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治平教授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编 者 按 
我们的生命是一部交响曲,塞勒说: “找寻属于你自己的‘大提琴’,永远不会太晚。(It's never too late to find your own cello. )”  宇宙光成立至今,已经步入第四十五个年头了,所有的文字事工参与者也都准备好了,待到上帝将曲谱手稿交付他们的时候,他们不仅辛勤排练,也快乐从容地享受每一场演出的机会。
为此,宇宙光总干事林治平教授写出专栏稿《请问,我是谁?》,以此记念。此文被刊登于宇宙光“耕者心”,现授权香柏原创推出。圣诞季,愿上帝触动我们心弦的时候,可以弹奏出生命最美的乐章!--您就是上帝赐给我们2017圣诞节最好的礼物!圣诞快乐!
正文  TEXT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请问:“你是谁?”,这是我们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
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通常会简洁明确地用自己的姓名直接回答提这问题的人:“我是某某某!” 
在这种情形下,似乎只要知道一个人姓甚名谁,基本上我们就能知道那个人是什么人了。
认识一个人,真的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吗?只要知道他姓甚名谁,就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吧!
“人是什么?我是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岂不是一个从古至今一直困扰着我们、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吗?
其实,只要是人,我们就会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我到底是谁?”
我们也喜欢追问:“你是谁?你是谁?你到底是谁?”
这两个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是无法与自己建立关系、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一个连与自己建立关系、了解自己都无法完成的人,他当然更无法告诉另一个人有关他自己是什么这个问题了;更遑论盼望要求他去认识、了解、建构与另一个人的关系。
“人是什么?”这个大哉问,看来是无法用人的理性头脑进行测度和分析的。因为人之所“是”,是先于人之“存在”。
圣经《创世纪》1:1,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源起,只用了“起初、上帝、创造”六个字。简单地说,宇宙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连我们分分秒秒所经历的时间,也是在创造之后才有的。而一切的有、一切万物的产生,均先于时间而存在,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所计划和管理运行的。上帝对宇宙万物的创造,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但是谈到人的被造,则显然有所不同。
根据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人是上帝用地上的尘土、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与样式造出来的,是一个“有灵的活人”,因此能与“是灵”的上帝相通。
从《创世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创造,有先后顺序、各从其类。凡上帝所造的,都有其不可改变、不可混淆的秩序与意义。
在《创世记》中,我们看到,每一个阶段的创造之后,《圣经》上都写着:“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几个字;但在创造人之后,《创世记》所写的却是:“上帝看 着 一 切 所 造 的 都 甚 好 。 ” 于是上帝告诉亚当夏娃,除了分别善恶那颗树上的果子不可吃以外,他们可以随意享用园中所有结种子的菜蔬和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并且把修理看守管理上帝一切所创造的重责大任交付给他们。
由此可知,在基督教的神学观点中,宇宙万物,都各从其类,各具特质,不可跨越,更不可变乱。人类虽在众生之间,却有其从创世以来,由上帝所赋予的独特尊严、以及不可毁损的生命特质。自古以来,只要是人都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反覆追询求问。
中国的孟子就曾在《离娄下十九章》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在孟子看来,这“几希”之处,指的就是仁义而已虽不巨大明显,但却是人与禽兽的分别不同之处在中国儒家传统的眼中,人与禽兽虽有许多相似雷同之处,但只有人能有意识地分辨何为仁义之道,并且有意识地遵行仁义之道,从此人禽两分,不入混淆。万事万物既然各从其类,自有其绝对神圣意义在焉,岂可错乱混淆?
刚过去的2017年是马丁路德张贴95条论纲500年纪念,宇宙光为这个特别的纪念日,推出了一连串的纪念活动。从马丁路德的生命故事中,我们会发现,人不仅是活在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的现实生活中,人倾尽心力,在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的现实生活中打拼奋斗之余,人更会被一些比较抽象、无法实时体验了解的生命意义与价值问题紧紧缠绕,无法自拔。诸如:
“我是谁?”
“我从那里来?”
“活着的意义何在?”
“苦修打拼、努力挣扎,就能找到生命意义、人生答案?”
“人死了以后要到那里去?”
“死亡是什么?”
