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最后一周,没有进电影院。盘点完了佳片烂片,突然不想看国产电影了。今天好多小伙伴跟我安利说《你好!疯子》不错,我不知道,也许过了元旦去验一验。(或者你们看完帮我也排一下雷.....)
今儿就说一部比较新的西片吧,之前先扯两句。
我碰到过不少热爱电影的同学,当你问他想如何介入电影界的时候,他们多半的回答都是:当导演。我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要当个最好的灯光师之类的理想。
就像我之前说的,“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但你深究下去,发现这个灵魂的技术含量极其模糊,很多名导并不是科班出身:昆汀只是个学了一段时间表演的影迷、诺兰学的是文学、大卫林奇学油画、库布里克学摄影、冯小刚美工出身,最令人发指的是日本的若松孝二,他当导演之前是个地道的古惑仔,还做过牢。
导演是跨界的重灾区。当然,也有跨界扯着蛋的,比如郭敬明,比如最近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张++。
今天要说的这部《夜行动物》,就是又一个跨界成功的奇葩案例。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时尚界如雷贯耳的Tom Ford。连我这个对时尚界傻傻搞不清楚的人都时常能听到他的名字。

对时尚圈实在不熟,为写今天的内容,我还专门问了一个妹子,才知道他是全世界最会卖口红的男人。回来后专门上网查了一下,好像就一个款式,连Logo都没有,只在唇膏头部有一个TF的简写。口红我完全不懂,这四个颜色在女生眼里是不是有很大区别?
好像有些跑题了,说回到电影。
虽然早已是时尚圈最有权势的人物,但Tom Ford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拍一部电影。这个愿望在2009年的时候实现,和柯林斯大叔合作的《单身男子》
一般一个新的导演,在他的处女作里一定会非常用力,会把憋了多年的劲儿都使上,而结果也是有好有坏。有的处女作一炮而红,有的用力过猛一塌糊涂。Tom Ford明显属于前者,这部作品几乎获得满堂彩。里面显示出他两个特点:
对每一个场景的雕琢与对情绪的把握。
在这部新的《夜行动物》里,TF继续将这个特点进一步放大,看完之后我真的是挺惊讶的,
在叙事与形式感之间,他居然可以把握的这么好

首先下一个判断,我觉得这部作品在评价上会比较分裂。喜欢如我可能会过滤掉它的一些缺点,但不喜欢的可能会把它说的稀烂。我看完后在微博上说了两句,马上就有小伙伴来说不好看,这恰恰说明了这个片子的个性,一个有强烈个性的东西,自然不会像《肖申克救赎》那样人人都爱。
接下来我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简要的说一下,可能会增加一些你在观影时候的乐趣。其实也没啥剧透的,这部电影不是卖悬念,而是那种微妙感觉,你如果能沉进去,会非常有意思。
开头就是非常形式化的,场景特别像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有点像商场的橱窗,几个胖出天际的女人陈列当场,有的躺着、有的极尽舞动。这张图在资源里是打上码的,应该是因为露点的问题,找半天也没找到原图。

这个场景可能会让观众有些迷惑,但看完了整个故事你就会体味出导演加入这一段的意思:人性中那看似丰富的荒芜
艾米亚当斯饰演的苏珊与丈夫经营者一家艺术画廊,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上的成功者,交往出入都是上层人士,
但电影一开场给你的全部感觉都是阴森的
,棱角分明的现代建筑,反射强光的不锈钢大门,和女主一望而知的落寞。

这时,她收到了一本前夫寄来的小说样稿,说想在出版之前让苏珊先读一下。注意这时候有个细节,她打开包裹的时候,把手划破了。

这是个很明显的暗示,她即将打开一个让她的心“Bleed”的东西。
故事里的很多话都带有伏笔的作用,比如苏珊去参加一个Party,她的闺蜜说的一句话,就对后面的情节有强暗示——虚幻浮华与残酷真实

