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间,微博发布了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微博营收达13.7亿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为5780万美元,同比增长278%。数据依旧抢眼。
从曹国伟率队在纳斯达克敲钟、到三年后的170亿美元市值,微博在重新确立自己商业逻辑之后仿佛坐上了火箭,若按照近期82.28美元的高位计算,距离其谷底时的股价(8.78美元)竟上涨接近1000%。
眼下,这艘火箭依然不存在任何疲态,继续快速攀升。
那么,成功登顶全球用户规模最大这一“宝座”的微博,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公众注意力的回归呢?在上演逆袭、业绩持续暴增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创新?未来,还存在哪些价值空间?
内容为王 视频化“风口”价值突显
根据Q1财报数据显示,微博的视频广告客户数环比增长50%,同时计划今年开发更多基于视频的广告产品,并尝试与合作的MCN机构和版权方共建商业生态。

注意,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内容视频化”或将成为串联起广告商、平台、用户的“主动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生态闭环。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内容生产、发行、传播和变现,已无法依靠单一图文模式独立支撑了。因此,微博脱离创世之初的轨迹,走上的是建立一个生态化的平台族群,去操盘包含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在内的整个内容矩阵,并完成从制作到用户的完整的闭环。
Q1财报中的3.4亿月活、1.54亿日活用户,这足以证明微博不断丰富和多元化内容,和新商业模式下的布局正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微博仍在不断调整策略来应对市场变化:早期对PGC视频内容的扶持、以及通过投资切入直播领域,这或许将成为微博未来创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用户为先 创新核心立于“体验升级”
对于微博来说,有了稳定、高活的用户流量,变现就是接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微博在商业创新这条路上,可以说是相当谨慎的,是在保护用户体验的前提下稳步展开的。
这一点绝对值得肯定,能够在用户体验和合作机构诉求中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连接”并满足各方利益,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也意味着微博要暂时牺牲部分短期利益。
根据财报,Q1微博总营收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广告营收达到11.7亿元,同比增长80%;品牌广告营收同比增长89%;中小企业和自助广告营收同比增长97%。在广告收入超预期增长的同时,用户数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同样快速增长,这意味着在用户看来,微博的广告更像是一种高端内容服务,而非平台的盈利工具。
需要关注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还原用户画像、进而推送与之兴趣匹配的内容的尝试:时间线上插入广告,这种“技术驱动服务创新”模式下的精准营销,前景不可估量。
对比今天Twitter的境况,微博胜出的原因无他,这与其在“用户消费习惯和合作机构营销痛点”之间实现平衡的、创新的商业化逻辑密不可分。随着商业化的推进,微博未来的表现更加值得期待。
科技驱动 触发崛起的新引擎
回归互联网行业本身,对基于用户体验的创新追求,必然离不开科技对行业的驱动。微博的用户吸力和收入能力均超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背后,科技扮演的绝对是“地基”一样的角色,同时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其信心不断加持的根本。
有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当前80%以上的文娱业态和消费,都是依托互联网科技手段完成的,科技加速迭代正不断刷新人们看待世界、与之互动的方式。早期的内容都是按照脚本制作,人们只能遵从单一来自作者的视角获取信息;而现在,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利用微博等平台技术工具,通过分享自身周边的信息,建立起真正的“原生社会内容文化”。
用户位置服务,也是值得微博花心思思考创新的下一个发力点:结合平台用户此前行为发生的坐标轨迹、和基于大数据分析所定位的用户兴趣,微博可以实现围绕“用户地理位置”智能化推送周边相关服务:如用户好友位置、合作机构优惠信息等。
这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向“用户及其关联用户体验为核心”进阶,通过平台用户体验拉新和增强用户黏性的思维,或许是一把开启微博下一轮爆发式的“钥匙”。
而另一方面,抛开平台本身的商业模式来讲,专业技术能力本身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变现空间,这对于看重上市公司盈利可持续性的海外资本市场,又多了一份信任保障。
从“内蕴其中的科技价值”到“彰显其外的大数据价值”
具备了流量、数据和场景等一切可被称之为“巨头”条件,甚至还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生态”,微博在进入到另外一个领域之后,有望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金融行业。
作为万业之首,金融具有连接、融合一切的特性。甚至未来,基于大数据优势下的金融服务,将成为带动微博各板块联动的催化剂。
其实,数据本身的价值并不大,信息串联后所形成的数据链、以及基于分析模型得出的数据结果,才具有不可撼动的价值,这同样也适用于微博再开发出的其他创新业务。
“大数据”是互金行业的必争之地,也是微博天然的强项。正如前面说到的,微博已经拥有了内容、位置、社交等维度的精准画像,而唯一需要补足的是用户的消费行为数据。如果适时推出理财产品,其C端号召力绝对可以用“锋芒毕露”来形容。
微博做互联网金融,似乎并不局限于“纸上谈兵”。新浪高层曾在某公开场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浪计划建立一个单独的公司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他表示,新浪及微博掌握的用户数据真实性较高、维度也较广,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也是来源于数据,这些数据与其他来源的信息相结合,更好地评估贷款风险,同时反哺和完善用户的征信管理体系,实现交叉螺旋式上升。
基于这样的理解,微博可以通过自身科技和数据优势,将二者融合再应用,实现用户体验的全面革新:借助生态内的海量用户数据,以互联网科技驱动大风控模型不断完善,同时降低欺诈风险;通过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将金融服务演变为智能化、个性化的操作服务;更大层面上,通过与生态外传统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培养用户金融属性,在生态内外、线上线下的数据形成合力后,微博将构建起一套完善的O2O生态体系。
长远来看,微博完全有机会打造成一个围绕平台用户,横跨内容、社交、媒体、金融的综合型服务平台,同时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用户的应用场景之中,将有效挖掘平台留存用户的“复用”价值。
微博在与时俱进,从被市场看衰到二度崛起,堪称中国互联网界的奇迹。在这片互联网创业的热土,有数不清的明显产品在红极一时后被人彻底遗忘,而像微博这样能在边缘化后再次杀回舞台中央,可谓绝无仅有。
硅谷投资教父彼得•蒂尔曾有一段总结让人印象深刻——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比创造新的东西容易。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会使世界发生从1到N的改变,增添许多类似的东西。但是每次我们创造新事物的时候,会使世界发生从0到1的改变。
也许,微博此时在做的,正是下一个从0到1。
你曾错过这些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