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着很多类似于
“18岁留学生骗走父亲300万并拉黑全家”
“儿子国外开玛莎拉蒂撩妹
父亲国内开滴滴拉客”
“中国留学生海外宿醉开趴撒钱炫富
等痛批留学生的文章
在这类文章的评论下方
不少人开始对留学群体进行无端的谩骂
认为留学生心中无“孝”、攀比成风
甚至用”垃圾”概括我们的存在
且先不说文章的真实性是否待考证
即便是这些个例真实的存在
也不能以偏概全地代表所有留学生
让整个留学生群体被社会误解
真正的留学生群体并非如此
纵观百年历史
每个时代都有一批热血的留学青年
他们在各自的青春里成长
怀揣着梦想,奔赴世界各地
期盼有朝一日可以报效祖国
因为他们学成归来注入的力量
才使得中国的脊梁慢慢挺直
而今天
我们的头条只属于给这群人
他们为留学生群体正名
他是留学生的精神教父
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我们
我们的故事从上面这个爷爷开始
他叫容闳
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是今天所有留学小伙伴的
“精神教父”
1828年11月17日
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坪村
7岁时被送到澳门一所西方学校读书
容闳父母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思想开放”
而只是想让他学点“洋话”
将来好在商行做事
然而
孩子的发展往往超出父母的期望
18岁那年,学校老师布朗牧师回国时
在班里表示他可以带几个孩子一起走
容闳自告奋勇,和老师一起上了帆船
98天漂流之后,他们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
就这样
容闳成了第一个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
1850年,容闳进入了布朗牧师的母校
——大名鼎鼎的耶鲁大学
由于语言障碍,加上经济拮据
容闳常常学习到深夜
也常常在课余时间打工
但他顽强克服了障碍
赢得了美国同学的青睐
1864年,容闳毕业
是第一个拿到耶鲁大学学位的中国人
耶鲁以容闳为骄傲
至今,他的画像和雕塑
还摆放在耶鲁的校园里
然而,功成名就的容闳
并未贪恋国外的优越环境
他想到了仍然处于封闭愚昧中的祖国
在经历了西方的先进教育
看到了发达的工业社会后
容闳迫切地希望能把这些带回中国
“予意以为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
则当使后予之人
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
必可便此老大帝国一变以而为少年新中国”
怀揣这样理想的容闳
在1854年11月13日乘船归国
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
“西学东渐”理想
回国后,容闳想尽办法接触达官贵人
曾国藩,李鸿章,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都曾和他交谈过
1871年,在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建议下
清政府终于批准了官派留学生的
“留美幼童”计划
为了这一天,容闳已经等了十八年
1872年8月11日
第一批留美幼童在上海出发
4年,分4批,每批30人
这120名学子,最小的10岁
最大的也不过16岁
这些年龄不过今天初中生的孩子
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了美国社会
他们很快就攻克了语言难关
和美国朋友谈笑风生
他们与寄宿家庭的女主人亲如母子
他们在学校囊括了拉丁文,
希腊文,拼写等各大赛的冠军
他们组成的“东方人棒球队”
在体育场上大显身手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 菲尔普斯
(William Lyon Phelps)
在自传回忆中甚至还略带醋意地提到
自己的中国同学在舞会上也“风光无限”
“他们风度翩翩,长相英俊”
“只要他们在场
姑娘们的目光就都被吸引过去了
可不要觉得这些孩子只是“花花公子”
他们在学习上也一点不含糊
除了比赛屡屡获奖外
他们在美国就读的学校在今天个个如雷贯耳:
耶鲁大学:22人
麻省理工学院:8人
伦斯勒理工学院:6人
哥伦比亚大学:3人、
哈佛大学:1人
此外,还有拉法叶学院,
伍斯特理工学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布朗大学,理海大学
……
遗憾的是
古老的传统终究难以轻易撼动
“师从洋人”在很多人眼里依然无法接受
9年后,1881年,在保守官僚的谗言下,
清政府中止了官派留学
所有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内
容闳奋斗一生的事业,就此半路夭折
然而,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这些经历过西方教育洗礼
接受过近代人文和科学知识的学生
在若干年后成为了“国家栋梁”
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军事,工矿
教育,铁路等各个领域
到处可见这些“幼童”的身影:
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
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
发现湘潭煤矿的工程师:邝荣光
丰岛海战以身殉国的北洋海军大副:沈寿昌
……
作为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的学生
他们以自己在美国习得的
学识,才干,能力
以及那份永不忘怀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在危难间奔走
让一个民族从蒙昧中苏醒
后来的留学者
无一不以他们为效仿
学成之后纷纷回国
为祖国发展尽心尽力
清华校长梅贻琦
19岁时,梅贻琦以全校第一名毕业
次年成为清华庚款首批“直接留美生”
等到他回国时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几任清华校长跟走马灯似地更换
追求独立、民主的学生们
宁可让学校连续11个月没有校长
也绝不将就
顶着重压,梅贻琦临危受命
坚定的对清华师生说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铿锵有力,字字珠玑
在任期间
他高风亮节,不谄媚、不屈从
行为世范,从不汲汲于名利
为中国学术之自由,思想之独立
奠定了清华笃实的精神底色
也使清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
一跃成为让国内外高校为之侧目的名校
建筑大师梁思成
1924年梁思成进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本着刻苦好学的心态
他常去图书馆
把著名的古建筑一个个默画出来
1928年, 在回国前
他跑遍欧洲参观了希腊
意大利、法国等地的著名古建筑
亲眼看到国外的古建筑所受到的妥善保护
他陷入了深思
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
大批千年的古建筑却危立在风雨飘摇中
得不到妥善的保护
而且少有学者研究
中国人想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
还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
多么地令人心痛
他下定决心:
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
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于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所有人都关心生死存亡的问题时
