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其他市场化比较充分的行业,医疗教育这样的行业似乎是一块未开垦的的处女地。在医改推进,多点执业等政策松动下,医疗健康领域俨然已成投资的热土。
BAT均已涉足这一行业,移动医疗也连续多起融资,高额的融资金额让不少人血脉喷张,很多移动医疗公司雨后春笋般涌出。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一直是饱受诟病的医疗行业,靠行政推动的医改改了这么多年,基本还是在原地踏步,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的互联网,能不能颠覆医疗行业?移动医疗的春天的来了吗?
医疗行业的主体还是医生和患者,不管怎么改,也不管谁进入这个行业,主要是还是要围绕着医患两方面来进行。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技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大部分人可以做司机,但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医生,掌控了医生,也就掌控了患者,也就基本掌控了整个医疗行业。行业可能被颠覆,但医生这个职业不会被颠覆。
无论是传统医院,还是移动医疗互联网公司,都是一个把医生和患者对接的平台。在传统上,公立医院通过行政主导天然垄断了大部分的医生和患者资源,所以他们不太需要了解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但对于市场化的公司来说,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先了解医生和患者的需求。
医生有什么需求呢?本来在公立医院的工作就很忙,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移动医疗呢?除非是能带来医院提供不了东西他们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医疗价格管制,医生的知识在医院里并不值钱,看一个病人大部分是几块十几块的挂号费,能分到自己手里的可能就几毛钱,如果在移动医疗平台上可以按市场化的价格,回答一个病人的问题可以得到几十上百元钱,那自然会更有吸引力。
另外这种平台可以为自己带来社会化的口碑,虽然大医院的医生不缺病源,但没有哪个医生不喜欢被病人追随,在多点执业、自由执业逐渐开放的今天,这些个人口碑也完全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资源,社会口碑也是医生参与移动医疗的一个动力之一。
那对病人来说,移动医疗可以带来什么呢?在就医困难的现实下,对一些不复杂的病情网络提供了另外一个选择,甚至可以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靠谱的医疗建议。中国的医院等级分明,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对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在偏远地区的人,要去医院找到自己心仪的医生很难,代价也很大。但在爱问医生、好大夫网这些平台上,无论你在何处,你甚至可以直接问到协和医院的医生,而且时间、精力、金钱的成本肯定也更低。
但是,网络不是万能的,对于医疗这样的行业,网络问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视、触、叩、听顶多能完成:听、视两项内容,而且在循证医学的时代,诊断对化验、辅助检查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除了一些皮肤病和少数的外科病,能在网络上完成诊断的病很少。网络更适合的是根据一些医疗原则进行健康指导,具体疾病咨询更多的适合那些在医院已经完成了检查或者初步诊断的疾病。
网络问诊虽然需求很大,但正因为存在这些局限性,单纯的网络问诊还是不足以支撑那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所以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走向实体诊所的路线。实体诊所是移动互联网公司将网络资源变现的最终出路,同时也将是医生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载体。
但事实上民营诊所已经不少,比如我们的莆田系医院早就遍布城乡,百度+莆田系其实早就是一个流量落地变现的模式,为什么他们没有改变医疗的现状?这是因为主导这个模式的人太急功近利了,只想着来快钱,坑蒙拐骗无所不干。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它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可靠性是医疗品质的生命,可靠性需要长期的累积沉淀,所以快钱不适合这个慢行业。
事实上现在很多做移动医疗的公司,本质上和百度及莆田系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个医生就可以进入这个平台,中医,游医什么都要,为吸引医生送鞋子,送记事本,抽手机,这些医生提供的解答和百度到的答案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但对于公司来说只要数据漂亮就可以融资圈钱,反正投资人也不懂这个行业。这样的公司进入医疗行业,只不过是把莆田系医院复制到了网上,不可能改变这个行业。
医疗行业现在的痛点在于行政垄断和价格管制,医生的诊疗服务能力不能在报酬上得到体现,很多医生靠开检查卖药来自我补偿,也没有提高技术改善服务的动力,患者难以得到可靠的医疗服务。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公司,只要能筛选出技术靠谱服务优质的医生,给他们搭建好平台,缩短他们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给患者提供可靠可及的服务,都会有机会,这也是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方向。
因为政策的松动,现在平台很多,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移动医疗似乎已进入了春天,这些公司的进入有助于推动医疗行业的变革,但如果把握不了正确方向,秋收时分,仍将是硕果仅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