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8年第一篇文章
这两天看到个段子:
又到新的一年,是时候把去年的计划拿出来、改一改时间,继续拿来用了。
虽然这个段子一点都不好笑,但我想,是不是说中了不少朋友的状态?
有多少人是到了年底,看到朋友圈漫天的总结和计划时,才发现,一年前定下的计划,有太多都没有得到落实和践行?乃至于再一次发出感慨:
明年一定要更加努力。
上周日,发了一篇17年的年终总结。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
我的17年要是也能有这么充实就好了。
如果你不想在18年底,继续再一次如此感慨,那么,今天这篇文章,也许能帮到你:
如何建立一个专属的「外部大脑」,来激活你的2018年。
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我是一名笔记爱好者,特别喜欢纸品、文具,已经有十来年了。
以前,念书的时候,主要用来做读书笔记、记录生活,后来,则用来做日程、规划、时间管理。
工作以后,随着工作需要,逐渐将纸质工具转移到数码工具上面,构建了全套的数码工作流。也逐步将纸质笔记,变成了数码笔记。
但用法仍旧是一样的:通过笔记,建立一个「外部大脑」。将杂乱的信息、安排、规划,有条不紊地整理好,进行储存,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可以说,这个「外部大脑」,在2017年,帮了我极大的忙。许许多多的工作、项目,都是靠着它才能妥帖完成。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这样可以节省大脑的认知资源,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
第二,它可以将所有需要处理的信息记录下来,你不必担心会遗忘任何东西,也不必担心找不到想要的信息:需要用到时,打开它,定位,搜索,即可。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第一期训练营。
训练营是一个大工程。每一节课,都有大量的案例、习题、知识点、类比、例子……以及,会有大量的碎片内容。比如:
  • 突然闪现的灵感;
  • 阅读时发现一段很适合的材料;
  • 学员提的建议和意见;
  • 跟同行聊天时,某个特别有用的细节……
诸如此类。
如果不及时对它们进行收集、处理,就可能会错过非常多有价值的优化。
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收集起来,归入「外部大脑」之中,再定期拨出时间,对它们进行处理、应用,让信息真正流动起来。
另一方面,人的本性总是懒惰的。在没有外力驱动 —— 比如催促和监督 —— 的情况下,我们总是习惯性拖延。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打卡群、监督群、押金群……
但是,如果你性格内向,不喜欢跟别人交际,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
当然不是。
你完全可以把这个「外部大脑」,当成另一个「理想自我」,用它来监督自己。
通过做笔记、做记录的方式,跟自己对话,让自己看到每一天的进展、提升、充实,也让自己时时刻刻看到: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哪些任务拖了太久,哪些信息一直没有处理。
这是一种不断检视自我、反省自我的方式。
一旦你建立起这个习惯,它就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你的行动提供动力和监督。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外部大脑」呢?
如果你跟我一样,打算用数码工具完成,那么,你需要一款笔记软件。
我自己以前用的是 Onenote,现在用的是印象笔记。
但是,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大家不必拘泥于这两款软件,其他工具,比如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Bear,都可以。
如果你是原教旨主义者,喜欢纸质笔记本,末尾会有一些推荐。
选择了工具,接下来会分享三个技巧,帮助你做好信息的记录。
1. 子弹笔记法
「子弹笔记」的得名,是由于「快」。所以,应用子弹笔记法的时候,具体的符号、规则并不是很重要,它的本质是「快速」「即刻」—— 无论任何信息,只要你觉得是值得记录的,立即记下来。
不要想着「过一会再记」—— 通常「一会」的意思,就是「永远都不」。
那么,子弹笔记法究竟是什么呢?
它的本质非常简单,只需要牢记这三条规则即可:
1)一条信息一行。需要写下一条信息时,另起一行。
2)通过一套符号系统,来定义每一条信息。
3)任何时刻,只要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立刻记下来。
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这就是我一整天下来的笔记(虚构的),具体说明一下:
t 代表 Todo,「待办事项」。亦即:今晚20点有个开营仪式,需要做。
e 代表 Event,「事件/活动」。亦即记录今天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i 代表 Information,「信息」。亦即今天看到的、感兴趣的概念,先记下来,再抽时间去整理,将 Information 转化为 Knowledge。
d 代表 Idea,「想法」。亦即,今天突然想到「项目A里面,能不能加入竞赛因素?」这可能是一个有趣的创意,有待进一步完善。
f 代表 Focus,「聚焦」。亦即:内训主题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需要在1月10日之前给出答案。
你可以看到:通过这样非常简单的符号系统,我就把一整天里面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处理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
下一步,就是拨出一定的时间,对每一个事项进行处理和跟进,并把解决了的问题和任务划掉即可。
当然,t、e、i 等这些符号,是我自己定义的规则。你完全可以用其他规则来代替。
比如:能不能用三角形表示信息,用方框表示任务,用圆形表示活动?
