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爆了个照把你们都吓着了?竟然还有人回信息埋汰我。你们难道不该为一个老男银的自黑精神点个👍么?有没有娱乐精神!
好吧,你们就当我喝多了发神经吧。

这两天确实有点慌腔走板,我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个电影公众号,干好我的本职工作,这些耍花枪的事儿偶一为之玩玩就算,还是希望大家更喜欢我的内容,至于我长什么样儿,这不重要。
今天把《驴得水》看了,就聊聊这部作品。

自从上周说希望同学们看后给我个反馈之后,这两天很多人给我消息,多数是好评,有些好评甚至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群众需要好电影的呼声多么高啊。
我首先注意的是左下角的那句话——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我想这是片方要唤起你对去年《夏洛特烦恼》的回忆,因为它真是太辉煌了,两个月拿下14个亿,要搁在今年这个灾年,它就是票房冠军了。我没有严谨的算过,但《夏洛》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投资产出比最高的一部作品了。观众用手里的钱表明了喜欢,那第二部你至少会期待一下吧。
这里插一句,我对《夏洛》一直持比较正面的态度,不时会有人质疑我这个判断,大部分的依据是这个电影“三观太不正”。这恰恰说明了电影是个主观化的产品,因为“三观”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嘛,每个人三观都一样那是奴隶社会。它并没有太冲击我的三观,而且有些地方确实把我逗乐了,它也许不是一个很经典很优秀的“作品”,但票房说明它是个适合市场的“商品”,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它合格。
还是说到这部片子。我心里愿意给它打7分,甚至7.5,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如此明显刺目。看到这样的争议作品是让人惊喜的,起码不像上次的《惊天破》那么无聊,你真是没有任何探讨的欲望。我看完后的悲惨下场请参考这篇文章:比烂更可怕的,是无聊
同学们给我的反馈几乎都不约而同的用到了一个字眼——
“讽刺”
,看到这两俩字我就意识到这八成是个
“架空”
的故事,如果是个现实题材,以我朝的和谐尺度,是不可能真正的讽刺什么的,连道士都不能碰,别说什么教育部、体制。


故事很简单,也是比较经典的喜剧套路——用更大的谎言去弥补上一个谎言
大致说一下:民国时候一所乡间小学,校长为了筹集经费,不得已让一头叫得水的驴当了老师,也就是俗称的吃空饷,以这位驴老师的工资来填补教学空缺,好死不死这时教育部派来调查员来下乡考察,这个谎言只有两条路,要不就拆穿,大家一翻两瞪眼,要不就将错就错接着往下演,多米诺骨牌开始推倒了。
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基本就是这个路数,只是刚好反过来:是假的钦差去到小城。而这部是真调查员来找假老师。
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期间各种的误会与笑料,叙事的推动一直都是这个谎,观众的胃口也维系在这个谎怎么“圆”下去,我觉得做的不错,能吸引人。

下面说说这个剧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其实也不算问题,可能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优点也说不定。
就是它的——剧场感。
这个特性是胎里带的,毕竟它本来就是一齣话剧(我没看过)。我不知道大家对舞台剧这种形式熟不熟悉,我以前倒也算经常去看,我不算专家,只说我感受到的。
首先就是说台词的方式。舞台毕竟不是拍电影,能举着麦克收声,虽然现在有领麦,但要把声音清晰的传递到整个剧场,话剧演员的说话方式和电影演员就要很不同,你觉得他们每个字咬的都特别狠,在说一些字眼的时候甚至有砸在地上的感觉。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每个人的动作和说话,包括场景的设置(小学校)、演员围着那个大木桌子走位的形式,都有很强的剧场感。我很难说它好还是不好,我算看过一些话剧,基本能习惯,但有些桥段还是觉得怪怪的。
最明显的就是骂人和最后佳佳暴走的两场戏,话剧演员真是很难脱了那股腔调。

