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请搭配BGM食用

我曾经像你像他 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也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看完所有的投稿我脑海里只剩下了两个词:孤单&平凡。
出国党时常不被理解,这条路有委屈有质疑,但是没有后悔
常见的质疑,我们只能报以苦笑。是家里有钱才能出去!殊不知很多家庭送孩子出国花了父母大半的积蓄;是学习不好才出去读书的!殊不知多少坚持准备出国考试的普高党,坚持优异地完成着学校的学业;是在国内格格不入待不下去只能出国的!如果这么牵强的理由也有人说出口,那其实也不必再多费口舌解释。
创作计划的几位同学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决定出国之路上经历的悲喜。我们都只是平凡之人,像野草野花在平凡中尝试绚烂绽放,最终也不过是整个春天的一角,故事里的人,是你、是我、也是ta...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穿过人山人海
匿名
我最初接触到美本留学这个概念是在初中。当时我打定主意在国内读完本科再出国读研,却发现我最好的几个朋友先后去了美国,他们的选择似乎在告诉我,除了一成不变地从中考走向高考,我的人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于是我开始了解美国。首先吸引我的地方是硅谷:当时,15岁的我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17岁的高中生凭借一项自动生成文章摘要的专利在硅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后来公司以千万美金的价格被收购。我一直对科技感兴趣,也一直希望靠技术创新成立自己的公司,创造价值。
而美国大学能让我学到最先进的技术,硅谷可以让我和世界顶尖的创新者们一起工作,给我提供最好的创业平台。并且那个17岁亚裔高中生的故事让我知道,在硅谷,不同年龄和不同种族的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因此我决定了选择出国留学。
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条路不仅能带我走向美好的终点,还能让我在旅途中锻炼自己。作为一个普高党,我在高一高二一直是双线作战。记得去年5月份的时候,学校的期中考试和AP、SAT撞到了一起。我在安排考试schedule的时候就跟小伙伴吐槽,自己选择出国真是“作死”。
但是当5月真的到来的时候,我却发现其实自己能够在短暂的时间里处理更多的事情,不“作死”就永远不会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真正开始留学生活之后,这种“作死”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原本在家时我很少负责家务,一直希望能够锻炼自己独自打理生活的能力。如果留在北京,甚至国内的其他城市上学,终归是在熟悉的环境,有亲人的照顾和朋友的帮助。但是选择留学就相当于把自己扔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所有的生活琐事都要自己负责,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硅谷的梦带我走上了留学的道路,留学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是我会开心地走下去。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匿名
身处某二线城市的高考文科班,我做出这个出国的决定,从来没有被学校里的人理解过。不过说起我为什么放弃高考选择出国,我却从来也不后悔啊。
我并不痛恨国内的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我也理解应试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督促我们记住文科书本上的条条款款。可是每当我写起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我却只能把书本上的照搬照抄;当我做起地理大题时,每次和老师给的答案有一点点出入都会被扣分;当我看着每一道政治大题,其实我都不知道除了照本宣科,我还能做些什么。
在这里,我们只有黑与白,日与夜。
我背下了四本书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却从未真正理解民族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区别。我背下了洋流从A流到B,却激发不起我学习地理、地质的激情。
我想要看到除了黑与白之外的颜色:我想在课堂讨论,观点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观点与声音;也想要在多人参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心之所爱,不再受“文综、政治101”的束缚。
我想了解单单一个结果以外的东西:发展的过程,对立面双方的justification,和真正的why。在出国求学的过程中,包容性的环境下,我不会再因为“害怕扣分”“顶撞老师”而羞怯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我更不会在清一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久久迷失自我。
无限的可能性、资源与机会对我敞开了大门,任我自由探索,直到选择自己最爱的那一个。
现在我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我对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的印象却还不如托福考试的加试有几道题清楚。大概填鸭式教育让我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而那些自己懂得过程,经历过深层的理解与辨识,却真正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我所向往的教育,也正是这种重基础、重思辨、重人文底蕴的全景视角吧。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夺走什么
Sasori
为什么要出国?只因为那一句话:
“我们常青藤天文系见吧!”
