留美学子读者文摘
第 826 期 只精选好文 精彩持续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雷春妈妈爱心奉献,为社区家庭做了【关于选择性缄默的科普讲座】,内容充实丰富,两万多字的文稿内容,供珍藏参考。
上半篇:系统分享“选择性缄默”的概念、发现和应对。
已经发表在 留美学子 第824期
下半篇:家长们的互动与答疑。
(第825期,此篇内容,继续连载)
全文如下:
谨此分享作者的观察与总结,也许沉默中的孩子们,不仅仅不是因为不爱讲话,也许是因为有些其他病因的征兆。
【上篇】章节回顾
讲座一共10章,大纲目录:
        1.      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

        2.      选择性缄默与自闭症的相似和区别

        3.      如何在学校帮助有选择性缄默症和或有这个倾向的孩子

        4.      什么是“投射“疗法

        5.      如何在校外帮助选择性缄默孩子

        6.      校外的心理医生治疗是否有效

        7.      如何帮助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8.      升年级和转学的挑战

        9.      对于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的孩子,最佳用药年龄及药物的副作用

        10.     华裔家长要从遗传、人种、语言和文化四方面理解选择性缄默的成因

        补充: SM和ADHD的对比


【下篇】互动问答
问题回答: Q 问题的简称


1. Q:你好!孩子与人对话时基本不正视对方的眼睛,是何原因?另外,对于其不想面对的问题,比如家里一个不在了的人,或者令他有压力的活动、学习等,在谈话时他会自然回避,即便你盯着他问,他还是环顾左右而言它,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一直这样。

作者
:有的人的思维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的,虽然与自闭症的具体图像不同,是抽象的图像,但直视人的眼睛,会干扰这种图像式思维,因此,这类人说话时会喜欢闭着眼睛、或者盯着远方、或者一个物体。逃避或屏蔽问题是焦虑的一个副产品,是人应激本能反应中的一种。
孩子焦虑的时候,不可能面对问题,家长首先要意识到孩子的焦虑情绪,接受他的情绪,帮助他梳理情绪(命名情绪)并报以同情心。“盯着他问”只能让他更焦虑,更想逃避。过了一段时间(从几分钟到一两天不等),当孩子情绪稳定时,可以用Projection的方法,通过画画、聊一个和他行为相似的人物、和羊绒玩具或宠物对话的方式帮他分析问题。还要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深究,是否真的是个“问题”。




2. Q:请问,这个病的俗称是什么?正常的孩子如何和患这种病的孩子相处?

作者
:我不知道是否有中文俗称,英文缩写SM。正常的孩子可以给他们很大的帮助,去他们家玩,愉快地接受他们做朋友。他们可以在自己家里说话后,邀请到你家玩,公园玩,有人欺负他们的时候做他们的代言人,帮助他们和其他小朋友沟通等等。




3. Q:我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不爱发言。从小到大,老师都说她不主动发言。如果必须发言,她也可以讲。请问这是有选择性缄默症吗?您有什么建议来改善?谢谢!

作者
:有选择性缄默的倾向,但只要能够做该做的事,就没有严重到选择性缄默症的程度。多给她锻炼的机会,上课时让她坐在离老师最近的地方。可以参考我对女儿的培养方法。同时,读一下我的一个朋友鲁一思的分享,相信会有启发:http://www.sayweee.com/article/view/uk6xy




4. Q:雷春老师,您10个环节内容分析太实用了,感谢!我想知道,如果到小孩十几岁了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怎么帮助他?如果通知学校,怎样才能不被贴上标签,影响小孩的自信?

作者
:十几岁的孩子,从药物和行为方面都非常不容易帮助到他,但尝试还是比听之任之要好。这种行为最早发现的往往是老师,因此,不通知学校,学校也会知道。
“标签”是一个双刃剑,家长要学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学校资源来帮助孩子,同时,要教育孩子, SM不是她/他的错,是大脑中化学物质不平衡的结果,家长和学校会尽力帮助她/他。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课外活动,特别是义工,帮助老人、智障人士、教小朋友读书(图书馆经常有需要)等都会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去照看别人的小孩,小小孩的身上找自己的影子。
Animal Shelter也是一个很好的做义工的地方,特别是如果自己家没有宠物。孩子在这个年龄很清楚交流的重要性,不要去说教,要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减少焦虑。如果现在的学校同学都已经知道孩子不说话,如果一开口就会引起关注,家长要考虑转学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学校,但一定要孩子同意。找学校要一起去,公开地和校长谈,争取支持。一般这种一对一,有父母在场的见面,孩子多少会有所回应,至少会用肢体语言,还可以写字。
孩子要下定决心,在新学校逐步建立语言沟通的能力,同时,药物会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也需要医生的协助。这会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还是有实现的可能。家长一定不要放弃!


