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打算来讲讲迅雷和它的创始人。
迅雷,这个下载软件最牛逼的企业,这些年好像被媒体遗忘了,其创始人邹胜龙更是个低调到尘埃里的技术劳模,好像也被人遗忘了,直到一周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内讧和辞任事件出现,才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在迅雷内讧闹剧结束一周后,迅雷公司在12日晚间发布重大人事任命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正式选举小米科技高级副总裁王川为公司董事长,原董事长邹胜龙因“家庭原因”卸任。
邹胜龙(左)和王川(右)
邹胜龙的离任,就意味着老迅雷的元老级人物几乎全部离开,这也就是说,从此迅雷也许就真姓“雷”了,雷军的雷。
小米科技作为迅雷最大股东,目前已经调入3位小米和金山系大佬出山,竭力拯救垂垂老矣的迅雷,这也意味着邹胜龙时代已经翻篇了。
创业14年,邹胜龙从白手起家把公司做到上市,之后又一路疯狂走下坡路;从让马化腾提心吊胆的时代,到如今鲜少被提起市值仅10亿的落魄境地,这过山车般的公司到底经历了什么?
迅雷怎么了?邹胜龙怎么了?
4年做出4亿用户
曾经连马化腾都非常紧张
谁也没料到当年的国民级软件迅雷会有今天。
2007年,每个PC用户有两个软件必装,一是QQ,二是迅雷。
当时腾讯和迅雷都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飞亚达大厦。迅雷创始人邹胜龙站在窗边,经常憧憬着超越腾讯。有媒体援引腾讯老员工的说法,当时大量腾讯员工跳槽到迅雷,连马化腾也坐不住了。“Pony挺忌惮这个事,在内部开会,要抢占这个入口。”
当年迅雷用户曾一度达到4亿,装机量达到8000万台,市场份额超过50%,是中国互联网仅次于QQ的客户端软件,而达到这一成就,迅雷仅仅用了4年。
迅雷的创始人邹胜龙,和九十年代初回国创业的一批企业家一样,也有着良好的家境和海外名校计算机系的留学背景。
1993年,高中毕业的邹胜龙出国留学,到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就读经济学本科,因为被盖茨创办微软的故事打动,本科毕业后,邹胜龙又跑去了杜克大学读计算机硕士,并在此期间认识了日后迅雷的联合创始人程浩。
按计划,邹胜龙在1999年硕士毕业后,就会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接着申请绿卡、按揭买房、换辆好车,娶个老婆,慢慢过上富足且安稳的生活,但1998年秋天在硅谷的一次旅行,改变了他的一生。
1998年秋天,邹胜龙应好友的邀请来到硅谷旅行,好友带他去雅虎大厦前合照留念,看着雅虎大厦人来人往,好友的一句话让邹胜龙非常震撼:在这里上班的人都不能小觑,也许他们就是下一个盖茨!
邹胜龙当即决定留在硅谷寻找机会,很快就得到了两家科技公司的offer,实地考察后,一家有自己的办公室,另一家却在地下车库办公,邹胜龙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地下车库的那家公司。
一年之后,邹胜龙才知道,那家科技公司已经从地下车库搬了出来,名字也更为人熟知,叫做谷歌。
类似的“错过”还不止一次,1999年春节过后不久,邹胜龙接到一个同在硅谷工作的大陆留学生电话,说自己要回国创业,但还缺一个技术牛人,问邹胜龙要不要去。当时邹胜龙硕士还没毕业,对国内互联网市场也不太看好,于是便推荐了自己的小师弟程浩。
结果,回国还不到一年时间,那位叫做李彦宏的留学生已经把自己的公司做成了国内搜索第一。邹胜龙大吃一惊,再也不想在美国呆下去,决心回国创业。
2003年,邹胜龙回到深圳,拉着从百度辞职的程浩,在租的房子里开了家互联网技术公司,取名“三代”。他的解释是:海归创业者,张朝阳是第一代,李彦宏是第二代,到我这就是第三代。后来,他将公司改名为“迅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主打一个“快”字。
于是,向朋友借了几万块之后,邹胜龙和程浩拉着5个程序员继续干了起来,终于在2004年1月迅雷2面世了。
但产品面世,根本没有人关注,每天就只有三四十人安装,邹胜龙拿自己房子抵押了20万到门户网站做推广,但安装人数每天也只有百余人。此时5个程序员已经走了3个,剩下的两个还欠着3个月工资,公司已是穷途末路,邹胜龙和程浩都有了散伙的打算,谁知道吃完散伙饭第二天,邹胜龙就被程浩的电话吵醒了:“不得了,昨夜注册用户超过1000人!”
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到后台一看才知道,下载的主力军都是在校大学生,因为高校开始放暑假,此后3个月,迅雷的注册客户疯涨,到了9月份,迅雷的注册客户就已超过20万人!
