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刷屏,说有一对老人家,早早地在过节前就做好了子女们最爱吃的辣椒酱,一瓶一瓶仔细装好封存,盼着子女们回来高高兴兴地带走。然而,9月30日的下午,老人家一连打了几个电话,却得知孩子们都回不来了。挂了电话,老人哭了:哪怕回来一个呢……
屋子里一式几份的辣酱和蔬果瓜菜都已经包好码放整齐,但这份爱却没人来领。新闻最后,老人家擦干眼泪,在第二天的清晨又早早出发下地干活,在他心里新的希望是:多挣点钱替孩子们分担,争取让他们过年时都能回来,一家人再团圆。
看得心酸。但心酸之余又能如何呢?
想想我们自己的爹妈,又有几个不是独自生活在老家?打着麻将、钓着鱼、跳着广场舞、结交着同样空巢的老大哥老姐妹,尽力在一别两地的余生里找到平安喜乐——而我们之所以还没有那么大的负罪感,多半是因为父母们极少抱怨、极少在我们面前表现脆弱,毕竟还没有到生活无法自理的一步,那就暂时先各自保平安吧。
家乡,不就是用来出走的么?
《奇葩说》有一集的辩题正是:父母如果提出想和老伙伴们去养老院,该不该答应?
正反双方辩论得很精彩也很催泪。
反方说:提出要求是因为父母懂事,他们主动离开经营了几十年的家,为儿女们让出空间,“父母这么懂事,所以我们就不懂事地由着他们懂事吗?”
正方说:如果老人真心愿意去养老院呢?有没有可能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的幸福没有那么靠近子女和亲情,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人生历程?
反方说:是的,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我们的爸妈,那代人有几个人能做到?
我相信,很多人,无论我这样已经独立成家的80后、还是刚刚开始打拼的90后,大概都是怀着对反方的无限理解,却在默默认可着正方的观点。
但无论怎样,无论你是否有愧疚、有不安、有承担,我们的父母至少还有我们。而我们老了以后呢?还有谁?
养儿防老?别逗了,将心比心吧。今天的你我都无法、甚至不愿与父母同住,难道我们的子女、将来又会甘心被我们的意愿、我们的生活捆绑?也许将来他们能为我们做的,不过是努力经营好他们自己、过上自立的生活、在我们有一天需要被照顾的时候,他们有能力带我们看病、为我们请护工、偶尔抽出时间陪我们出去游玩散心——如同我们正在为我们父母做的那样。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自己挣够了将来看病、请护工、出门旅行的钱,也再不会和时代脱节,移动手机、互联网服务、智能家居……一直用得得心应手,以及,没什么传宗接代的执念(不好意思,爸,你们老王家在我这一代断了也就断了,我真心不太care),那么,我们还生孩子干什么?
好的,既然养育子女从养老投资变成了个人喜好,那婚姻就更将成为一种非必选的人生选项。你当然可以因为只想一生爱这个人而结婚,也可以因为只想一生恋爱而不结婚。
那么,家是什么?从前认为,最好的回答在龙应台的那篇散文里:“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有了儿女后,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现在呢?你还觉得我们活着的这个时代以及将来的社会,还会靠血缘关系捆绑么?呵呵,想一想每年春节期间层出不穷的怼亲戚攻略、想一想每个人都在努力摆脱的原生家庭模式、想一想越来越自我、越来越不愿意妥协与委屈的我们,你应该明白:亲戚什么的,正在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除非走投无路,否则,谁愿意因为血缘关系,就强迫自己去和亲戚重新生活在一起?
话已至此,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以后,我们会和朋友一起养老?

前阵子流行的段子说:在北京,能穿越南北赶来相会的朋友都是生死之交。
我们为什么会在如此不便的情形下还要执着地穿越整个城市去相聚?因为我们预见得到,在经过了数小时的奔波之后,我们会见到一个彼此熟悉、趣味相投的人,会在聊不完的琐事中,度过一个开心畅快的时辰。也会在一个看似荒腔走板的话题上,聊得直抵心灵。
更重要的是:当你在这个城市,受到伤害、遭遇病痛、感到孤独、无处可去的时候,你不会打电话给父母、给亲戚,你甚至都不敢给心爱的人添堵,在那些无助的时候,你想起来的人,总是排在你微信聊天前几栏的那几位。