语言理疗师博士:“讲讲我一个学生的个案-- 他非常聪明,以前只和家人讲话的时候通过录音和我们交流。语音语调情绪非常活泼,经常一人扮演好几个角色,把一件事情像演戏一样讲出来。他非常不喜欢别人 push 他讲话,别人越 push 他,他越不说。
一般12岁是SM小朋友的转折点。这个孩子也不例外,那个阶段他开始跟不同的人说话了。但是他更愿意跟新认识的人说话,而不和认识他很久的人说话。原因是他不希望这些人过于激动,大呼小叫地表扬他说话。
他开始跟我说话的时候事先每次要给他15分钟时间做心理准备,并且约好他只说十分钟。后来我们慢慢把准备时间缩短,讲话时间延长。由于他经常在一些小事情上会情绪受伤,我跟他主要的工作是倾听和练习换位思考。个人觉得让SM的小朋友知道不同的人在各种场合下的不同心理活动会有用!”。




5. Q:孩子遇到类似问题,家长独自寻求校外支持好,还是与学校也进行沟通,一起帮助孩子?有人认为让孩子的处境在学校公开化,对孩子成长可能有不良影响。

作者
:文章里里有详细的校内、校外帮助孩子的方法。希望对家长有帮助。我个人认为,有一个全力支持的校长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校长和老师接纳孩子的行为,才可能教育同学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孩子才可能从SM中走出来。
纽约特教老师石荟说:“SM的家长经常讳疾忌医,怕给孩子label成自闭症,所以迟迟不肯行动,错失最佳时机。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怕label,这个label是暂时的,有了label才能够获得额外的帮助,有了额外帮助才有可能去掉label。现在有label,是为了以后没有label。”




6. Q:Is Selective Mutism a brain development problem? How to differentiate it from introverted/shyness behavior? 选择性缄默是大脑发育的问题吗?这和内向/害羞的行为有什么不同?

作者
:选择性缄默是孩子大脑血清素水平较低的结果,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内向和害羞不是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的表象都是话少,反应慢。害羞是焦虑的一个表现,知道答案但害怕说错,瞻前顾后,内向和外向的人都可能害羞,这和所处环境相关。
内向的人有一个比较长的思维过程,事情考虑周全了才说,但并不一定焦虑,内向的人在任何场合都是反应较慢的,如果焦虑就可能更慢或者无法表达,甚至退缩。外向的的人思维比较直接,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来激发思维,往往先说后想;外向的人焦虑时,也可能表现为害羞(也可能暴怒),因此,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环境下可能不同。



http://www.quietrev.com/6-illustrations-that-show-what-its-like-in-an-introverts-head/


https://www.ted.com/talks/susan_cain_the_power_of_introverts?language=en


https://www.ted.com/talks/susan_cain_the_power_of_introverts/transcript?language=en


http://nymag.com/scienceofus/2015/06/apparently-there-are-four-kinds-of-introversion.html




7. Q:选择性缄默跟缺乏自信或安全感有关吗?到底什么是害羞?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谢谢!

作者
:焦虑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结果,选择性缄默是极度的焦虑和恐惧造成的。害羞也是焦虑和害怕的结果,但只要不妨碍交流,就不太严重。




8. Q:请问怎么区分害羞和选择性缄默?

作者
:害羞是较轻的焦虑引起的,有能力发声,但会显得迟疑。选择性缄默是焦虑严重到不能发声造成的,声带处于僵化、不工作的状态。




9. Q: 同事的儿子六岁,在家说话正常,但一到外面绝对不说话,在学校,不管老师如何启发,一句话也不肯说,几年如此。学校安排了specialist,父母也带孩子看过医生,但至今为止还未奏效,请问有什么建议?

作者
:这是很典型的选择性缄默症。希望我的讲座有所帮助,家长可以和我联系,我会尽力帮助他们。我的群里也有比较有经验的家长,希望有离得近的,给予帮助。




10. Q:儿子心情不好时(愤怒、嫉妒、难过等)不说话。有时发出怪声大叫,有时用手指指点点,想表达给我,我只能一个个猜原因,说给他听。猜得不对,他继续“表演”。猜对了,他点点头。在我多次讲用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后,有所好转。这是Selective Mutism吗?会发展成Selective Mutism吗?