差一点,迅雷就要倒闭了,但是就这样幸运地存活下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邹胜龙还拿到了周鸿祎投资的70万。
邹胜龙一心想干掉占据下载8成市场,语言版本超过17种的网际飞车。所以从2004年冬天起,邹胜龙吃住都在公司,天天加班到凌晨,仅仅用两年半时间,迅雷就从1.0升级到5.0,以25天一个版本的速度,前后推出过29个改进版本,晚上加班后还会把加班的员工送回住处。
而正在迅雷加速时,据媒体报道,他的最大对手网际快车创始人侯延堂迷上了《魔兽争霸》,一年时间网际快车基本停更,对手无厘头的失误,给了迅雷翻盘的机会。
2006年8月底,迅雷的覆盖用户数超过1.1亿户,装机量达到8000万台,市场份额超过50%,成为了继QQ之后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客户端软件。据说当时很多腾讯的员工都跳槽到了迅雷,吓得马化腾也赶紧推出了QQ旋风,最后却败下阵来。
2007年,迅雷和谷歌中国合作,联手打造了“迅雷看看”,不到半年时间就拥有2.2亿用户的覆盖量,3年后的2010年,迅雷的付费用户已达到400万,净利润达5900万。
当时的迅雷,被不少人寄予厚望,号称下一个腾讯,邹胜龙也是意气风发:“再给迅雷5年,我相信可以做到今天腾讯的规模。
迅雷一时风光无两,日子理应越过越好,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迅雷却一天比一天落寞,市值一度低到10亿美元,反观腾讯,当年股价只有5港元,现在已经飙升到415港元,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
三次IPO失败
联合创始人总结“血的教训”
别嫌弃三只松鼠第一次IPO失败,迅雷这家伙曾失败了三次。
当年风光无两的迅雷很快就被新技术嫌弃了,后来的电信运营商开始不断提高上网速度,人们不用下载就可以流畅看视频,再加上国家对盗版内容的打击,迅雷的种子和片源就开始越来越少,无片可下的迅雷没几年便成了鸡肋。
所以也就有人说,一定程度上,迅雷的竞争对手不是被干掉的,而是被熬死的,等他成了第一才发现,下载市场也早已经成了泡沫。
因为版权问题,迅雷的上市之路一直非常艰难,第一次IPO成了美国四日游,此后三次都推迟IPO,最后终于在小米成为第一大股东,又帮它在纳斯达克讲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共享云计算”的故事后,才终于在2014年上市成功。
但之后的迅雷内部也依旧是“天灾人祸”不断,老天爷暗示了这家公司多少次机会,他们就错过了多少次:
1.错过浏览器和手机应用商城。
进入移动互联网后,用户还是有下载需求,迅雷本可以抓住机会转型为手机浏览器和手机应用商城,继续下载业务,但是因为缺乏移动端思维,照搬PC的手机迅雷app雷倒了用户,丧失了良机。
2.错过视频业务。
下载受限后,拥有迅雷看看播放器的迅雷,做视频业务本应是有先机的,迅雷也是第一个主动付版权费的公司,但随着版权费的水仗船高,迅雷竟然在几家视频网站的版权争夺中退出了。邹胜龙说:“迅雷是个技术公司,从没想过做内容。”而科技媒体虎嗅网曾将此事归结为创始人邹胜龙的抠门,在最该all in的时候,迅雷竟出现了账面现金高于市值的情况,舍不得出钱了。
3.错过游戏业务。
除了在可成功的风口上没飞起来,病急乱投医的迅雷还走了游戏的弯路。2008年程浩亲自投资,把迅雷股份折合成游戏子公司股权,顶着巨大的压力入局游戏运营,但最终因为程序员出身的公司缺乏运营经验,游戏业务竟然又不了了之。
4.错过光影魔术手。
2008年就收购了光影魔术,但收购之后不久便暂停了项目,后来美图秀秀模仿这款软件起家,如今市值已经接近500亿港元,迅雷再一次错过了机会。
一把好牌在手却打得稀烂,错过全部机会,但最让人无奈的是迅雷的下载主业务的下滑。
过度依赖下载之后,迅雷将下载看作盈利而非服务,为了盈利,迅雷的用户体验变得极其糟糕,不付费下载就限流,充满弹窗,直播和游戏广告哪都是。这种恶性循环也促发了迅雷用户和口碑的双双衰退。
在2015年IPO之前,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让人陌生的公司。
为什么这样一些重大机会,迅雷一次都没有抓住?已经离职的联合创始人程浩自己曾复盘过一次,总结了三大血的教训:
1、深入思考,避免“战略问题战术化”。
“每次看到机会,迅雷不是没做,而是没有投入重兵做,没有坚持做。
根源还是思考的少导致没看清楚。如果深入思考后觉得这是个必须做而且必须要成功的事情,那么,项目启动的时候就会聚焦一切资源,项目遇到困难哪怕换人也要迎难而上。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战略先行”,因为“战略上看不清楚,战术上是绝对不可能给你惊喜的”,战略上是否重视决定了你是否会allin你的优势资源。
微信能做起来,这对马化腾来讲根本不是惊喜,因为这事对于腾讯太重要了,几个团队同时都在做。假如张小龙没做起来,那就是李小龙或者王小龙,总之必须得有一个人给我做起来。所以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有allin的心态,商业里没有“惊喜”,也没有“四两拨千斤”,一切都基于逻辑,基于你的战略,以及战略背后有多少投入。