我们是彼此的初恋。他追我,拒绝。他追我,拒绝。我追他,拒绝。他追我,拒绝。我追他,拒绝。我追他……当终于在一起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已经耗费掉了近在咫尺整整一年的时光。
当我在为了中考每天只睡五个小时的时候,他已经跻身美国前五的高中读起了freshman。虽然是异国恋,但从未体验过依依惜别——那个约定,从诞生的那一刻,就跨越太平洋。
比起钦羡他比我里常青藤天文系的约定更近了12小时,我更多的是不服。虽然是恋人,我一刻不曾隐藏对他的妒忌。他英语没我好,考试排名我也能甩他个半个年级。凭什么他能去美国上学啊?不服。我就是不服。
在中考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之后,我不顾经济条件和家人的担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国。当时从未考虑过美国的博雅教育,也从未思考过我到底能expand多少horizon,我只是想考到常青藤,然后告诉他,也告诉全世界,I made it。
然后,我们分手啦。
都没怎么来得及悲伤,因为SAT巴郎词表真的好难好难。都没怎么来得及悲伤,因为天球坐标系真的好晕好晕。只有在外出观测的深夜,在自己冻得发抖,却没有温暖的拥抱的时候,我才会偶然问问自己,我在为谁、为什么、这么努力。
很久没联系,我却始终保持着对天文的热情。我理科远没有文科出色,却毫不犹豫地填了理科,在GPA4.0的目标上挣扎。我背着星图,我刷着奥赛。我激动地谈论着丝毫不感兴趣的天文时事,我快活地奔波在根本听不懂的天文讲座之间。时间久了,我开始认为我这份对天文的执念是理所当然的。
高二下的四月,奥赛失利。我似乎一下睡醒了。
我后悔强迫自己,在没有兴趣的领域挣扎了这么久。我真的希望之前的都是一场梦,醒来的还是高一的自己。我去联系了他,得知他已经转行AAE。一下子,书不想念了,国不想出了。看着自己丝毫没有竞争力的标化,看着自己一点成绩都没有的专业,我甚至想,考个北外吧。
但还是选择了走完申请这条路,甚至为了想去的学校又刷了一次标化。很嘲讽,但就是因为那个约定。在申请时,有的学校申的天文,有的学校申的AAE。不过不谋而合的是,我们都没有申请常春藤,最后也都没有选择天文系。险些,就一同去了普渡大学。最后,我绕开了他的一切可能。
感谢他给我出国的梦想,给了我一生更大的可能性。但比起过去的执念,我更想珍惜,身边的人。
风吹过的路依然远
你的故事讲到了哪
Frank
最开始想出国,是在中考完的暑假,在高中的去向已经尘埃落定之后,不甘心的发现:自己的高中离初中连一千米的路程都不到,自己还是待在这个小小的生活圈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甚至连自己所在的这个城市都未曾好好游览过,于是心里便萌生一个念头:大学我一定要离开这里,往更远的地方去。
夏天给家里大扫除时,无意间发现家里有一本书叫做“你也能上哈佛”。这样的标题让我坐在那里把那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我不禁深深地被这本书里各种各样考上哈佛的牛人所吸引,觉得他们真的是全面发展,相比起来自己似乎只会学习,于是心中便燃起熊熊斗志:我要出国,即便上不了哈佛,也得上个耶鲁(现在想来,我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但不管怎么说,最开始的动机很单纯:真的是被美国大学这种和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吸引,我不是说国内的应试教育不好,现阶段它确实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可我真的真的很想体验一种全新的人生。
但是,决定出国永远都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我刚开始有这个念头时,老师和父母来回给我做思想工作,因为我所在的高中是以高考作为终极目标的,全校基本没有像我这样准备大学出国的,所以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孤单。
在其他同学都在奋笔疾书的攻克数理化时,我一个人默默地写TOEFL和SAT的题,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好在后来遇到了很多出国的小伙伴也遇到了很支持我的老师,比如在TD的伙伴们。
其实这一路真的会经历很多挫折,比如没考托福就去考了老sat而遭遇滑铁卢,又或是被无良中介欺骗,但这些让我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成为一个不是只会考试写题的人。我不后悔放弃了高中内保持的成绩,也不后悔为出国所付出的所有努力,过去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我知道美国绝对不是天堂,我也不是去享福的,但我仍对即将到来的美国生活充满期望,期望开放的课堂,期望多样的社团,期望多元化的同学,期望一个崭新的人生,现在我不会再看着排名来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盖茨比的梦碎了,我也没能去成哈佛,但那绿光还在河对岸闪烁,不是吗?