作者
:这种因强烈的情绪而导致的失声和选择性缄默有相似的机理,但没有地点和人的区分,应该不是选择性缄默。最主要是要在孩子激动的时候保持冷静,说话要平和,给孩子安静下来的时间,转移注意力,做一些与与情绪成因不相关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或吃一些喜欢的食物。有时候,脑子里加够了养分,情绪就好了。然后再通过画画等Projection的方法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11. Q:孩子似乎有双重性格。跟一大帮孩子在一起时不讲话,但跟两三个孩子一起玩时又喜笑言开。是缺乏social skill还是选择性缄默?上课不爱发言,老师点到也能回答。平时讲话喜欢用yes,no或single word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public speaking 和debate又还不错。搞不懂。

作者
:孩子是个典型的Introvert内向型人。看看 Susan Cain 的书和 TedTalk 会比较容易理解他的行为。
内向的人不喜欢太多人在一起的 small talk 闲聊,而比较喜欢和三两个人的deep talk 深聊(meaningful talk有意义的谈话);上课不主动回答,是因为他在思考老师给的信息,要经过大脑的记忆区,到逻辑区,最后加工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比外向型人的直来直去的思维要慢很多,也耗精神,因此他会表现得比较严肃;他往往喜欢用最精简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必要用整句子,就不用;Public Speaking 和 Debate都是做过充分准备的、有目的性的、有意义的谈话,逻辑性很强,对他来说很有满足感,因此内向的人,可以成为很好的演说家、大学教授、老师、律师等。总之,他是个很正常的孩子。



12. Q:回想三个孩子小时候在外面确实不爱说话。老师问话打招呼,他们都是点头摇头,很大了说话都很少用完整的句子,词汇也不丰富。我开始以为是家里说中文,在外面孩子必须讲英语,这样的语言差异造成的害羞。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属于选择性缄默症呢?怎样区分害羞和缄默症呢?如果是缄默症,应怎样治疗呢?

作者
:这个问题和第11题比较相似,孩子也是内向型的,但从问题中看不出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是否不同。SM倾向的人,在学校不爱说话,在家里很多话,双语确实容易产生这种障碍,只要不是完全不说,就慢慢会好起来。同时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害羞是有焦虑,但还是在可以自我控制的范围;SM是过度的焦虑,自己无法控制。如何治疗要看年龄,我的讲座解答了这个问题。



13. Q:每次妈妈去接9岁女儿,同学总问:“她是你奶奶吗?”"是我妈咪”。问次数多了,感觉到小孩不喜欢别人问这个问题。甚至不喜欢妈妈在很多同学的时候跟她说话。请问:怎样才能缓解小孩这种心理?(女儿是很爱妈妈的)

作者
:孩子回避尴尬是很正常的事,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尴尬embarasment”变“正面positive”。也许这位妈妈确实看着年龄大(头发早白),可以说:I am so proud of being your mommy. You are the best present I have ever had. You are most precious to me. Mommy needs all the wisdom from elder to be the best mommy to you! (中国人越老越有智慧)I stole a lot of it from my ancestors! All my grey hairs are the prove!



14. Q:通过您那儿了解到,外界的push和选择性沉默有关。如何判断push过度与否?12岁前是习惯养成时期,如何既做到培养好习惯,又不会让孩子觉得太push?

作者
: “Push推=强迫”和“Guide引导”有本质区别。
“Push”往往是以教训的态度,指责孩子的“不足”,孩子要以讨好或改错的心态来做事。
“Guide”以相信孩子会有进步的态度,正面地帮助孩子制定可行的目标和实施方案,让孩子自己摸索,做好后盾。引导要有孩子的 input,计划要孩子自己制定,他自己决定的事,就不会“过”,如果失败,还可以重来,只要家长相信孩子,不断鼓励孩子。以我女儿游泳为例。
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的“态度”是定义为“push”还是“guide”的决定因素。Push会有反弹和抗拒,Guide是顺势而行。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航标灯,如果太难做到,借助学校的counselor、当地的Mentor Program或者朋友中孩子信任的成人的引导,也是非常好的。俗语说,“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应该是孤立的,有很多的社会资源,我们要学会利用。



15. Q:选择性缄默症为何在美国的亚州人多?是因为有文化的冲突吗?这样的孩子是否特别敏感?

作者
:上篇文章里,分析了文化的因素。敏感是遗传的,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16. Q:请问选择性缄默症在美国有多少案例?相比儿童多动症,其它心理疾病,在学校中受重视的程度怎样?这种案例发展趋势如何?根源何在?


