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慢慢成长”的文章,作者是才女刘瑜的老公—周濂。他说,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这个过程中,身为父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陪伴孩子一起去试错,并且期待能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开学之际,让我们放松,呼吸,少些紧张 ...

刘瑜与周濂夫妇,刘瑜,政治学学者,代表作《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等,2013年刘瑜与周濂的女儿小布谷出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儿童教育专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我就是一个普通通通的父亲。鉴于我的女儿布谷只有三岁三个月大,所以确切的说我是一个处于实习期的父亲。我跟大家一样有很多的困惑,很多时候会不知所措,甚至不胜其扰。
我的几个教训
就在昨天晚上我给布谷刷牙的时候,她表现出一万个不乐意的样子,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还是忍不住凶了她,然后气鼓鼓的回到客厅坐着一边生气一边后悔。所以由我来谈情感教育和兴趣的养成,肯定不是从系统性的理论出发也不是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成功的进行情感教育和兴趣养成,而是从我的日常观察、体验和反省出发,谈谈我的感受和认识。
其中,当然也会包括一些失败的教训,好在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为父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陪伴孩子一起去试错,并且期待能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经过昨天晚上的一件事情之后,我得出了几个教训:
第一个教训,情感教育不是单向的。
不是父母只向孩子的,而是相互的。父母在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和影响孩子,与此同时孩子也反过来影响和教育父母,而且这种反向的情感教育可能更加的深刻和繁难,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第一个教训总结为“论父母的自我修养”。
第二个教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父母之间的意见要达成一致。
昨天我之所以会跟布谷发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与妈妈就刷牙的细节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我记得读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时候,发现柏拉图在探讨如何维持统治秩序的时候,他有一个不二的法门,就是“上位者团结 下位者分裂”。所谓上位者就是统治阶级,下位者就是被统治阶级。

多年前,我曾经跟一些朋友到坝上草原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儿子当时大概五六岁。当我们席地而坐打牌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就乖乖的在一旁玩耍,一会儿编个花环给妈妈,一会儿编个花环给爸爸。当我们起身散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乖乖的尾随在我们身边,突然抬起头问他的爸爸,爸爸我可以跑步吗?在得到了允许之后他就欢快的在草原上跑了起来。
我惊讶之余问我的朋友,怎么会让孩子这么听话?他说,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亲在孩子面前要保持意见的高度统一,任何分歧都必须回避孩子,不能给孩子发出左右为难、相互矛盾的分析。鉴于面对面探讨孩子的教育往往会擦枪走火,所以我觉得微信探讨可能要比面对面更理性。以后各位家长一旦出现吵架的苗头,不妨拿起手机。
话说回来,我对那个朋友的育儿成果是惊讶大于佩服的,因为对统治者来说秩序的稳定压倒一切,但是对父母来说孩子的乖巧却不是压倒一切的。事实上乖巧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标准,某种意义上,乖巧只不过是顺从的另一种表达,我们虽然希望孩子能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更希望能充分的保有自己的个性,所以父母不应该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简单粗暴的压制孩子的情感,而是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体会,发现自己孩子独特的情绪波段,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是学哲学的,讲道理是我的职业毛病,但是对于理性不及的孩子来说,讲道理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尽管我始终认为我们不应该低估孩子讲道理的潜力,但是在这个阶段,也许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教育,而且是有教无类、因人而异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
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叫做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对于人的经典定义在后世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当代有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叫做罗伯特·扎乔克,他就认为“人是情感优先的动物”。
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远非传说中的那么理性、中立和客观。恰恰相反,在理性思考之前我们首先做出的是情绪上的判断,这种情绪上的判断不仅在时间上优先,而且也比理性更为有利,因为它直接的激发和影响行为。扎乔克说“任何词汇或者图像,只要多向人们展示几次我们就会对它产生好感。这种把熟悉的事物标记为好的事物的倾向,可以称之为
曝光反应
。”

