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庞悦
     编辑 | 太喜
自媒体时代,鸡汤只能霸占中老年人和家庭主妇的朋友圈,而在城市饱受生活凌虐的年轻人都喜欢听大实话。广告界早已经不是花大价钱请个明星代言就能呼风唤雨,一屏又一屏的文字海报,比的是谁的文案更能够戳中人心。

是谁给你勇气嘲笑我的贫穷,梁静茹吗?

前天蚂蚁财富声称支付宝联合16家基金机构,推出了一组海报瞬间刷屏,被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
乍一看海报线条简洁明快,风格化很强,再挑几句文案的来看看:
你每天都很困,只因为你被生活所困。
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
全世界都在催你早点,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
在家心疼电费,在公司心疼房租。
小时候总骗爸妈自己没钱了,现在总骗爸妈:“没事~我还有钱。”
懂得父母催你存钱的好意,但更懂得自己光是活下来,就已用尽全力。
总能半夜狠心删空购物车,你知道这种“理性”一文不值。

不得不说,这些文案真的是刀刀见血,有人评价说这是“大部分北上广青年的群像”,于是乎朋友圈一片哀鸿遍野,大家一边抹着泪一边分享,还一边赞叹“扎心了”。
如果光看文案本身,在大家争当咸鱼的今天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写的很好,从真实的社会现状引起群体共鸣,但是核心传播点却是:“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再紧接着落脚点到了“让理财给生活多一次机会”。
看似水到渠成,但是玩味过来的人突然一拍大腿,这很不对啊!谁要你原谅啊,只有钱才能让生活变好吗?我不能富到兼济天下,我还不能穷的独善其身吗?我拼尽全力的生活,就换来你得一声冷笑吗?
贾肖明朋友圈截图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贾肖明在朋友圈质问道:“基金公司守着看管费,嘲讽着持有人,这样的文案是怎么过审的?”而网友也总结道,这样的文案是看起来“丧格满分、文案高分”,但是“情怀零分、良心负分”。
舆论发酵反弹之大,让支付宝也不敢背锅,赶紧在昨天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声称“该组广告并非支付宝的广告,支付宝品牌也从未参与任何策划、制作、发布”,最后找补了一句鸡汤“人生不是一段文案,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应该被认真对待”企图安慰那些滴血的心灵。
支付宝回应
蚂蚁财富也在微博认错,说自己给大家添堵了。但是这次的舆论风波其实远远不止“添堵”这么简单,而是像戳穿皇帝新衣的那个小孩,一嗓子喊破大家心里的血口子。
蚂蚁财富回应

扎心扎在了动脉上

要说这次,蚂蚁财富的广告到底有什么问题,它坏就坏在变着法的告诉你:没钱是一件错事,有钱就能决定一切。你不能看到更宽广的世界,没人关心你吃没吃饭,不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穷。
而把穷的原因归结为没有用理财产品更是天大的笑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机会、收入水平的灵活性都增大了。过去社会上“铁饭碗”很多,工作变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收入水平也不太可能出现极大的波动,通常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而如今工作与收入水平弹性增大的现实,在创造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多不稳定性、以及残酷的竞争。
根据北师大收入与分配研究院的关于中等收入者流动性报告,2010-2014年间,只有1.1%的中等收入群体晋级高收入阶层。低收入者通向中等收入的路也不好走,近80%维持现有收入等级,向中收入组流动的只有20%。
关于中等收入者流动性报告
所以穷人之所以穷,从来都不是努力不够或者缺乏理财投资能力的问题,而是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结构板结化的必然结果。而如果少数的精英阶层一边玩弄着资本优势,一边把正在奋斗中的人的“穷”归结为他们没有投资理财,原本想要扎心,却扎在了别人的动脉上,难怪一片血流成河。