在马丁路德的生命故事中,他自幼在严酷家教及学校教育中,辛苦努力挣扎成长。但是所有外显的成就,都不能回答他主体内在的疑虑和困惑。特别是年轻时,一连三次因面临死亡的威胁,而逃入修道院中,苦修求道不得的经验,终于使他在絶望之时,从《圣经》保罗的经验中,发现上帝早已为人类预备好的救赎恩典人来到上帝为人类预备好的救赎恩典之前,只需凭借信心,接受上帝藉着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恢复上帝原先创造人的荣美形象,成为一个有上帝的形象与样式的“有灵的活人”,因而活出更丰盛的生命见证。
有了这层生命的了悟,马丁路德成为一个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成为新的了。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你外在拥有的是多是少,上帝从不在意;所谓“君王也好,乞丐也好,可以同时并肩跪在上帝面前一同祈祷。“
上帝看到的既不是君王,也不是乞丐,而是一个一个的人。祂所看的是“人之所是”,而不是“人之所有”。诚如保罗在《以弗所书》2:10所说:“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     ﹝原文直译﹞“因为我们原是祂的杰作,是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着叫我们行在神早先豫备好了的善良事工中。”
0.For by his act we were given existence in Christ Jesus to do those good works which God before made ready for us so that we might do them.
现代中文新译本把“工作”译为“杰作”。原来我们都是那位创造者的“杰作”,从基督教的信仰来看,上帝不仅创造了我们,而且是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地创造了我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成为我们生命的前提,再跨步向前,行走人生生命的路程,必然会向着标竿直跑;生命的奖杯也遥遥在望,路途或艰辛、或顺畅,何惧之有?
可惜活在今生现世理性思考、物化科技、去神去人的文化社会框架中的现代人,只活在当下极其有限的理性经验中,却妄图以自身现有有限的理性经验,窥探上帝所造无限浩渺宇宙生命的奥秘。尽管他们殚精竭虑、耗尽一切,也许才稍能见到一点前人所未见。但其所得结论,犹九牛一毛,挂一漏万,必然无法窥探寻获宇宙真相于万一。以其所得,短期之内,虽可姿意纵横,洋洋得意,但不旋踵即另有崭新论述,将之增补改写、甚至彻底推翻。
所谓科学进步,即不断有新知新论,推翻既有权威学说,另建解说架构理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然先是一个承认自己有所不知的人,然后谦恭自律,寻找上帝在创造时所定下“各从其类”的规律秩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从来没有发明创造任何一个新的规律秩序,他只是谦卑地找出这些从创世以来就由创造者上帝精心设计设置在那儿的规律秩序,并且告诉大家小心谨慎的遵守这些规律秩序。你也许会怀疑宇宙间真有上帝吗?近代科学发达以后,无神论者不是越来越多吗?其实谁也无法证明无神,需知有神无神都是前提信仰,证明有神,固然有其困难;证明无神,就更不可能了。谁能证明一件不存在的存在呢?有关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著名的物理学家黄小石博士在他的新书《无神论的再思-盼望的缘由》(宇宙光出版)中,有详尽深入、精彩动人的探讨分析,可资覆案,兹不赘引。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曾在2003年一次对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鼔励年轻的学生“Find Your Own Cello(找到你自己的大提琴)”。在那篇演讲中,塞勒以世界著名的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为例,指出每个人均有不同的秉赋,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可能性的选择,必须经过一连串“消去的过程”(a process of elimination);然而,早日“找到你自己的大提琴”,就可以集中精力,把“你自己的大提琴”作为你自己的生命呼召、人生使命(life's calling ),就可以全力以赴,向前冲刺。只有这样,你才会在艰苦辛劳的过程中,确定目标、向前奔走,始终斗志昂扬地继续奋斗。
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因此获得满足。
只有在这个时刻,“我是谁?” “你是谁?”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有关生命终极问题的大哉问,才能找到答案。在此,塞勒提出了选择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面临不间断的选择,在伊甸园中,上帝把选择的自由赐给了亚当夏娃,上帝对人的独特设计与尊重,由此可见。人不是先天被限制了本能的动物,每个人在被上帝创造之时,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大提琴”。因此,人唯有在上帝面前认识自己的独特性,找到了自己的“大提琴”,才能知道“我是谁?” 才能活出璀灿的人生,沉稳滂沛地演奏他的“大提琴”。
截止到2018年,宇宙光已经成立四十五年了。而我何其有幸,在四十五年前,我三十五岁那一年,清楚明白上帝的呼召,找到了属于我的“大提琴”,全心投入文字事工,成为宇宙光的志工。从事深入华人历史文化研究和撰写的工作中,预备好土,以利于福音种子的落土生长、开花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四十五年来,我与宇宙光一批同样拥有自己“大提琴”的朋友同心协力,欢喜快乐地演奏上帝给我们的生命交响乐曲。诚如塞勒所云: “找寻属于你自己的‘大提琴’,永远不会太晚。(It's never too late to find your own cello. )” 我们准备好了,待到上帝将曲谱手稿交付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仅辛勤排练,也快乐从容地享受每一场演出的机会。
亲爱的朋友,请问:“你是谁?” 你知道该如何回应吗?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执行编辑:ChengSun
初编:青云
校对: Deborah
配图: Niuben
美编:Debora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