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开始冷战火拼,谁也没有说服谁,我急得气得都快心肌梗塞了!
到底是谁错了呢?
“彬,SAT考试即在眼前,你要多花点时间复习哪!”我看着儿子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打电子游戏,忍不住叮咛着。没想到他连头都不回,扔了一句过来:“妈妈,又来了,又来了,不要对我重复这些话,我的事你不要管,快走开!”
我本来还要说很多话的,这一下都噎在了喉咙口,这是我们的儿子吗?爸爸妈妈辛辛苦苦的,还不都是为了你好,要你发奋读书拿高分数,稳稳当当地想去哪个学校就进哪个大门,哈佛、耶鲁大学最好,让父母脸上有多光彩,你毕业后更是前途无量……但是我知道今天再要畅所欲言,一定会爆发“世界大战”,只好悻悻然地回到自己的领地。
儿子是6岁来美国的,现在有满口纯正的英语,却成了标准的中国文盲,自以为是地道的美国人,但是一照镜子,看看头发、皮肤就露馅了。彬和其他青少年一样,从中学开始就竭尽全力地期望被同龄人接受,也经常在我们面前流露出距离和反抗。我和先生都是在国内大学毕业又工作了数年后才来美的,先生在州立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在大公司做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孔老先生的名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需要读书人,所以我们家的孩子是一定要读好书的。彬的品行,还算不错,只要他在学习上努力,我们就心满意足,家务事一样都不用他沾手,其他方面更没关系了。
但是,偏偏就在这个最高原则的事上,儿子也是立场坚定!他平时的学习平均成绩保持3.8以上,大学入学考只要能达到在本州的密西根大学以往分数线就够了,也不考虑这分数线每年可能因考生的人数和成绩而变化,不肯再多花时间将保险系数提高。外州的大学他根本不想去,什么“哈”啊还有“耶”的,就更别谈。他的学习很多时候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不管复习的进度,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玩。彬称之为:此乃平衡生活步调、放松清新大脑之必需(在我看来是懒人强词夺理)。
我一向是个每门功课非100分才满足,99分还是不够,遇上这个宝贝就是不肯体谅我的苦心。他有很好的智商,却满足于一般,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和先生开始轮流“轰炸”了,软硬兼施地启发儿子。没想到他毫不妥协,反而尽量躲避与我们对话的机会。当我们堵到他的鼻子底下时,他就正言警告我们不许干涉他的内政。家里开始冷战火拼,谁也没有说服谁,我急得气得都快心肌梗塞了!到底是谁错了呢?
这种情景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有一位从宾州来的陈牧师在我们教会讲道时,向大家推荐了一些书,是更新传道会出的《家庭合一》,是为青少年的父母写的书,它把我吸引住了。书中引用了很多青少年父母的经历,其中包括失败的和成功的经验,让我的眼界顿时开阔了;知道今天作青少年父母的不同和不易,尤其我们很少了解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的心理,老是按照传统文化和习惯来期望要求他们,难怪我们之间的沟通会阻塞短路!
圣经告诉我们,子女是上帝赐的产业,我们需要按照上帝的心意来抚育教导孩子,帮助他们与主耶稣建立起个人的关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要逐渐放手,给他们有成长的环境和空间。世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无法永远伴随他们,如果有一位永不改变的上帝在我们他们的生命旅途中,爱护看顾他们,将是何等有福气!
当我想到这里,很久以来的烦恼消失了,心里渴望着与儿子好好谈谈心,不设条件,不加期望,只是像他的大朋友一样聊聊天。我也在私下和先生分享自己的体会,他很赞同我的想法,我们俩就开始如此行动起来,家里很快有了安宁和笑容。虽然有时还因各自的主见产生磨擦,但是我会试着在祷告里交托给主,然后又藉着圣经的教导,加上重温青少年父母指南书籍,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同时和一些有经验的家长谈谈,她们的话给我不少安慰,明白青少年期的孩子父母都有相同的或更头痛的经历,只要我们爱他们,从小正确教导他们,这些孩子会成熟的。
1998年圣诞节后,彬与华人团契的青年参加了芝加哥的基督徒冬令会。这次为期一周的聚会,使他的生命有了很大变化,回来后常一边弹吉他一边动情地唱着赞美诗歌。我也常高兴地加入进去,和着儿子的中音唱起“男女声两重唱”。虽然我常常走调,但是我们的心融溶在了一起,先生也看着我们直笑。
不久后的一天,先生出差去了,我和儿子到餐馆吃自助餐,这是我们俩最喜欢的节目。在大饱口腹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聊着,彬提到在冬令会上的讲员和专题,都是有关青少年成长的,从圣经的基本原则出发,谈与上帝与人的关系,今后选择异性朋友的基础,对物质和金钱的价值观,等等。让我直从心里往外欢喜。天父为这些孩子们预备了最好的讲员,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地,将父母费尽心计灌输却无法被儿女接纳的道理,展示给他们,让他们不仅听进去了,还由衷地认同呢!
彬在去年秋天如愿地进入了密西根大学,一进大学就积极参加学校的青年团契和教会的聚会活动。我和先生欣喜地发现:儿子真的长大了!他不仅自己渴慕与上帝的关系,还主动帮助尚未信主的同学认识福音。在生活上、学习上,他都能自觉独立地安排好。今年一月,彬还得到了学校的英语写作奖和一笔可观的奖金。现在我们母子成了祷告同伴,用E-Mail和电话互相交换代祷事项,也在儿子回来时一起祷告,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朋友们常常羡慕我们与儿子的关系,但我深深知道,是主的爱让我愿意改变自己,因而得到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可能和福份!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42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海外校园》42期”。未经授权,请勿修改文章原始内容。
点击
以下标题
阅读相关内容
用心灵行走·与生命对话
故事 | 观点 | 福音 | 文艺 | 青春 | 生活 
ID:OverseasCampus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海外校园》141期有酬征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