2、企业最大的威胁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趋势。
互联网领域,几年一波大势,都会有一些“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危机感”是常态。360在桌面安全领域,百度在搜索领域至今也是绝对的垄断者,但是无线这一波大势来了,这对于所有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么上要么下,抓住了就是机遇,否则就被挑战。
360作为工具类软件被以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手机厂商的“软硬一体”所挑战;百度到了无线时代“连接人和信息”被“信息、服务、支付”端到端一体化的app所挑战。腾讯如果没有抓住微信这个机会,现在连500亿美金的市值都不一定有。即使是目前抓住机遇的互联网企业,面临下一波大的机遇来,例如人工智能对整个商业链条的重塑,我们也很难预测到时候BAT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企业要基业长青就必须要抓住每一个“颠覆性的变化”所带来的机遇。所以“危机感”是常态,“离死亡不超过XX天”并不是一句很夸张的话,不光是对startup,对BAT都是一样。
3、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说回迅雷本身,迅雷长于技术创新,我们发明了P2SP的内容传输算法,并第一个用于实际应用,同时迅雷还第一个将P2SP应用在流媒体点播领域,近一年我们又开始通过众筹的方式颠覆CDN,应该说迅雷是中国比较少有的技术创新的公司。
但是光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同等重要。微软也好,google也好,他们的伟大不只是他们有很NB的技术创新,更在于他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给用户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因此如何提高商业的敏锐度,如何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很多技术导向的公司来说,“学习能力”变得非常关键。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抓到一些机会,也会错失一些机会,这都是很正常的,只有在反思中不断学习,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才能让一家企业在“基业长青”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迅雷的上半场落魄收尾,
下半场小米系能挽救危局么?
挽危楼于既倒,并不比平地起高楼简单。
到现在为止,迅雷终于在下载之外,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用共享经济的方法革新CDN市场”。
也就是迅雷目前最受关注的“星域CDN和玩客云”计划,也就是让迅雷用户把自身的带宽和存储资源贡献出来,交给迅雷使用来降低公司流量消耗成本,同时打包优化后销售给视频、直播和网盘业务流量消耗大的公司,用共享经济的方法革新CDN市场。
雷军曾在演讲时这样解释和迅雷的联姻:他投资时,看好的不是下载,也不是会员,正是迅雷的CDN技术,曾因为这个技术兴奋地好几晚没睡着。
此前一直是邹胜龙在抓这块业务,但一直不成功,股价一直在狂跌,甚至跌破发行价,所以有媒体称,雷军应该狠心换掉CEO,这个技术宅太专注技术反而看不清商业方向。
刘飞是迅雷早期的一位高管,他曾经这样感慨:
“CEO很多时候,应该关注大方向,不要过度抠细节。CEO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了。一个公司一般都会有几个甚至更多项目,如果他深入去参与这个项目的话,变成整个项目的阻碍,因为项目的所有人都在等着CEO做决定。最后,员工不敢负责,也不愿意主动承担,因为反正老板有他的想法和主意。”
在迅雷历史上,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大版本,比如迅雷6,都是邹胜龙亲自关心开发的,最后不了了之,用户根本没升级过这个版本。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化腾,众所周知马化腾对产品细节要求很严格,自己会亲自去体验产品,但只把握大方向,提出要修改的细节,从来不会干涉具体执行,更不会让他来决定某个具体功能要怎么做。
后来雷军动手了,2014年他从腾讯请来陈磊担任CTO,专门负责CDN业务,同时他还兼任迅雷旗下网心科技CEO,2017年6月底,陈磊正式出任迅雷CEO和董事。
换帅后截止2017年第一个季度,迅雷云计算业务实现了自上市以来连续七个季度高增长,成为迅雷主收入引擎之一,并全面完成迅雷转型云计算战略级计划的商业落地。而一手推动云计算业务发展至今的,正是陈磊和其所带领的网心科技。
新将就任,老将落幕,目前看来未来迅雷不会就此衰落,而将在小米的带领下,换种节奏继续战斗下去。
猛戳“阅读原文”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