作者
:SM在美国的发病率约0.7% 男女比1:2,亚裔没有准确的数据,但相对比普通美国人高。ADHD 约5-10% 男女比2:1

http://www.cdc.gov/ncbddd/adhd/data.html 。
从我的两个群的人数估算,SM倾向的孩子是ADHD的一半,约3-5%。ADHD和ASD在学校有比较完善的诊治体系,SM在十年前几乎不为人所知,大部分儿科医生会告诉你,孩子会自愈will grow out of it。我自己是做医学研究的,先生是医生,当时我还在为一家国内的儿科制药公司做顾问,每年代表他们去参加美国儿科学会的年会,接触了几乎所有参加会议的这方面的专家,同时,我自己制定了治疗方案,后来又得到Cook医生的帮助,终于帮女儿走出了SM。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SM仍然知之不多。这十多年来,SM的公益组织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普及SM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病。很让人欣慰的是,资源好的学区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专家。我希望的趋势是,当更多的学校心理学家和老师对SM有充分的认识后,早发现早干预,在SM倾向还没有变成病disorder的时候,就帮助孩子走了出来。根源的四大因素是遗传、人种、语言和文化。




家长分享的实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UyODY0MA==&mid=502219777&idx=1&sn=07944a472654abb084b99dba7fa6b3e1&chksm=089b1eae3fec97b8f9118130f0daaf6328007ccec50ed564f55510a5114e71bdb451e369356b&mpshare=1&scene=1&srcid=1002BJ3jNVDICNAJA7PGJfE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焦虑的讨论:
作者
:焦虑每个人都有,适当的焦虑是健康的,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成为“症“,很多是环境因素造成的,真正的遗传病也有,但不普遍。因此,理解焦虑、善待焦虑很重要。

徐艺珊临床心理:非常同意!很多时候我们治疗严重焦虑儿童的时候,都会提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必要的,但如果严重干扰生活了就得治疗疏导,同时要求父母也要接受一定的相关知识教育,学习调节自己的焦虑的同时增加对焦虑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善待孩子的焦虑。我们的儿童焦虑小组都强制要求父母在隔壁教室同时上课,我觉得很不错的model。

作者
:“敏感”没有办法控制,是天生的。“焦虑”首先要“接受”不要“反抗”或“责备”,“梳理情绪”很重要,这样会减少焦虑。父母焦虑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我告诉一个家长,只要她不焦虑,孩子的问题就减少了一半。


语言治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zA1MDc2Nw==&mid=2649966091&idx=1&sn=ea44492e8d97f2e55c93eec4695c5d8c&scene=1&srcid=0823XBHBUzbjsjAfEBIvEE6X&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文献:


http://steinhardt.nyu.edu/appsych/opus/issues/2014/spring/angevin SM的孩子不是没有说话的motivation动力,而是他们不能够not capable。任何使用motivation的疗法,都是无效的,反而给孩子更大的焦虑。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6852581_Prevalence_and_Treatment_of_Selective_Mutism_in_Clinical_Practice_A_Survey_of_Child_and_Adolescent_Psychiatrists
治疗SM的儿科精神科医生不到三分之二,其中只有14%懂得药物治疗SM


相关内容报道:
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许多并不被了解的孩子, 因为不被重视, 一个悲剧发生。  2015年9月11日,19岁韩裔李保罗(Hun Joon Paul Lee)被发现倒在停放在惠提尔巴士停车场的校车地板上,当天气温达华氏95度,这位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自闭症男孩在求救失败后,在校车内七小时,活活热死。而巴士司机Armando Abel Ramirez并未查看校车后方,即下车锁门。
而另外一个故事, 是这样的。
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 一位7岁的孩子,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担忧的父母本以为孩子再也无法跟别人沟通了,然而,她遇到生命中,属于她的一只猫,然后,父母发现,有猫陪着她,她开始作画。从没有受过训练,但是, 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莫奈的传人诞生了,她的许多作品,被名人们收藏,有些作品值百万。
小女孩的妈妈将卖画获得的收入,建起了一个自闭症儿童交流俱乐部,小女孩的家人们呼唤,更多自闭症的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关爱, 如同小女孩的画作,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蕴意中外人无法了解的美丽世界。
(画作内容来自网络)

【留美学子】定期推出【雷春笔记系列】版权归属作者,欢迎转载分享!敬请注明出处。
作为留学旅居在美国的医生妻子、孩子妈妈,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呈现了读书感悟、成长思考、与灵魂的对话。
上期文章链接:
近期发表相关链接
(深度好文) 打拼数年的毕业生,直言"名校背景"的得与失百个学习网址汇总(收藏版)
美国大学、高中信息汇总系列: 
没上名校又如何?
【留美学子】系列专栏
【陈屹视线】 美国教育30年心经 (百篇原创)
【雷春笔记系列】

...........
【留美学子】读者文摘
第 826 期 只精选好文 无广告链接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长按【留美学子】二维码
  订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