谜一样的沉默着的故事
你真的在听吗
匿名
“国内大学的政治马哲我肯定过不了,所以我选择出国。”这是我常应付我爸妈的一句话。但其实也没错。
最初出国的想法源于小学的一个玩笑。那时我们笑着说高考大学都要考体育,像我们这种体育常年不及格的还是出国吧,你说好,我也说好。怀着这样的信念,出国的梦想在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寄托在我身上的期望越来越多。他想让我学金融,因为能赚钱;她想让我学土木工程,因为那是她的专业。但作为一个叛逆期的文艺少女,我的心中只有设计,只有RISD, parsons, Cal Arts......正巧看到我的爱豆从一个普通大学转到伯克利音乐学院,我便想着不管怎样我都要先出国,天高皇帝远,如果我真的转专业也不是不可以。
抱着这样的愿望,我踏上了出国之路。我开始参加各种活动以弥补作为普高党的无奈。我开始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开始硬着头皮去参加演讲模联,开始参加心理学、女权的社团活动。被各种各样活动充斥的我开始迷茫,我开始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我开始喜欢食品工程,喜欢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是哲学。作为一个选择困难症,我更是不可能只选择一个,并抱着他度过一生,而恰好美国大学的制度给予我可以反悔的机会。我选择抱紧他,也只能抱紧他。谁让我是个准备主修PR,辅修法语的吃货少女。
从一开始的逃避,到后来为了自己为了梦想,我坚定了放弃高考选择出国。
而出国后的生活,我则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大不了就窝在宿舍里整日啃书,加以重油重糖的食堂相伴。如果有不错的中国餐厅加持,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我也向往那湛蓝的天空和温暖的阳光,向往那大雪封山宅在宿舍的惬意,但这些可能也没有那么美好。
怀着这样矛盾的心情,整理着手中的行李,为四个月后的远航准备着。
当你仍然还在幻想你的明天
她会好吗?还是更烂
Skylar
初二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去加拿大读高中了,我哭得昏天黑地好几天,仿佛觉得一别再别,隔着大洋,就永远不见了。后来看见她在发着各种美丽的街景,诱人的食物,全英文的书本与作业,几台苹果电脑杂乱放在桌上的paper time……
我开始觉得那是一种更高等的生活,女孩子穿着小礼服、男孩子穿着西装,相比于我们顶着黑眼圈埋头在书本中的状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我开始默默地想着,我也要出国读书,我也要过这样的生活。
想法就这样随着时间过去了,中考发挥不错,呆在市里最好的高中,顺顺利利地在高一过着准备高考的生活,埋头苦读,依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参加着社团。偶然一次机会报名参加了北美邀请模联会(NAIMUN),连开会游学一共两周,父母思索再三,决定让我去试一试、玩一玩。
一阶段的兴奋过后,我开始有点懵了,连托福也没有准备的我,读起背景文件来也相当吃力,更别说用英文去进行游说了。后来在美国开会的时候,我便拿出各种不要脸精神,比手画脚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主席或者工作人员帮忙,一刻也没停下休息,面临着无数次被他国代表“背叛”的危机,最后,意料之外地拿到了一个小奖,成为200多人的会场里唯一一个获奖的非美国人。
随后参观了一些美国大学,那些曾经对于我来说完美的、理想的、高端的世界慢慢呈现出其真实的样子,但我却更加心驰神往。回去之后同父母谈论了去美国读大学的意向,他们也思考了一段时间,加上学校里开了一个较为selective的针对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的班级,父母最终决定支持我出国留学的选择。
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必然有一些功利的目的,比如父亲工作单位录用人时常会把“海归”作为优先条件,这其中也有身边朋友,整个城市中一股逐年变强的留学热潮,“洋气”的电影、电视剧、餐厅、概念等潜移默化带来的影响。
