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式家长课堂
解决您在家庭教育或婚姻经营中的困惑
儿子需要参加一小时的篮球训练,我坐在边上读书等他。小飞找到了我,我们一起在旁边的咖啡厅里聊了起来。
小飞有两个孩子,女儿10岁,儿子8岁。如今儿子有一个让小飞与先生都非常头疼的问题,她想单独跟我聊聊。我理解小飞的难处,做父母实在太难,难得有时实在感觉气馁。小飞说儿子从小爱哭,如今已经8岁了,仍然一点小事就哭,让她和先生感到很崩溃。
小飞讲述说,有一天儿子的飞机模型坏了,儿子便坐在地板上哭,足足哭了一个小时。无论她如何安慰劝说,儿子都没有停止哭。
“你是怎样劝说的?”我问。
“我就告诉他我可以给他买一个新的,他就不哭了,然后我说必须要他完成了所有中文作业以及钢琴练习后才能买。他就一直哭,说他做不到。我一直鼓励他说他可以做到的,但他只是哭,说他做不到。爸爸后来一直批评他,说他男孩子动不动就哭,实在太丢脸。”小飞沮丧地说。
“他从小就爱哭吗?你先生在他哭的时候一般都是怎样反应?”我问。
“一直都爱哭,很小的事都哭。有一次他姐姐说了一句他是一个“哭猫”,然后他哇一下就趴在桌子上哭了一个小时。他爸爸很生气,因为被他哭烦了,所以经常是他一哭就骂他。”小飞说。
“他哭的时候有没有尝试过抱抱他?”我问。
“我问他要不要我抱抱,他总是把我推开。我也被他弄得很烦,其实他不是那种胆小的性格,爬山攀岩之类的一点不怕,而且很喜欢冒险与挑战。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总是一点小事就哭。”小飞补充道。
听了小飞的讲述,我心里有点同情这孩子。一个孩子花了八年的时间,用哭去表达他的气馁和沮丧,用哭去寻求父母的认同和关注,但得到的却是一次次关于“男孩子不能哭”的否定,这种否定不但没有帮助他走出爱哭的困境,反而让他更气馁,觉得自己在处理情绪能力上无可救药,越是沮丧,就越容易为小事而哭。
孩子爱哭只是表象,在这表象背后,隐藏的是孩子确认爱的动机。他一次次地希望知道,父母是否会一直爱着他,即使他做错事,即使他爱哭,即使他不太像个“男子汉”,父母也会无条件地爱他,接纳他。而父母的批评和否定,却一次次地让他陷入失望,他知道父母没有接纳他,他错误地认为父母厌烦他的哭就是对他失望,不再爱他。而因为此刻没有爱的联结,他便不知所措,他没法处理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他只能一直哭,来表达他的伤心。
我告诉了小飞孩子行为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的动机,小飞感觉很难过,向我寻求解决的办法。我让她与先生商议好,下次儿子再哭的时候,不要批评,可以尝试着去抱他。如果儿子不愿意抱,就坐在旁边陪着他,他哭一个小时就陪一个小时。只跟他说一些能理解他的话,然后什么话都不说,就是陪着他。等他哭完了,再抱抱他,然后再跟他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在平时的聊天中,要给他传达哭是正常的表达伤心情绪的方式,男孩子哭是没关系的。爸爸甚至可以讲讲自己小时候曾经为什么事哭过,让他不会为自己爱哭感到羞辱或内疚。这样几次下来以后,孩子得到了理解和接纳,慢慢地遇到挫折他不会再轻易气馁,而是能自发恢复信心,相信自己能处理好问题。
哭闹,发脾气等都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如果能接纳他们有情绪发泄的需求,他们通过哭闹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方式就会逐渐减少。
我女儿跃跃从小也是比较爱哭,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大哭,这种哭声也曾一度让我们感到十分无奈与厌烦。记得她两岁多的那年圣诞节家里来了客人,半夜她忽然不知原因地大哭大闹,也不肯让我抱她,好几次要冲出门外去。我坐在门口堵住门,告诉她哭没关系,妈妈爱她,但妈妈要保护她不能让她冲出门外。客人好意过来询问,我都让他们回房间休息,我会处理好女儿的问题。后来她到处乱跑乱踢发泄了一通,发泄完了坐在地上抽泣,我轻轻过去抱她,她没有再拒绝,而是趴在我的肩膀上。我给她擦脸,把她放回床上,亲亲她陪在她身边,她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我问她昨晚为什么哭,她说不知道。我相信她是真的不知道,孩子的情绪有时就是来得这么莫名其妙,但因为我接纳她的哭闹,她便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后来又再试过很多次类似的肆意哭闹,以及各种小事中的抽泣发泄,最后都在我的接纳中平静下来。在她四岁以后,我忽然非常惊讶地发现,她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哭了,即便遇到什么问题,她也会跑来寻求帮助,而不是用哭声吸引我的关注。我也渐渐发现,她从一个容易气馁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更自信的孩子。