一个道德心理学家叫做乔纳森·海特,他写过一本书《正义之心》在里面指出:“我们大脑存在着类似于照相机似的曝光反应,它会把你熟悉的词汇和事物自动标识为好的、坏的、喜欢的、厌恶的。这种曝光反应的速度非常非常的迅捷,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200毫秒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一秒有1000毫秒,那么你想200毫秒是一个多么短暂的过程。换句话说,当你看见跳跳虎或者Mickey Mouse的时候,立刻就产生了好感,然后才会通过理性去寻找为什么喜欢它们的理由。
在这个意义上,理性是情感的慢动作,理性是情感的马后炮,理性是情感的奴隶,所以理性的教育、理性的说服其实无论在时间的优先性还是重要性上都是要落后于情感教育的。
从小到大,我们正是在各种曝光效应当中接受了一整套黑白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最终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情感反应。
比如妈妈是温柔的、奶奶是慈祥的、爸爸是严厉的,毛泽东是伟大的、周恩来是敬爱的,旧社会是万恶的、国民党是腐败的。说到台湾就联想起收复,看到民主就自动续上乱相二字。这种不假思索的情感反应,在心理学当中有一个专业的说法叫做模式匹配,它经济实用、迅速自发而且惰性十足,一旦形成就很难通过理性说服加以改变。
海特他在《正义之心》当中曾经罗列过六种作为道德基础的直觉,这六种道德直觉是两两对应的概念。它们分别是:“关爱和伤害、自由和压迫、公平和欺骗、忠诚与反对、权威与颠覆、神圣与堕落。”
海特认为,在美国的政治光谱中自由主义最在意的道德基础是前三个,反映在社会和公共政策上就是关心弱势群体,反对强权压迫,强调对穷人的同情等等。而保守主义者则涵盖了全部六个道德基础,当然相比自由主义者,他们更愿意牺牲关爱以实现其他的道德目标。
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来说,儿时接受什么样的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到底更偏重于关爱、自由和公平,还是说更偏重于忠诚、权威和神圣,会完全不同的塑造这个人的人格和情感。
过去这些年,我们在网络上也不断的看到各种各样虐猫、虐狗事件的报道,校园霸凌现象也层出不穷。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十几个女生在宿舍里对一个女生拳打脚踢扇耳光,没有任何对弱势者的同情,有的只是最原始的暴力和野蛮。而在我从教10余年的经历当中,也深刻的体会到有不少大学生虽然有着很出众的智力,也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但是因为在情感教育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走的并不是那么的顺畅。
我在一个采访当中曾经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是一个有正义感,对伤害他人的行为感到愤怒的人,是一个对自由充满渴望的人,而这一切都不是通过讲道理来塑造的,而是与她从小接受的一系列情感教育息息相关的。
我回想自己的童年会发现其实也存在着很多情感教育的缺失,比方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在夏天的午后戴着草帽,一个人拿着竹竿去田里钓青蛙,钓青蛙需要诱饵。在钓第一只青蛙的时候我用的是棉球,但是当我钓上第一只青蛙之后就会撕下青蛙的大腿做诱饵。小时候还喜欢玩的另外一个游戏是热锅上的蚂蚁,是真的把蚂蚁放在锅盖上面,欣赏它们无处可逃的悲惨。当然,我的暴行仅限于青蛙和蚂蚁,没有上升到虐猫、虐狗。
很多人会美化孩子,说他们是堕入人间的天使。但事实上,换个角度说,孩子们也很有可能是闯入人间的小恶魔,因为他们缺少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缺少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在他们年幼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长大以后出现虐猫、虐狗或者校园霸凌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句话叫做言传身教,但仔细想来言传不如身教,规范的力量不如示范的力量。父母亲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巨大,所以情感教育往往都是体现在生活的细节当中,所谓细节即魔鬼。
比方说你在收快递的时候是怎么对待快递小哥的,有没有说你好和谢谢。再比方说,你跟爷爷奶奶相处的时候,有没有表现出态度上的不敬或者不耐烦,其实孩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我太太是一个爱猫的人,经常上淘宝去买一些猫粮放在家里,每天下楼去喂小区里的野猫,渐渐的布谷下楼的时候也会主动抓一把猫粮到楼下去喂猫,她现在看到猫猫狗狗就会特别的欢喜。当然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布谷是一个慢热的人,所以我们不会特别强迫她去跟陌生的叔叔阿姨打交道,而是给她一个相对舒适、宽松的环境,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她发自内心的去跟陌生的叔叔阿姨说你好和谢谢。
周濂、刘瑜与女儿布谷
我在采访当中也曾经这么回答过记者的提问,我说布谷未来她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好的,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会作为一个平等的交流者跟她商榷,我不会强行的命令她按我的模式或者我的希望去走,我不会让她成为我的未尽事业或者未尽理想的代理人。但是在她的性格养成上面,我觉得我应该要给她设定一些条条框框,应该给她提供一些恰当的情感教育。
兴趣培养
老实说,我在这方面是有惨痛教训的。去年夏天,也就是布谷两岁半的时候我们带她出去旅游,她表现出非常喜欢玩水、喜欢游泳,这让我误以为她对游泳充满了热情,于是回到北京我就带她去了一个亲子游泳班。
经过第一次免费的试游,布谷表现的非常不错,于是我就给她报了游泳班,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过于仓促的决定。在第二次游泳课上,有两件事给布谷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第一件事是游泳老师从我的手中接过布谷,手把手的教她游泳,并且把她举高高。对于一些性格外向、不怕生的孩子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但是布谷立刻就开始哇哇大哭起来。还有一件事情是布谷很不喜欢水浇到她的头上,所以当游泳老师把一瓢水浇到她的头上的时候她再次哇哇大哭起来,从此就拒绝去参加游泳课了。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训是:
1、就像之前所说的细节是魔鬼。每一个孩子的敏感点是不同的,而作为父母必须要特别小心的保护孩子的敏感点。
2、孩子们的兴趣看似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此有着足够的热情和毅力,当然更不意味着他有这方面的天赋。
3、我们常常迫于同辈的压力或者舆论的影响采取从众的行为,而忽略了孩子的独特性。
比方说周围的家长报了游泳班你也就跟着报了游泳班,再比方说我身边有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去学钢琴,为此还不惜重金买了钢琴,但结果往往都是半途而废。
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呢?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我自己总结无非就是十二个字,“现身说法、反复确认、小心呵护。”
所谓现身说法,其实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身教,有些父母每天一回到家里就打开电视看连续剧,或者打开电脑玩游戏,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但却一厢情愿的要求孩子热爱阅读,这怎么可能呢?反过来说,如果你本人就非常热爱阅读,家里到处都摆满了书,那么孩子也就会有模有样的拿着书本开始摇头晃脑的读起来。
所谓“反复确认”,不仅仅指的是口头确认,而是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专注力。我们都知道,孩子通常有的只是三分钟的热度,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读书、画画或者唱歌的时候能够保持很高的专注力,那么也许这就说明他对此充满着兴趣和热情。
孩子的内心比较脆弱,很容易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选择放弃,所以小心呵护他们的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发现布谷特别喜欢涂涂画画,经常一个人坐在小沙发上就能画上一个小时。我记得最长的记录,她竟然一口气画了三个小时,但即便如此,因为有了游泳班的教训我们也不太着急给她报班,而是先给她买了一些颜料和画笔,让她在家里先试着涂鸦,每个周末都会给她创造机会去各种画廊看画展,让她近距离的接触艺术。当她向我们表达出想要参加绘画班意见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立刻答应她的要求,而是通过反复确认她的信心和决心,最终才答应她去参加了绘画班。