再就是制造笑料的方式。这种爆笑话剧的手法都比较像,就是“密集的制造人为冲突”,一句话赶一句话的那种耍俏,只要演员的表演到位,确实比较逗。我现在能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叫《李白与杜甫》的,那种密集的、一梭子一梭子的笑点丛出不穷,我下巴都快笑抽筋了。这部作品里很多地方就是这种路子,前面还比较稀疏,后面越来越密集,露馅那场戏里尤为明显,一个接一个的冲突扑面而来。好处是现场效果确实好,坏处也有,就是太紧,故事容易沦为笑点堆叠,节奏失控。我觉得《驴得水》把握的算比较有分寸。
再说说表演。难得有这么一部电影,所有演员没有一个认识的,一水儿的素人脸。最出彩的无疑是两个女性角色,
特别是张一曼,笑点和泪点极本都集中在她身上。
以前确实不熟任素汐这个演员,这次见识了,实力不俗,长的就极有戏剧冲突。

但其实她生活中脸没那么长,可能是要配合这个“驴”字的主题,所以也被整成驴脸了,下面这张是生活照,画风完全转换。
这个人物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她以前应该是个风尘中的女子,所以性观念极开放,简直可以说是放荡,跟男人上个床什么的就跟缝衣服让针扎了一下,完全不是个事儿。但她又有自己的坚持,为了让学校生存下去,尽力的配合校长圆这个谎。
最催泪的就是她被骂和剪头发的那一段,我说个角色,你看完一定会觉得很像——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我打赌编剧在创作的时候就是参考了这个文学人物,是个经典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我一开始觉得剪完头发人物的性格转换太大,但想了一下也说得通,她可以不在乎跟哪个男人上床,但却很爱美,剪掉头发跟杀了她差不多。
另一个佳佳的角色虽然戏份不重,但有一段很重的对手戏落在她身上,虽然有浓厚的舞台腔,但极具爆发力,我们长大后都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本片颜值担当就是她了。
另一个铜匠的角色也极为重要,我比较不满意的就是这个人物。我认为他的转换太过突然,前面没有太铺垫好。虽然一曼击碎了他的自尊让他想复仇,但几个月就让一个大字儿不识的屌丝变成了满腹心机的知识分子,没太说服我。但如果不这么写故事就没法进行下去了。如果换了我,我不会把他一开始的预设设的那么低,让他转换性格,但并不颠覆整个人生,可能会更顺畅一些。
关于对现实的讽刺,那就见仁见智了。
讽不讽刺,从来不是判断一部电影好不好的标准,但在当下这个审查环境下,能有这么一部哪怕指桑骂槐的作品,都觉得尤为难得了。如果不是麻花这个团队,大部分创作者简直就不会往这方面想,这不是自找麻烦么?

其实倒也不是麻花团队多么的勇敢,还是因为话剧舞台的天性决定的。我看过的一些话剧的尺度比这个大多了,我们现在的政策很有意思,话剧、相声什么的,只要是关上门,切掉大众传播途径,基本是百无禁忌。我几年前在天津听相声,那段子荤到舅舅家去了,我都觉得有点脸红。到了大银幕上,你就必须乖乖的,但即便如此,那种习惯性批判的因素,还是残存下不少,也就成就了这部《驴得水》的独特气质。
还有一个比较遗憾的地方就是电影感太弱,上一部夏洛特已经不算强,这部更弱,观感上像一部乡村连续剧。这是个民国的故事,但除了那几个国旗的镜头和官老爷们的title,基本就跟民国没啥关系了。当然,如果说本来就是想弄成这种超现实的混搭风格,那我也没话讲。
这部电影最终的票房我想是赶不上它的前任了,但应该依然会比较赚钱(现在好像已经快破亿)了,想来麻花系列会一部接一部的出下去。麻花并不是传统的电影公司,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属于一个搅局者,我不敢说他们带来了多么惊世的作品,但起码他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给这个不可思议的中国。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果您要转载,给署个名可好
电影最TOP
八最经典的电影  扯最TOP的观点
每周三全平台视频节目更新
微信ID:film_top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