我们的惯性思维往往是在孩子感觉气馁的时候,想着要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一些勉励的话让孩子好受些,如当孩子说“我做不到”时,我们常常会冲口而出“你做得到”类型的话语。但当孩子气馁认为自己做不到而你却非得说他做得到时,是在否定孩子气馁的感受,无疑是在告诉他说“你的感觉是错的”,这对平复孩子的情绪毫无帮助,也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且会让孩子继续持续气馁,因为他不但觉得自己做不到,还承受着被否定感受的打击。
爸爸买回来乒乓球,想着要教儿子玩垫球。他告诉儿子如何用拍子轻轻往上拍打着乒乓球,他可以持续拍打几十次。儿子惊讶于爸爸控球的厉害,爸爸离开时他在院子里一直不停地练习,有一次他奇迹般地拍打了二十一次。当爸爸回来,他兴奋地告诉爸爸他打了二十一次球时,爸爸说:“拍给我看看。”儿子便开始拍打,结果总是拍三四下球就接不住飞出去了。儿子很生气,把球和拍子一扔,坐在地上赌气,说:“我做不到!我连五个都拍不了。”
“你需要多练习才能做得到!”看儿子着急,爸爸提醒道,然后他拿起拍子拍球,说:“你看,要这样拍。”
 儿子看了爸爸一眼,从沮丧变成了气愤:“我一点都不会,我就是拍不了!”
爸爸开始讲道理:“没有人可以一下子就做到的,只有我们练习了,才能做到。你需要做的是不停地练习。”
儿子反驳道:“我刚才明明拍了21个。你什么都不知道!”儿子的语气开始带有气愤与不敬。
“如果你不肯练习,那一次只是偶然的结果。”爸爸也生气了。
儿子坐在地上赌气,不再理会爸爸。爸爸也生气地跑进了书房。
这是一个气馁的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与一个认为自己的好意不被接受的爸爸之间的争斗,继续下去的话将会发展为难以收拾的局面。爸爸尽管是好意,但他没意识到他的互动方式是在告诉儿子他对他有能力拍21次球这件事并不信任,同时告诉他一个残酷的现实“你做不到!你必须多加练习才能做到”,这种展示残酷现实的方式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也失去了重新尝试的勇气。幸好他们都适时停止。但停止不能帮助气馁的儿子重拾信心,如果他持续气馁,或许他以后将不会再拿起乒乓球拍。
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到了这一幕,她放下手中的活走了过去。“儿子,我看见你拍了21次球。你能教教我怎么拍吗?”说完妈妈拿起了球拍,装作笨拙地拍着球,她拍得很用力球飞得很高,只拍了一两下球就飞得老远,这让妈妈的行为看起来很滑稽。然后妈妈装作非常沮丧般皱眉嘟嘴。儿子一看,忽然嘻嘻哈哈地跑过来,拿起另一副拍子和球,给妈妈示范说:“妈妈,你拍得太高了!不要太用力,你看我的。”他拍了四次,妈妈夸张地说:“哇!你一下子就可以拍四下,我也要来!”
于是妈妈继续笨拙地拍打,每次都拍三四下球就飞跑了。儿子开始耐心地教妈妈球拍要怎样放平,同时他自己在不停地努力尝试着。
“我看见你拍了八下了!我也要!”妈妈惊呼!
“哇!你拍了十一下了!你太厉害了!”妈妈眼里满是敬佩的神色。
“妈妈!妈妈!我拍了二十下了!”儿子跑过来,与妈妈一起高兴得又蹦又跳。妈妈也告诉儿子自己也拍了十五下了,两人都在为自己和对方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直至妈妈重新回到厨房,儿子仍然继续不停地自我练习并掌握了技巧。
尽管这一切都是妈妈在假装,但妈妈的这种以游戏式的假装与示弱讨教,却能帮助儿子重拾信心,他所得到的信心,不只是因为得到妈妈的认可或赞赏,更是因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通过练习就可以进步”的力量,从而产生“我能行”的信念!这种内动力,正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的,也是孩子为自己树立信心的关键。
*本文节选自宽宽妈妈新书《积极教养——培养自信有领导力的孩子》。新书在当当、京东等各大电商网站和新华书店均有销售。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
24小时内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