他却在炮火声中
保护着会因战乱消失的中国古建筑
留下它们的肖像
也为中国的子孙后代们留下这些念想
证明了中国建筑曾经的辉煌
也为我们留下了与古建筑对话的契机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47年,他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
进入美国进入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
这所美国著名大学
以其严格的录取和教学闻名世界
而他不仅用两年修满学分
年仅26岁就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被人们誉为“娃娃博士”
然而,面对着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
中国却连简单的物理仪器也造不出来
于是,在取得学位的第九天
他迫不及待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
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国后,他献身于新中国核研究
带领中国迈出了
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1964年10月16日
东方向世界发出一声巨吼,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大漠上腾空升起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幸的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一点一点地损耗着他的身体
从前那个英俊帅气,身体强壮的他
如今却弯腰驼背,头发花白
由于常年接触核辐射
他身患癌症,英年早逝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提到周总理,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他是中外名流口中的优雅君子
大国风度与和蔼可亲
在他身上完美统一
“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支撑着他
怀着对真理的渴求
他搭乘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轮
赴欧洲勤工俭学
为新中国的成立储备力量
等到新中国成立
他代表祖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步履坚定,神情沉稳
舌战以杜勒斯为代表的“十六国”
让西方世界为之震动
看到外交封锁
他一次次面对质疑,迎接挑衅
力挽狂澜,化解尴尬
为新中国打开了与世界连接的大门
面对民不聊生
他一次次下基层视察民情
将群众的小事放在心头最重的位置
直至身患重病
仍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
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在他们的努力下
新中国得以蓬勃而迅速的发展
他们用言谈举止
树立着中国留学生的良好姿态
两只皮箱一个梦
雄心壮志离家园
待到建国之后
从1950年至1956年期间
中国政府不断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共派出1654名
其中研究生544名
大学生60名、进修教师176名
实习生874名
苏联的高等院校、企业、设计院、科研机构
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技术干部和熟练技术工人
这些被派出去的留学生
都被分在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
以及其他城市的几百所高等院校和实习单位
等到他们学成归来
很快填补了中国科学技术
和教育等领域的空白
承担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并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成为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和产业的带头人和组织者
等到1978年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作出扩大增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指示
中国留学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的留学工作方针是
“广开渠道,力争多派”
12月26日
中国派出首批52名赴美访问学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归国30年后
52人中有7人:
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
张楚汉、张恭庆、姜伯驹、童坦君
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批归国学者中不少人获得
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等奖和三等奖
凡在大学任教和在科研单位从事研究者
全部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
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
1981年
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彻底放开
托福考试也于这一年进入中国
不过当时DIY留学完全是赌一把
一旦没走成
就会成为闲散人员
这在那个年代来看是很严重的身份问题
但是很多人为了“出国开拓眼界”
选择勇敢的踏出这一步
比如曾经新东方的创始人徐小平
就是其中之一
他回忆自己出国后的那段日子
“到了国外
按理说可以自由自在追求自己的梦想
No!到了国外有一个残酷现实
——生存
“我到了国外就不得不去打工
我们这一代全打工”
于是在餐馆打工洗盘子
听着水声哗哗哗
这些辛苦的经历
被徐小平写成了新东方的
“第二校歌“
“山穷水尽疑无路,出国好像是阳关
两只皮箱一个梦,雄心壮志离家园”
歌词生动形象的概括了
所有留美学生的现状
一般发奋学习一边靠打零工获取生活费
硕士毕业后,徐小平回国创业
1993年11月
商业化民间外语学校
北京新东方外语学校正式注册成立
如果你爱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一部名为《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轰动全国
剧中女主角不远万里,出国去往纽约
经历的各种酸甜苦辣
让国内很多的年轻人也想要出去闯一闯
一时间
“出国热”席卷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
然而初入异国他乡
岂能面面俱到
语言不顺、环境不熟
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留学生大都有过一段不适应的日子
幸运的是
中国人吃苦耐劳、发奋图强的精神
帮助他们熬过了最初的几年
你瞧
这样的留学生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他们犹如散落在时代里的明珠
将「家国」放在心间
他们于危难乱世间奔跑
让一个民族从愚昧中苏醒
睁开眼睛看整个世界
他们从太平盛世时出走
让中国真正在世界屹立不倒
他们诠释了青春的模样
他们才是中国的力量
这群留学生,值得被所有人知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