你看,我们爱了许多年的《老友记》,便是六个好朋友住在一起的日常,有对生活的嬉皮笑脸,也有对生活的痛哭流涕,无论何时重看,都依然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记得,钱德勒在向莫妮卡描述自己心中的未来时,说了很多,比如生几个孩子,比如在哪里住,比如要养只猫……最后还不忘加一句:在车库上盖个房间,让乔伊养老。
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念念不忘,让我们心有戚戚的,是六个熟稔的朋友在生活的琐碎中,一起大哭大笑着走过的点点滴滴,互相捉弄又互相惦念。在十年完结的时候,每个观众内心的想法都是:真希望看到他们老去的时候,还在一起的样子。
在这里,家的概念从血缘的意义上逐渐淡化,信仰、爱好、观念、生活方式,决定了一种全新概念的家——和最熟悉的人,作最温暖自在的陪伴。
还有,曾经看哭过许多人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是对“陪伴”一词最细腻的表达。
一个是因为事故而高位截瘫的白人富翁,一个是背负家庭重担一心想申领救济金的黑人小伙。没有自卑、愤懑和小心翼翼,都是孤独的人,但又因为彼此而不孤独。什么是灵魂般的伴侣、什么是清风朗月般的朋友?这就是啊!Philippe和Driss这对挚友可以最终相互陪伴过完一生,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呢?
想起中学时,我曾在赠给最好朋友的礼物上写过一句诗: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这是白居易写给元宗简的诗,题目叫《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是为了向好友表明心意——“求做邻居”。
诗的第一句写着:平生心迹最相亲。
诗人想和拥有同样志趣的好友,比邻而居。从此,两家庭院同分一轮明月,共赏一柳春意。一对诗友也可以随时闲庭信步,对酒当歌,抒怀言志,陶然忘机。
少年时,对着最好的朋友,都曾有过对未来的畅想,要一辈子做好友,最好到老了还能互相做伴,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喝不完的酒,醉不尽的长夜,守不完的黎明。
如今不再少年,而人生这一程,我们还在路上,却也不得不想到尾声。
你愿意如何终老?
父母、子女、爱人、挚友,都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但都不是人生的唯一。我真的非常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够打破曾经的暮年生活方式,可以不必把自己的幸福完全依附于子女和婚姻,可以全身心地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
至少我是认真地这么想过。
所以,我的微信里有且只有一个群,叫做:互助拔管儿小组。里面是我的几个好友,各行各业,男男女女。他们有的是交往近二十年却坚决不结婚的伴侣,有的是和我一样一直努力去爱、保持进步的一个人,有的是早已见过双方父母的同志伴侣,我们通过各种缘分成为了朋友,而且已经相交许多年。每年我生日时,我们会集体找一个地方旅行,租一个大房子,住在一起,喝酒、做饭、聊天、谈心,我不在乎生日,我只是在乎借那个由头,我们可以一起旅行,像亲人一样生活在一起。
2015年生日在清迈。
以及,今年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城市最迷人。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MINI,在一条非常迷人的老上海街道上,找到了一栋大大的房子,并会将它改造成“朋友公社”。此前,MINI品牌的朋友来问我,对这个好玩的改造,有没有什么想法,我一瞬间想到的就是孙燕姿《完美的一天》所唱的那样:
我要一所大房子
有很大的落地窗户
阳光洒在地板上
也温暖了我的被子
我要一所大房子
有很多很多的房间
一个房间有最快的网路
一个房间有很多的吉他
一个房间有我漂亮的衣服
一个房间住着朋友和他的爱人
告别暗淡生活
我们晚上不睡觉
白天在床上思考
小狗在屋里奔跑
度过完美的一天
所以,我自告奋勇参与了MINI这个改造项目。你可以想象:这样一栋大房子,有共用的超大厨房、健身房、会客室、图书馆、影音室……同时每个人也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在公共空间里,摆满了我参与挑选的地毯、绿植、香氛、图书,朋友们下了班,大家一起做饭吃饭、吃完饭一起看个片儿,甚至可以集体办公,最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睡觉。任何时候,觉得寂寞了,不用手机,去楼道里敲敲门,能宽慰你、逗你开心的那个人,就住在你的隔壁。
这个房子,会有几十套只租不卖的公寓,拥有以上我说的那些公共活动空间,人人可租、人人可住。而未来的MINI也不只是车,而是MINI式的生活地产——为每一个城市生活者、为每一颗热血沸腾的灵魂,创造一种可负担的共享式生活。
期待吗?我也很期待!经过许多前期筹备,这栋房子即将在上海正式亮相了。如果你很好奇它的装修,也想看一看未来和朋友们共同生活的可能,可以自10月27号(上海时装周的那个周末)起,先来上海新天地太平湖的Urban Matters By MINI “城市最迷人”展览参观——其中会有一个200多平的迷你公寓,就是我们改造的那个老上海社区一部分的真实模型。这个展览是完全开放、免费参观的,你要不要来?我也会在那里等你。
愿意来的朋友,请点击下方的小程序进行预约⬇️ 毕竟不是人民大会堂能同时容纳那么多人,要来,让我有个准备也好嘛,预约之后现场会有专人为你免费导览~😬

我不敢说这是每个人的未来,但我相信、也十分积极地想去把“和朋友一起生活”变成一个可行的选择。
因为体会过、忍受过乃至战胜过孤独,我们才懂得选择、取舍、珍惜每一种陪伴。
我想我会选择朋友,你呢?
请留言告诉我,你和你的好朋友如何相处
微信&微博:反裤衩阵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