接下来的20分钟,观众应该可以看清楚电影的整体结构,就是跨时空的三段论述,听起来是不是感觉会很烧脑?不,TF做的非常到位,虽然也是跳来跳去,但情绪的衔接非常好,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我下面简单说一下。
第一段当然是现实。苏珊开始读前夫的小说,在小说的第一页就写着——“致苏珊”,观众开始意识到这部小说和苏珊一定有联系。
苏珊和前夫爱德华已经快20年没有见面了,这时候突然寄来一部小说,还说是献给她,我要是苏珊,肯定会后脊梁一凉。
第二段是书中的世界。一个普通的父亲带着一家人旅行,本来路上没什么波澜,但到了晚上,他们突然被三个年轻人开着车追赶。

在这场追逐戏到了高潮,也就是托尼一家被拦下来的时候,镜头突然跳回到现实中苏珊的脸,她好像充满疲惫、精疲力尽。
这种非线性的电影大部分时候是以情节为剪切点,但这里是用的“情绪”,当时托尼即将面临一个大的危险,这时候突然切到苏珊是反照她自己的回忆中的危险点,这里可能观众会有所迷惑,但看完之后那段,就会明白:她将书中的故事映射在自己以前的婚姻上。这个书里的故事就像一个密码本,里面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映射了她的这段感情。
接下来又马上跳回到书中的情节。这一段我看的时候感觉很压抑,说不出的那种无力感,一家人被三个壮年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第三段是以前的她与前夫爱德华的婚姻。前夫依然是杰克吉伦哈尔扮演,真是要感叹一下好莱坞的化妆术,年轻二十年,不仔细看,真看不出来。

这段故事的主要视角还是苏珊,讲她如何迷恋上爱德华,但在遇到现实困难的时候,又是如何抛弃了她们的爱情。里面有一段她和母亲的对话,母亲是个虚假无爱的女人,苏珊拒绝变成她,但母亲说了一句很宿命的话

看到这儿我想了想,好像自己和老娘也越来越像了.....
整个故事就是在这两段真实一段虚假中来回跳转,换了一个平庸的导演,八成会弄的一团糟,事实上这部电影也是非常险的,因为是靠情绪链接,稍微一不小心,情绪就会断档,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罗曼蒂克消亡史》。两部电影的调调非常像,同样是一个分段故事,程耳的掌控力和TF相比弱了不是一个档次。这期年度佳片发出来之后,很多同学问我为什么不选罗曼蒂克,我的回答统一是:导演不太行。
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故事都是“故弄玄虚”,但程耳是故意让人看不懂(或者说他没有能力让人看懂)。
其实我后来又想了一想,这个故事确实有些弱,包括它“复仇”的主题最后也显得没有那么有力。但是,这个缺陷被导演用强大的视觉能力给弥补了回来,就是在情节不是那么抓人的时候,它用形式来抓人,两边反复的强化你的感觉,反而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
英国艺术评论家贝尔曾经提出一个很著名的理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TF将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到极致。
很多场景都极尽戏剧性意味,比如这个苏珊的办公室,很像是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场景,既精致又反讽,大面积的色块儿与夸张的配饰,都和主题无缝连接。

复仇
我最喜欢的场景是苏珊要去赴宴之前(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这里),她凝视镜中的自己,最后还是决定擦掉自己艳丽的唇膏,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这里的光与影,以及那身绿衣服,都完美的契合了人物的心境。
她擦掉了自己的口红,这应该是Tom Ford 自己黑了一下自己吧,哈哈哈哈
TF不愧是顶级的时尚设计师,审美力是统治级别的。大部分的电影其实是极力的迎合观众的(特别是类型片),迎合观众的趣味与审美,但少量的电影却可以让你仰视,创作者明显的高你一大块儿,让你既无法模仿又心悦诚服,我觉得TF做到了,他有独立而高拔的审美系统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我觉得不仅仅是“复仇”这么简单,而且复仇者也并不是前夫,而是我们人性中固有的那些对未知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攫取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让她们不敢去追求“真”,而慢慢的习惯于那个人造的虚假世界。
用一句大俗的话说就是:“最后,我们都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那种人”。
好了,今天是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明年见。这大半年有各位的陪伴,对我是意义非凡的体验。
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最后奉上一首U2的《New Year‘s Day》,See you Next year!!
往期佳片推荐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