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私人微信(ok15932936)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今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出炉了,是北京二中的熊轩昂。文科状元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无数后来者们试图窥探到高分秘诀的信息。但熊轩昂在面对澎湃新闻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却成为了各大舆论平台上网友们争议的焦点。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问到“你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熊轩昂说“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
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也很难再看到农村里面供养出来的,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厉害的人。但我还是觉得,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很多媒体将熊轩昂的言论断章取义,让很大一部分网友愤慨地对其谩骂阶层鄙视。熊轩昂的观点我无意于评论什么,他刺痛了一部分人的自尊心,也摆明了一个刚从“十年寒窗”中走出来的孩子真正感受到的拼博环境。
之前我的好友小象爸因为看到自己女儿正在经历的教育环境,也分享过一篇”富二代是如何秒杀穷人家的孩子的“文章,也一样”血淋林“。小象爸说,更有意思的,现在这些拔尖的孩子不少颜值都很高。是啊,当我们已为人父母,在面临着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们也更应该思考,在竞争如此剧烈、教育资源稀缺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文|小象爸
01
女儿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没多久,就被她同学的背景吓到了。
爸爸,我那个同学有6个私人家教,连体育也有私教……

爸爸,我有个同学为了从宁波到杭州来的上学路上不浪费时间,家里买了辆房车,好让他在车上做作业,每次来回家教在车上给他补习……

我脸上冒出两条汗线。尼玛,这是读书吗?

富二代么,不就是富二代,你可别跟他们学,你只管自己好好念书。我说。

那些不学习开着豪车撞在树上的不都是富二代吗。我暗想。

有一天,我到她寝室,看到一个女孩,穿着校服,满头大汗在拖寝室的地板。干完后很专注地看书学习。我说,这个孩子真棒,你也要向她学习。女儿说,那个就是有6个家教的同学。

我后来慢慢地开始了解这些孩子,这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孩子常常学习更加努力,特长也更为丰富。他们能早早地看完原版的哈利波特,钢琴等乐器水平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纪录片《人生七年》里,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Andrew和JOHN才只有7岁,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
他们普遍很阳光,待人接物大方,同时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竞争意识更强。
当普通的孩子暑假在电脑前痛痛快快地玩游戏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带着他们去参观剑桥耶鲁,告诉他们,这是你未来的目标。上面提到的Andrew和JOHN在小学时已经明确知道自己会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
当普通的孩子热衷于讨论谁是校花校草,这些孩子在模拟联合国辩论,讨论什么是正义。
当普通的孩子的看着《快乐大本营》高兴地在沙发上打着滚,这些孩子开始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同学。
02
我小时候,父母就给我们讲一个亲戚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却上了重点大学的故事。最后当然要加一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
这个故事我大概听了十多年。
我不否认逆境成才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相当片面。你不能一切推给孩子,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才是第一位。
比尔·盖茨成为首富当然离不开他的律师老爸和银行家女儿的老妈。他读的私立学校在1968年花了三千美金买了计算机终端设备。1968年,我们大多数孩子还只知道弹弓和泥巴,哪晓得什么计算机。
之前,一个杭州高三女生被哈佛提前录取成为新闻,不过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羡慕的份,人家父母都是麻省理工毕业的,父亲还是科技上市公司董事长,那女生从小就在美国参加夏令营,学习编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本电影《新恋爱世纪》。
剧中黎明演一个普通白领Bill,带着女友刘嘉玲演的Maggie去一家廉价餐饮店吃饭,饭店前排着长长的队,Maggie不由抱怨男友太屌丝。Bill说,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Maggie冷冷地指着长长的队伍说,这里哪一个人不想出人头地。
穷人的孩子出人头地太难了。
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家庭的财富和关系取得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本世纪初的大规模调查显示,社会流动性早已经陷入枯竭。社会学家通过研究1970年到9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2749对美国父子的收入和职业后,发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已经僵化,这段时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倾向于维持父母的特权阶层或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
孩子的身份原来也在“遗传”。
英国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眼下在英国,私立学校学生上牛津和剑桥的比例是公立中学的13.47倍。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英国政府就想法设法打破这种现象,比如加大对公立中学的投入,学校尽量录取各种社会背景的学生,然而这些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
英国有一本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人生七年》。1964年,迈克尔·爱普特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他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几十年过去,导演见证了这14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再到中老年的全过程。他们的人生真如导演预测的那样吗?是的,纪录片给的答案很明确:你的出生阶级,决定了你的未来!有一点残酷啊~~
当然并不是说事情永远没法改变,逆袭也是可能的,只是太难。
03
现在回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孩子的?(听起来真实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所对美国12个家庭做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她发现富有家庭和穷人家各自有一套培养孩子的体系。
富爸爸富妈妈们普遍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为孩子打听老师、教练、队友的情况。
贫穷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和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在外面愉快地玩耍。有个来自劳动阶层的女孩卡蒂,她喜欢唱歌,放学后就到唱诗班唱歌。她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方面培养她,他们认为:女儿只是在向别人展示一个“聪明伶俐”的自己,这只是卡蒂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就错失了培养孩子突出才能的机会。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样归纳道:富爸爸富妈妈喜欢对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顶嘴,能和别人谈判,还能质疑成年人。
贫困家庭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他们总是显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来。
富爸爸富妈妈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其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穷人们遵循的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长”的策略。
富人家的孩子早就开始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而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
04
差距摆在那里,原来总是说富不过三代,但是美国和英国的一个合作研究却告诉我们,进入上层社会或被上层社会踢出局,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仅仅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它需要漫长的几个世纪。上层社会的子孙衰落到中产阶级时,一般会花300到450年。整个社会中的贫困家庭,也需要花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大概10至15代时,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中产阶级。
但是并不是,我们就直接放弃了好。因为努力仍然是跨越阶级局限的必经之路,当然何江、尼克之所以能逆袭,除了刻苦和勤奋,也因为他们足够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也有着家人和老师的不断鼓励。尼克小学时,与老师同学热烈地讨论飞机知识,老师不经意的一句“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相关的东西吧!”让他感到了被认可和鼓励,从此更用心地钻研科学知识。所以,如果我们能更好地指引,孩子依然会有逆袭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阶层,富或者穷,都不该放任孩子随意发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社会阶层虽然僵化,但也未必一层不变。你瞧,刚才提到的《新恋爱世纪》中,Bill最后出人头地,并找到了自己的所爱。
作者:小象爸,“妈咪OK”特约专栏作者。曾是《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的经济学专栏作者,现开设公众号:经济学现场。最有趣的生活经济学,让人脑洞大开,用不一样的眼睛看世界。
相关阅读
---
关注“妈咪OK"公众号,直接点击下方文章标题即可查阅。
现在关注“妈咪OK”公众号,回复以下关键词就可以看到有用的原创精选文章了
回复
“吃的”
,查看
辅食喂养系列文章;
回复“米粉”,查看米粉困惑全扫光!美国三大主流米粉禧贝、地球最好、嘉宝冲泡详解
回复“睡眠”,查看睡眠系列文章;
回复“情绪”,查看没有坏脾气的宝宝,只有不懂他的爸妈!
回复“猛长期”,查看宝宝突然变得难缠,通常是因为这件事...
回复“被打”,查看孩子被打,比“让他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回复“感冒咳嗽”,查看收好!宝宝感冒发烧咳嗽,看这篇就够了!
回复“晚睡”,查看《孩子晚上爱折腾、不愿睡、频繁醒,怎么破?(附睡眠所需时间表)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