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正是学龄儿童集中看病的时期,儿童看病难再次被热议。儿童医院人挤人的照片见诸于报纸电视,急诊科看病排队几个小时,专科号一号难求,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城市,而是全国普遍存在。很多家长在问,为什么儿童看个病这么难?
作为儿科医生,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提供简单的答案:一是给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儿科医生少了。二是金贵的独生子女多了,而家长都想给孩子看最专业的医生,就医就集中在少数的儿童专科医院。但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为什么儿科医生会少?首先是医生这个职业本身没有吸引力了,其次儿科穷、苦、累、险,就是做医生也不要做儿科医生,这几乎是所有医生的共识。
儿科俗称哑科,因为儿童不会诉说自己的不适,同样是看病,和大人比较起来,给儿童看病却可能要多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腹痛,大人可以很清楚的描述疼痛的时间、部位、规律,医生很快可以采集到想要的信息。而儿童腹痛的表现可能就是哭闹,什么也不会说,摸肚子也就只会哭,根本不知道他痛不痛,痛在哪里,有时候要等孩子拉完大便,有时候还得等孩子睡着,医生反复多次检查才能有个判断。所以同样看一个病人,看儿童比看成人需要花费医生数倍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儿科的累。


综合医院儿科的萎缩,是儿科穷的一个体现。因为效益差,不能营利,基本靠其他科室补贴过日子,所以很多综合医院都取消了儿科,如果不是医院等级评定强制要求,没有儿科的医院应该只会更多。儿科的穷主要还是因为目前仍是医疗体制靠“以药养医”,儿童因为体重小,用药剂量要比成人小几倍,诊治比成人要多花数倍的经历和时间,而回报却可能只有成人医生的几分之一。同时儿科的特点决定了患儿急性病较多,慢性病较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因为科室的收入相应的也少了,能分到儿科医生手上的钱当然也更少了。这就是儿科的穷。


正是因为这个职业的穷和累,所以不是实在没别的专业可选,没有医生愿意从事儿科。在以前各个医科大学还有儿科系的时候,那些本科时候就读儿科专业的,也没和其他专业比较过,一直就苦过来,习惯了倒也可能没其他想法。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目录进行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其中儿科学专业被取消,专业人才出现断层,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干儿科的,上几个月班很多人就受不了走了。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千名儿童只有0.23个儿科医生,这个数字仅为发达国家的1/6。从事这行的人越来越少时,还在坚持的人要诊治的病人就越多,当然也更累了。当你半夜去儿科急诊看病发现前面还排着上百人的时候,焦急无奈的时候,你要想想那个可怜的儿科医生,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么长的队伍是何等的崩溃。这就是儿科的累。


除了穷苦累,让医生选择远离儿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儿科的险。儿童各个器官发育欠成熟,对疾病耐受力低,所以病情变化更快,有些新生儿疾病可以一天内发病导致死亡,很多家长就无法接受。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几代人都围着他们转,孩子一生病整个家庭都处于混乱失序状态。儿童看病都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从侧面说明了对家庭对儿童的珍视,大人看病有时候排队长吃点苦什么也就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孩子受苦可能就无法忍受了,病情稍有不顺就把气撒在治病的医护人员身上。


在人命关天的行业里,信任对于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以药养医的体制,让医生的医疗行为不同程度受自身利益考量的影响,伤害了医患信任的基础,使这个本来就存在信任危机的社会里医患矛盾日益尖锐。


看看风起云涌的医疗暴力事件,就会发现发生最多的还是在儿科。远的不说,看看最近半年内发生的事情。4月29日,在河北馆陶县人民医院,因为一个先心病的儿童死亡,一名33岁的女医生被逼跳楼身亡;5月14日,沈阳儿童医院,一孩子高烧不退,孩子父亲对医生拳打脚踢;6月4日,西安儿童医院,因为一次腰穿不成功,医生被孩子家属打到昏迷。8月17日,湖南湘潭市中心医院,一发热儿童在治疗后出现皮疹,孩子父亲把主治医生打成重伤,儿科全体医护人员愤而在中国医师协会网站上发表公开信谴责暴行……5月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一例重症胰腺炎病人病重死亡,家属向医院索赔的理由是:但是我们儿子才27岁,死了总要陪一点吧。年轻都可以成为索赔的理由,更何况金贵的未成年独生子女。所以在儿科里更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再加上民众的科学素养参次不齐,发烧的孩子到医院就要求立马退烧,不退烧就是大打出手。打针要求一针见血,一针没打上就给护士一耳光。腰穿要求一次成功,不然就把医生打晕。医学的局限性决定了很多情况下医生也无法完全左右疾病的进程,医生毕竟也是人,不可能每一个病人,每一次处理都完美。病人多了,医生和每一个病人的交流的时间当然也更有限,当然可能存在沟通不到位,医疗暴力事件也就更多了。医疗纠纷和医患暴力在儿科里爆发得更激烈,这就是儿科的险。


儿科的苦、累、险,换回来的却还是一个穷字,这就是儿科医生越来越少的原因。而即便设立了儿科的综合医院,因为本身儿科病人不赚钱,又缺乏配套的儿科辅助检查技术及资源,为回避风险,经常将儿科病人转往专科医院,逐渐的不论病情轻重,儿童看病都逐渐集中到了儿童专科医院,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状况。


现在家长抱怨多了,媒体报道频繁了,政府有了压力,大家都在想着如何解决问题。政府现在的方案是多建儿童专科医院,甚至办儿科医院联合体,强制综合医院设立儿科,以为医院建起来,儿科设起来,问题就解决了,却没有想着提高儿科医生这个职业的吸引力。


医院建得虽好,如果不能给儿科医生合理的待遇,结果只能招到一些其他专业淘汰下来的医生给孩子看病,这个现象已经是普遍存在。全国各地都在扩大,新建儿童专科医院,结果发现医院建好后招不到人手,只好一再降低用人标准,结果是医疗质量逐步下降,医患矛盾更激化,暴力事件更多,而每一次暴力事件只会让更多的医学生远离这个专业,加速现在儿科医生的流失,到时候儿童看病只会更难。随着最优秀的儿科医护人员转投其他专业或者私立医院,花不起钱看公立医院特需门诊或私立医院的家长,就只能让孩子在公立医院接受较为低质量的医疗服务。


有些医改专家总结儿童看病难的原因是市场化过度,认为综合医院取消儿科的原因是因为不赚钱,这是市场化的恶果,却没有看到不赚钱的原因恰恰是市场化不足。政府规定不管看病队伍排多长,不管黄牛党卖到几百上千,医院挂号费只能几块,十几块;不管有没有人愿意做儿科医生,医院能给儿科医生开的工资就那么多;不管基层儿科有多差,儿童专科医院的医生也不能过去执业;不管儿童医院有多挤多忙,私人资本想开个儿科诊所却比登天还难。


医患双方的诉求无法通过市场力量的配置进行实现,资本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隔阂,正是政府对医疗行业的垄断与管制。因为没有垄断和管制,官员们不受监督的权力就没有了兑换场所,那就要触动很多官员的利益,而医改的决策权恰恰是他们自己,这也是为什么一轮一轮的医改后却没有改变这个医疗体制的实质。很多人担心医疗市场化后看病会更贵。却看不到建医院,买设备,进药品,招人的成本经过了权力审批的程序之后只会更高昂,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更乐于不断扩建公立医院的原因。反正孩子看病难看病贵,家长们只会打杀医生又不会想到他们。
(提示: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