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新闻引发了热议: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以决绝的方式,断绝了与原生家庭的联系,拉黑父母6年,12年没有回家。
王猛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四川某市的高考理科状元,北大生物专业本科,美国Top50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但在这光鲜亮丽的光环背后,是王猛私人生活领域的失控和一地狼藉。
王猛说因为父母的控制欲,自己一度抑郁成疾,似乎是为了完成自我救赎和自愈,王猛在美国读完心理学硕士后准备回北大攻读心理学博士。
在被王猛的新闻刷屏后,社会上有很多种声音。其中有种声音说,王猛不知感恩、反应偏激,还有种刻薄的评价,把王猛比喻为“白眼狼”!
在《伟大的盖茨比》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当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要切记,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如你这般幸运。”
其实,关于原生家庭之殇,几乎没有人是孤岛。无论是豪门旺族、高知家庭还是市井人家......关上门,几乎“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有些人想要与父母决裂;有些人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有些人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大都市不肯回家......幸福的家庭总是模样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下面这些故事均为访谈实录:
@cici   25岁  外企HR
“他打我,打到有人报警”
我父亲是脾气极其恶劣的人,我25了,至今他仍旧会对我动手。
扇耳光、下跪、扯头发、求饶,这些在我的家庭里可以说是分分钟都在上演。
都是什么原因动手呢?说出来都会觉得可笑。
譬如,我小时候喝粥,不小心把粥撒到床上,他一巴掌就过来了。譬如,家里有谁违抗他的意见,他就开始暴怒、拳打脚踢。
我幼年的时候,我母亲被他打到左耳失聪。我姐姐被她打到几乎有人报警。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我姐姐结婚的前一天,因为请客问题,我爸又突然情绪失控,他拿起刀说要杀了我们,我们母女几人把门锁起来,躲在房间里哭。最后我妈和我姐跪在地上求饶,这事才才算完。
但这些我都不觉得伤人,最伤人的是,他明明很爱我们。
我父亲很节省,自己生病了都舍不得看病,为了供我和我姐姐上学,他什么脏话累活都做过。
但对于家暴这一点,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和阴影,导致我现在成年后的性格,极其自卑、唯唯诺诺,在两性关系中甚至有些病态。譬如朋友总说我在人渣里挑男友,在遇到渣男的冷落或者背叛时,我想的不是逃离,而是更加卖力的迎合和讨好。
我的父母从来都只有争吵和打骂,我甚至都不知道正常的两性关系应该是怎样。我的择偶条件的底线就是,只要对方不要有家庭暴力就行,这算不算病态?

@小蛮  25岁 公务员
“我工作三年了,每个月只有700块零花钱”
我母亲对我的掌控,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我父母都是公务员出生。2014年,我考研失败后,我母亲逼迫我参加公务员考试。其实那时,我内心是极其抗拒的。但我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他们的话,我不敢违抗。
至今,我留在我那个小县城参加工作三年多,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都会上缴,我单位有免费食堂,所以我妈每个月只留我700买化妆品和衣服。
觉得很扎心是不是?我上学读书那会更扎心。我读大学四年,我妈不让我留长发,说是影响学习。因此,我留了4年很短的短发,导致当时很多人以为我是同性恋。
我在读大学那会,也会和很多女生一样,把生活费省下来买衣服。但心酸的是这些衣服,我从来都是背着我妈偷偷买,要是她知道我私下买衣服了,绝逼会和我翻脸。毕业时,我把自己偷偷买的衣服全部送给了室友。
身边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我对妈的唯命是从,但其中的无奈只有生活在我这个家庭的人能懂。
我尝试过“抗争”,但换来的是我妈跟我长达半年的冷战。还有一次很恐怖的是,我妈拿着剪刀,跑到我房间,发了疯似地剪我的被子和衣服。
以为工作后,我会逃离这个家庭的掌控,但情况并没有好转。譬如,要是我周末和朋友出去玩,她必须要跟那个朋友打电话搞一个背景调查,想和女性朋友到外地单独聚会或者旅游,想都别想,必须要有她的陪同。