完全可以。只要你自己能够记住就行。
同样,任务、活动、信息、想法……这些分类,也可以自定义。主要看你在生活中,需要记录什么样的信息。
实际应用中,建议如下操作:
1)新建一个笔记本,命名「Inbox」或「子弹」,或其他任何你喜欢的名字。
2)在笔记本中,按照时间新建笔记页。比如我,就比较喜欢按月新建笔记,这样方便定位和查找,也能清楚看到,自己一个月以来的积累。
3)在同一页中,通过日期进行分割。
成品可以参考下图: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掌控每天的信息和事宜,不让任何一点信息错过。
2. 行动笔记法
行动笔记法,原型是经典的「康奈尔笔记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读书、听课、学习得到的内容,进行二次、三次处理,让这些内容真正流动起来,为我所用,而不是一直待在笔记里。
先给大家看一下原型,这就是康奈尔笔记法:
1)首先,在表格最上面一栏,写下当前学习的内容。
2)学习时,将所有的笔记,记在右边部分 —— 亦即「主要区域」里。注意,言简意赅,尽可能使用缩写,分行写,保证笔记清晰可读。
3)第一次复习:读「主要区域」的笔记,进行反刍,并将其要点写在左边「要点、线索」一栏里。
4)第二次复习:挡住「主要区域」,只看「要点线索」,看自己能否回忆起整节课的内容。
5)第三次复习:将整节课的内容,提炼、总结,写在最下方的「总结」一栏里。
那么,通过几次复习,我们就将这节课的内容,完整吃透、消化。
在这里,我做了一个简单的优化:将「要点/线索」改为「关键字」,将「总计」更改为「行动」。
这样一来,它不但能够针对课堂学习,还能针对会议、沟通等工作场景,更大程度地做到对信息的充分利用。
修改之后,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你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哇写得真好」(不要脸),那么,可以先把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写在「笔记」一栏里面。
然后,对其中感兴趣的几个关键词,亦即你觉得「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点」,写在左边的「关键字」。
关键字的作用是什么呢?用于对这篇文章提纲挈领,以及,可以进一步对关键字进行「包围式学习」,来加深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最后,再在「行动」一栏中,写下你的行动计划 —— 比如:马上去下一个笔记软件、马上设计一套自己的子弹符号体系……等等。
这就是一次完整的「行动笔记」。
它的作用,是保证对每一次阅读、学习到的内容,都能有所收获和行动,而不是只停留在「阅读」层面。
实际应用中,建议跟子弹笔记法一样:
1)新建一个笔记本,命名「行动笔记」(或其他你喜欢的名字);
2)每一次需要时,新建一页笔记。比如开会做会议记录,读一本书的某个章节……都可以。
3)对于笔记中的关键字和行动,如果有必要,转移到子弹笔记中,并安排具体时间去执行。
3. 时间轴日志法
很多朋友不喜欢写时间轴日志,觉得太机械,也容易觉得「每天不就是那些事情,有什么好记录的」。
其实,时间轴日志的作用很多。
举个例子:当你每天临睡前,打开笔记,记录自己一整天的时间耗用,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效率,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你在很多事情上面耗用的时间,可能远多于你的预计。
那么,能不能对它们进行优化,来挤出时间?比如,刷微博、知乎时,设一个闹钟,闹钟响了就严格关掉网页,专心工作?
再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任务,却耗去了一整天的4个小时,问题出在哪里?是多做了很多无谓的操作,还是沟通对接上出了问题,抑或是自己的速度太慢?
这些地方能不能优化?下一次再做这个任务,能不能把4小时缩短到3小时、2小时?
这些,都是复盘 —— 也是你可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地方。
建议的格式如下:
时间上,我常用的是精确到半小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一开始可能难以回忆起「自己一整天都做了什么」,所以,不要等到晚上再做。而是把一天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记录一次,忠实地记下自己每一项活动的时间耗用。
再在晚上的时候,用 KPT 复盘法,对自己的一整天进行评估、检视,找到能够改进和优化的地方。
KPT复盘法可参考:
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踏踏实实地前进、成长。
最后,分享几款个人比较喜欢的纸本笔记:
Midori MD Notebook
纸质最好的笔记本,至今无出其右。
Leuchtturm 1917
经典的 moleskine 模式,但比 Moleskine 性价比更高。
Filofax
最有名的活页纸手帐本,偏商务。
德格夫/Daycraft
香港品牌,纸质、便携、性价比等都不错。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组合,是 Midori MD 笔记本,外套国誉 SYSTEMIC 封套。仅供参考。
愿你我的2018年,都能更加充实。: )
THE END
-  晚  安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