只是想稍微丧一丧,而不是被人扇耳光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的写到:劳动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即:社会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劳动回报率以及平均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年轻人作为不拥有资本、或者拥有极少资本的社会阶层,靠劳动赚取回报永远比不上那些坐拥资本的富人阶层。而这样的状况很可能从你一出社会的二十出头要一直持续很多年。日常生活便是面对着老板的苛刻,同事的冷漠,房租占据了收入的二分之一,工资似乎永远也追不上房价……
这种一段时期内的不安定感让年轻人充满了焦虑,觉得自己真的穷疯了。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比老家的父母生活的更好。也许她们的妈妈还在为3毛钱差价的白菜而不惜从街头走到街尾的摊贩购买时,他们就已经舍得掏60元请人替自己在热门火锅队门前排队;也许他们的爸爸手机流量超过套餐10块钱都怪自己不会连wifi的时候,他们已经分期付款用上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可是越来越透明的信息让他们知道了自己处境和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有的孩子一上大学就开跑车,有的人一毕业家里就在上海掏首付买了房,而自己的未来还是向一团迷雾,充满不确定。加之部分自媒体每天刷屏的都是“90后CEO带身价上亿”、“00后已经开始创业”这种恨不得拿根鞭子天天在你身旁催人奋进的毒鸡汤,让年轻人心里更加焦虑不堪,丧文化也随之兴起。
但是,年轻人喜欢的丧文化只是一种自我消解的自嘲,并不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认真。
嘴上说着“谢谢打倒我的人,躺着真舒服”,加班到凌晨瘫到,还不是第二天在客户一个电话之后弹起,手脚并用的奔去上班,只为完成自己的项目,不给团队成员添麻烦?
听着彩虹合唱团的《感觉自己被掏空》吐槽,但是还不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被老妈的广场舞搭子拿去教育小孩,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而喜滋滋,决心自己要在努力一点吗?
虽然没有钱,虽然成为社会的10%看起来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这就是生活。而如果是把年轻人在奋斗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些苦痛,单纯的用“只要有钱一切都会解决了,没钱你就是一个不被原谅的人”那等于是把大家一脚踢倒还要补上几个耳光。

穷是一件不需要原谅的事

其实贫穷和富有是相对的,界限从来都很模糊,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态,也就是说和精神意识有关。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未成年驾豪车违法32次,后又因涉嫌强奸锒铛入狱;85岁老人王绅森每晚拾荒资助5名大学生……不知道到底谁才应该是和“原谅”扯上关系的人。
而从相对的贫穷开始奋斗,是大多数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的事情。无论是慌张还是焦虑都是在不确定未来的时候的正常心态。
蚂蚁财富的真·爸爸马云先生,参加过三次高考,20岁才进入大学,30岁才开始创业,经历过无数失败,有人跟他说过“你没人原谅”吗?
在我们爸妈那个年代,贫富差距并没有那么大,那个时候似乎大家都不怎么富裕。记得我的父母就曾经告诉我,他们当年结婚的时候,爷爷奶奶拿不出一分钱来,他们是问别人借了300块钱才办的婚礼。妈妈结婚的时候穿了一件白西装,也是问别人借的。而新婚燕尔的时候住的是单位的宿舍,只有一床棉絮,上面还有个洞,两个人在被窝里透过那个洞可以看见窗外的月光。
穷成这样的爸爸妈妈也从来没说有什么不能被原谅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到了现在,家境也逐渐好了起来,生活稳定而幸福,想吃什么,想去哪儿都有能力做到。
收入和年龄变化曲线
而蚂蚁财富广告中的提到种种“穷”的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在很年轻的时候个人收入几乎是不可能有飞跃式增长的,这个阶段是一个需要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个人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工作能力,行业经验、圈层人脉,到了一定时候才可以引发质变,机会才会越来越多,收入才越有可能实现爆发式的增长。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别人表面上成功的风光,却没有去细究成功背后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互联网的毒鸡汤手们一边灌的人们心急火燎,向他们捏造的“成功”奔跑,一边再用披着假关心的真丧文化稀释着你的生活热情。比起计较金钱上的得失,或紧盯和那些鼓吹少年成名的造梦者,我们更要计较的是如何在平凡的人生中承认自己的平凡,然后再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只要你比大多数人都努力那么一点点,你的生活也会每天变好一点点。
营销行业也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一定程度上引导大众消费生活观念。挖空心思的迎合热点,灼痛人心,投机取巧的把本来很复杂的社会原因归结为简单粗暴的“金钱至上”主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失败的企业,总是抱着俯视和讥诮的态度的精英愧为精英。
更多的人要做到的是稳扎稳打,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一点,而不是妄想一飞冲天,或者投机取巧。
愿每天都被生活所困的你,可以通过学习为自己插上翅膀;
愿银行卡里只有2位数的你,可以等待时间的力量;
愿没人在意你是否吃早点的你照顾好自己,因为千里之外肯定有人挂记;
愿在半夜清空购物车的你明白理性的可贵,不要因为便宜买太多无用的东西
……
愿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任何时代,能带给人幸福的,永远都不是钱。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