而从我自身来说,我的兴趣涉猎广泛,就是不偏向某个单一的学术专业,对于文科理科都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从电影到心理,从舞蹈到金融,都是我想要去了解的领域,我也深深明白,在国内这样的机会不多。从小父母就让我去学很多东西,奥数、写作、书画、乐器、围棋……然后再由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深入的、长期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我现在对于文理学院的偏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准备SAT的阶段,同时又要准备江苏的6门课小高考,其压力可想而知。我当时几个月都身体不好,连续几周每天挂水三次,还是撑着白天上学校里的课晚上在机构里刷SAT,累到崩溃正确率还上不去,一度觉得自己要是不出国,单单准备高考,也不用像现在这样两头忙,说不定还什么都考不好。
幸运的是身体在慢慢好转,在家人朋友老师的支持下,我两头都做得还比较令人满意。母亲那阶段常常哀叹我把自己折腾得太辛苦,我告诉她,我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回想起来最欣慰的事情还是在整个申请季中能够慢慢探索自己、挖掘自己、发现自己,这在“埋头苦干”的刷题学习中几乎是做不到的。在国内,也许我学得再努力,凭我的资质,我的高考分数在江苏这个奇特的地方,也进入不了最顶尖的院校;但是选择了美本,我终于可以展现我“不爱学习”的那部分。
在申请季中,我也从对城里的NYU的狂热转变为对村里的文理学院的热衷,一步一步进行自我定位,最后(probably)用文书和活动打动了卡尔顿的招生官,进入了这个曾经做梦都想不到能进去的学校。
曾经觉得无比高端的生活,现在变得如此真实又残酷,如此近在眼前。
现实并没有那么美丽,学校的饭菜不会有那么美味,宿舍不会像酒店的豪华套房,写paper的时候不会那么美滋滋地拍个照再高兴地发个朋友圈,心里的孤独与痛苦不知与何人说,自己也将处于一个有更大竞争力的环境中。
在未来四年的本科求学生涯中,我所期待的便是继续探索这个世界,在广泛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并深入发展,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并与他人分享这些,以及依旧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他的事情我现在自然也预料不到,我期望未来的每一步都能带来无穷的惊奇与快乐。
冥冥中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小编写在最后
有一天醒来想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为了曾经一段幼稚的感情?为了学自己想学的学科?还是为了一个一直在追求却看不见真正面目的梦想?为了去长长见识?
我想是为了自己接下来的四年成为今生的一段刻骨铭心,美国梦这个词我的理解是源于读过的一本书《布鲁克林有棵树》。真正的发达和先进不是有多少顶尖的科技,也不在于有多少有钱的大公司,而是这里有后辈超越自己家族里祖先的可能,这里不因你的家庭背景而看待你时带着有色眼镜,这里是梦想不会被轻易嘲笑的地方。在那本书里,女主角的外婆是这么告诉女主的妈妈,而女主的妈妈也尽她所能让孩子不放弃读书不放弃学习,因为那是打开不平凡生活的钥匙。
我在美国看过悲看过喜,尝过心酸也曾感动落泪,那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那里只是地球上的另一个地方。有着人情世故和独特而混杂的文化,有糟粕有精华,我走过这一路虽然开玩笑时说我后悔过,其实并没有。
从高一时一个人拖着箱子去美国交换,15岁的人生从此不再一样,认识了几位堪比人生mentor的老师。为了学生有更大学习兴趣,老师们的那些无私付出;为了激励我在第一个quarter拿了F或者D依然不放弃,老师们会带我课后补习、讲题目、补实验,最后学期末我终于拿到好几门senior级别的课,整个学年年级最高平均分;为了有尊严地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老师假装在班上宣称需要雇帮手清理院子,其实事先和班上其他同学说好都不应和......
我知道这些恩师也许没有见过“为人师表”这个中文词汇,但是他们是真的无私地在为了学生们的好,真心诚意想要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
只要这一点其实就够了。出国交换、回国、再准备出国,我没有后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