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被问到孩子学英语的问题,还有人让泥巴青年开班教英语。跟孩子在一起,是我欢喜的事,不过,开班上课还是免了吧,工作时间不允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一定不成事。还有让教画画的,把我自己都逗乐了……孩子那些画,我是一笔也插不上、一句话都插不上的。
但我也愿意就自己学习和带孩子的经验,说一点体会,仅供参考。强调一下,人各有异,仅仅是自己的一点体会。以后如果收到问题,我也会尽量简单写一些,在这里分享出来。给自己定个要求,不写各种玄乎的理论(主要因为俺不会),每篇只针对一个具体的小问题,谈点体会,尽量不要超过1000字。给自己省点时间,也给读者省点时间。
今天谈孩子怕开口的问题。其实大人怕开口的情形估计也类似。
我们一起设想以下两个情形。
一个情形是,8、9个月的婴儿,抱在怀里。它看着你,笑着;你哄着它,也笑着。“妈妈,妈妈,爸爸,爸爸……”一遍遍地逗着它“说话”。多少天过去了……有一天,突然,小家伙来了一句反馈,发出了点儿声响“mama...baba..."
你激动得快哭了……赶紧拍下来、录下来、发朋友圈、告诉家人、告诉所有人……“孩子说话了!”你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小家伙也真是争气,今天说妈妈,明天说爸爸,后天就会粑粑了……真高兴。
另一个情形是,8、9岁大的孩子,站在或者坐在你面前。你看着他,他看着书(屏幕),听着纯正的语音。“name, name, name..."Name,不是Nim,再读一遍。再读一遍……小家伙终于不想读了,然后你就发出了愤怒的咆哮或者无奈的哀叹……
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细节。
孩子学习说话时,不论他说得标准不标准,语调对不对,吐字清楚不清楚,都是令人欣喜的激动的。孩子学习另一种说话(学英语也是说话)时,语音语调,就得要求高高的,咱们总是希望他说得标准、流利,最好是自信满满,说得溜。
都是开口说话,为什么我们的期望差别这么大呢?
学说话(中文)时,比较的对象是他自己。所以他每多说一个,都是进步,都是表达和沟通的快感、成就感,都是激动人心的。
学说话(英文)时,
比较的对象是外在的标准
(标准的录音、标准的语法、或者别人家的孩子)。所以他每多说一个,都是增加了犯错(与标准不一致)的风险。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反正开口可能就是错错错。这样的风险预期,大人也不会开口去说啊,孩子可不傻。

那到底该不该说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发生表达的兴趣是第一位的,表达得好不好是第二位的。
细心的读者能够听出来,胡萝卜讲的故事里,朗诵唱读的对韵里,有好多的“桐城话”。比如说,“鱼”,常常带着“如”的音,“军”一开始也是“zhun”。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大人都泄气了,孩子估计早就生气不读了,或者害怕了不读了。所以,我想,对韵唱出来像京腔挺好,唱成黄梅戏不也挺好吗?何况作者李渔老先生是浙江兰溪人,估计老爷子当年的“普通话”比我们现在还差得远呢,哈哈。
那么,是不是不用追求标准语音呢?当然要追求,还要多听。
好了,这次先扯这么多。1100个字,超过1000了,第一次目标就没有实现,尬……
【推荐阅读】
----------
有思想的成长陪伴,北大校园的亲子纪录。
泥巴青年
未名湖畔的教育随感
农村青年的泥土感恩
平常父子的陪伴成长
胡萝卜
小学一年级学生
爱画画,爱讲故事。
陪伴记录
童画经典爸爸选编,娃娃画画;
原创故事原创图文,原声讲述;
静待花开 爸妈心得,陪伴感悟;
思想分享
好文分享 有思想有温度的文章;
泥青原创关于教育、泥土、成长…
周日英语
每天一句  每周一期
坚持三年  静待花开
争取每天早上7:00发布,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