还好,生活在这个家庭,我觉得自己的人格还算健康。在朋友眼中,我是一个满嘴跑黄段子的女生,但一回家,我就变成了和爸妈坐在一起看新闻联播,说话细声细气的乖乖女,在家真的很累。
我现在正在准备国考,只想考到远离家的城市,考不上就快点谈恋爱结婚,早点离开这个家。
@Berly 30岁 公司CEO
不止一次想到和他断绝关系
我们每个人曾都是孩子,每个孩子最依恋的就是自己父母,当一个孩子逐渐对父母冷漠、寒心,那一定是经历过太多寒心和失望,逃离乃至决裂是情绪压抑的最终决堤。因此,看到王猛的万字控诉文时,我对他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
但我的经历可能比王猛更加不幸。
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下面有2个弟妹,我的父亲不仅重男轻女还脾气暴戾。
我妈是家庭主妇,因为经济的不独立,她只能完全依附我爸生活,而我爸简直是人渣,公开养小三,被我妈发现后,对我妈拳打脚踢,为了我们,我妈只能隐忍,导致到现在我爸说一,我妈绝对不敢说二,看到我妈在我爸面前迎合、小心翼翼的样子,很是心疼。
小时候,我爸打我妈,我去哀求,我爸会拉着我一起打。因为我是女孩,我高中毕业后,他就不肯出钱我读书,我当时我和我妈跪下来求他,最终还是没能打动他。
我当时17岁不到,发了疯似地极其渴望读书,似乎在冥冥之中明白读书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通过借钱以及在课后时间地拼命打工,我在北京度过了最艰难的四年,这四年,我爸没有寄我一分钱也没有给我打过一个电话。
如今,我毕业十多年,已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还能感激谁呢?呵呵,感激生活的不幸,感激父亲当年对我的绝情?
最后,告诉那些正在遭遇家庭不幸和生活暴击的女孩,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读书是你最佳的救赎,经济独立才有生活尊严而言。
@ Alan 18岁 留学生
还好,我爸妈离婚了
我妈是特别强势的那种女人,她从小管我学习管得贼严。小时候,我做作业,她就在旁边看着,她越看我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容易出错,有时很简单的算法题算错,她就拿出直尺“啪啪”地打我掌心,我还不敢哭,哭了只会打得更凶。
还有一次,她直接把我作业本撕了,那天我都不敢去学校。
我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很好,我妈对我要求是一定要求全班前三,如果没达到她的标准,回家又是一顿“棍棒伺候”加写检讨书,导致每次老师在讲台上宣布成绩时,我都坐在下面浑身发抖。
在我的印象中,我妈从来没表扬过我,我表现得稍有令她不满意的地方,她就会对我恶语相向,什么花那么多钱供你读书,读的是什么垃圾?什么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我妈的强势和病态般的掌控欲还延伸到了我爸身上,其中的生活细节我就不再赘述。
我13岁那年,我父母离婚了,我妈也很勇敢,净身出户。说实话,离婚后我跟着我爸,日子好过了很多,家里不再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闹。
而我妈在离婚后,通过自学日语进了一家日企当高管,赚不少钱,也成立了新的家庭。我跟我妈现在偶尔还会有往来,我真心希望她过得好,但对她已经没有多大感情,也庆幸她当年离婚,放过了我跟我爸。
@J  26岁  美国海龟,上市公司职员
我爸为了逼我分手,以死相逼
我是上海人,父母是典型的中产。我女友是农村人,本科学历,两人在北京读书时认识,后来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北京工作,我去了美国读研。
去年,我从美国毕业回上海,女友为了我,辞掉北京的工作,来到了上海。她是我的初恋,我是奔着结婚跟她在一起的。
上个礼拜,我把她介绍给我爸妈,谁知我爸在还没有见到她的情况下就给她判了死刑,原因是她是家境、学历都配不上我。
他在家摔盘子、掀桌子、爆出口,差点要动手打人。还好,我从小是性格比较温顺的人,不会和他发生正面冲突。
昨天,他单独约了我女朋友吃饭,她对我女朋友说,如果她不肯分手,就闹到她家爸妈面前自杀,直到搞到她家破人亡。
我从小到大都不敢对我爸说一个不字,我读大学、包括读研、读什么专业,都是他一手安排的。

关于未来,我不想在活在他的掌控之下。
我和女友正筹划着离开上海,主要是担心他会闹到现在的公司,索性在一个城市重新开始。
目前先忍半年,等选择好城市和存好钱,到时我就会带着户口本和女友离开。最后想对我爸说一句,孝顺不是你拿来对付我的武器。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从来都是一个揪心的命题,无论是王猛对父母的控诉引发众多年轻网友的共鸣与同情,还是在知乎获得上万条回答的“如何与父母断绝亲子关系”帖子,亦或是豆瓣上引发舆论风暴的“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我们足以窥见当下很多年轻人对原生家庭的失望与埋怨。
“原生家庭”原本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名词,在2000年后才逐渐被大众熟知。更准确地说,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原生家庭”成为了拥有了社交网络”话语权“的80后、90后,用来控诉父母的“流行用语”。而他们的父母,那些在新媒体传播上相对弱势的50后、60后们,则仿佛在一夜之间沦为了“祸害”和“暴政”的代名词。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近日的微信长文中说道,他把这种"话语权的转移"看作为“社会的进步”。因为“年轻人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可以12年不回家,决绝地独立生活,甚至受到主流舆论的同情,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他略带无奈地坦承:作为父母,我选择承受子女的控诉。
而我,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作为子女,我只能说,这句话让我心疼(当然那些有意虐待孩子的人渣父母是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之内)。
只是当我们在抱怨、声讨着父母操控欲过度、肆意干涉我们的人生选择时,请也不要忘记,大约也是同一批父母,花了半生的积蓄供我们上学、买房、利用退休时间帮忙带娃。
更退一步说,这一代50后、60后的父母,成长在一个信奉“集体主义”的年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接受过完整的、良好的教育,对年轻人日新月异的文化更是一知半解......所以,当你准备好开始这场家庭伦理的对抗时,请相信,除了键盘上的控诉,你会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毕竟,爱是没有错的。错的是爱的方式。
联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从小她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中长大,有一次母亲打她直到把竹竿打断。然而她说长大后早已不再怨恨母亲。因为她了解,母亲是孤儿,从来没有得到过爱,也不知如何去爱。因此,现在的她更加倍地疼爱自己的母亲。
每个人的人生,谁不是一边戴着镣铐,一边尽情舞蹈?
回到“原生家庭”的概念,心理学学者唐映红曾说过:“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
写这篇文章,绝不是为极端恶劣的父母开脱。我只是想说,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那么应该知道,决定今后人生走向的,不再是父母,而是自己。
至于那些把糟糕的生活和怪癖的性格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并“沉浸”于恨中的人,你要知道当恨太多,爱是无法进来的,严重者甚至会像王猛一样滋生心理疾病。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
作者: coral,一个致力于终生码字的情绪写手。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references:
http://mp.weixin.qq.com/s/8gDP_-KF2H0bRRQF3WKaMA
扫描二维码
小编带你进群
全球精英和留学生的聚集地
(进群前,请备注是留学生、家长或读者)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