网络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兴趣不等于天赋。很多时候人生不仅是一场试错之旅,甚至干脆就是一场错误,因为你所感兴趣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的天赋所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发现你自己,就像女生的减肥一样是一辈子的事业。
回到布谷,我当然希望她能把绘画班给坚持下来,不像游泳课那样半途而废。但是如果有一天,她告诉我说爸爸我真的不喜欢画画了,那我也会坦然接受。坚持是一种美德,但是坚持一种错误的东西也许就不是美德,而是愚蠢了。
对了,说到画画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这是一件很糗的事。前段时间我们带布谷去看博洛尼亚插画展,画展工作人员专门布置了一块场地供孩子们自己涂鸦,布谷也随手画了一张图画。我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签上了她的名字,但是当工作人员要求我写下手机号码的时候被我拒绝了。
过了几天,布谷的妈妈给我发来链接,题目是《论天才是怎么练成的:端午儿童插画展》,并告诉我说亮点自寻。我打开一看,发现布谷的画作赫然列在其上,原来这是一个非正式的绘画比赛,而且要求通过网络投票选出优胜者。我头脑一热就把链接传到了朋友圈,有生以来第一次扮演了要求朋友点赞的父亲角色。
我这么做的初衷当然是希望给布谷一个鼓励,希望能够激发她绘画的热情。但是事态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在家人和朋友的大力鼓吹之下布谷的得票数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这让我感到非常的不安。因为这样的高票当选显然与画作本身的质量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结果会给布谷传递不正确的信息,让她误以为自己的确画得特别好。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应该尽可能的培养、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如果这种自信源于一些错误的信息,那就会适得其反。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个自信健康的人对于自我的评价总是要稍稍高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凡事都有度,我希望布谷成为一个努力上进的人,但不希望她成为一个争强好胜的人。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像是站在田径场的起跑线上,照着同一个目标,按照同样的规则在奋力向前。就仿佛只有成功的人生才是人生,只有成功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我记得邓超和孙俪主演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做《幸福像花儿一样》,我没有看过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对这个剧名却印象极其深刻,因为它正好契合我对于幸福的理解。
所谓幸福在古希腊文当中念做ευτυχíα。怎么翻译它是一门学文,有些人把它翻译成Happiness也就是幸福,有的人把它翻译成Pleasure就是快乐,也有些人把它翻成Success就是成功,但是我觉得最好的翻译是Flourishing就是绽放、繁盛。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天赋、潜能,而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就是潜能得到了充分的绽放,这样的人生才真正配得上称作为幸福。
有人会说,如果我的孩子天赋平平,再怎么绽放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成就卓越,那该怎么办呢?对此我的回答是,天赋平平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接受过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很高的情商能平和的生活,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有让他感到享受的兴趣,那么即便他是一名普通的厨师或者图书管理员他也会快乐的生活,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和身于其中的无限乐趣。
什么是幸福
以前曾经有人问我怎么去定义幸福,我说如果一个人有幸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他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而且他还做成了这件事情,那他就是幸福的。
现在我觉得这个要求有些太高了,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够有幸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哪怕他没有天赋做这件事情,哪怕他最终没有做成这件事情,只要他真正的乐在其中,那他就是幸福的。
在这个意义上,正确的情感教育以及兴趣的发现和培养是让孩子过上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

来源:埃尔特(altschool-edu)
相关文章: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把世界上先进的教育带到我们身边
周一: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趣味学习资源
周四:一线老师大白话等专栏系列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有趣的观点和画报
周日:带来思考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