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人创业已不是新鲜事,方三文可能是其中的“异类”。
在报纸和门户网站待了13年后,方三文2010年创办了投资者交流交易平台雪球,旗下有子品牌“i美股”。虽然纯文科生很少涉足金融交易,但雪球最初还是从媒体切入,这没什么稀奇。
直到2013年,方三文干了件很不“媒体人”的事。雪球完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改版:砍掉i美股的内容团队,将i 美股上的资讯全部搬到雪球上。这意味着雪球完全放弃了专业内容生产。到现在,整个公司将近200人,只有十几人的内容运营团队。
除了没有PGC内容,知识付费、短视频、直播……这些内容创业的常见玩法,在雪球上也不见踪迹。可这个不跟风的垂直社区,如今已经聚集了2000万投资者,每日生产30多万条UGC内容。
方三文觉得,雪球的价值“比微信都大”,为什么?
浸润传统媒体八年
他却说记者编辑没用了
方三文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1997年赶上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在《南方周末》工作不到五年就成了头版编辑。2005年在网易担任副总编辑,见证了门户网站的兴衰。
2013年,有两个产品搅动了互联网传媒圈。新浪微博打败了腾讯、网易等强劲对手,成为中文微博市场的Top 1。今日头条这个成立一年,且没有编辑的新闻产品,日活跃用户超过千万。
用户正在取代编辑,机器正在取代人工。方三文看到互联网“众包”的力量,同时发现算法时代正在到来。他力排众议,把雪球做成财经版的微博+今日头条。
这步棋,下对了。四年后的今天,各大内容平台越长越像,算法信息流+UGC社区成为标配。
新榜:您曾说“会做订阅号的都是职业内容生产者,传统媒体就依赖他们,但最有价值的其实是非职业内容生产者”,为什么职业的还不如不职业的?  
方三文:新闻领域,当事人描述比记者中转价值高;文学领域,非虚构写作比虚构写作价值更高,作家的自传通常是他作品中最好的一部;投资领域更是如此,真刀实枪、拿钱下注的肯定比纸上谈兵的强。
职业记者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价值很低,他们的价值在于表达独到的观点,或者描述独特的感受。这个产业链上有他们的位置,但肯定体量不大。
新榜:您平时有没有经常看的公众号?您怎么看待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如果微信单独拆分上市的话,您认为其合理估值是多少?
方三文:微信公众平台价值非常大,但我不看,因为雪球的价值超过了它。对投资人来说,任何公众号都是信息的补充,有价值的内容,基本都能在雪球上找到。现在腾讯估值里微信占一半以上,单独估值2000亿美元没问题,而且大家会抢着买股票。但是反过来,如果现在财政拨款2000亿美元,肯定做不出一个微信。
新榜:今日头条这几年搅动了整个媒体行业,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庞然大物的?
方三文:今日头条的逻辑非常简单。一开始我们以为媒体知道用户需求,职业记者决定我们看什么;后来我们以为用户知道自己的需求,用户开始订阅新闻,自定义需求;最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用户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只有用户行为可以暴露需求。根据用户行为判断内容的算法,因此火了起来。


投资小白和大神之间
可能就隔了一个不荐股的“雪球”
创业之初,很多人问方三文:美国版雪球是什么?方三文回答:不要以为每个中国产品都有个美国爹。他觉得不止是自己,所有拿钱下注的股民都能做投资决策。
“Twitter让不特定的多数人成了记者,Uber让不特定的多数人成了出租车司机,雪球让不特定的多数人成为分析师、投资顾问和基金经理。”方三文经常用这句话来解释雪球。
雪球是一个无法让人赚钱的网站,它从不为用户荐股,却让很多用户从投资小白变成大神。央视节目《投资者说》里的嘉宾,绝大部分都是雪球用户。
雪球用户登上央视
在方三文的印象里,徐大为(ID:David自由之路)、梁宏、王代星(ID:突鹫投资)都是从雪球普通用户开始,成了管理资金庞大、业绩良好的私募基金经理。 
“最让人惊讶的是,无论市场怎么变化,雪球上总有用户挣大钱。”方三文毫不吝啬对雪球用户的赞美:“2015年A股市场崩溃了,很多用户通过分级A挣了大钱;2015年以后,很多人说是熊市,但雪球上大批用户,通过投资港股美股,投资A股的蓝筹股挣了大钱。”
新榜:为什么雪球能聚集2000万投资者?雪球的氛围是怎么形成的?
方三文:我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大概是因为我们相信这点。别的财经平台都是信息的补充,只有雪球是集大成者。雪球是立体的信息架构,自己组成信息。里面有三类内容:
1. 上市公司、交易所的官方文件;
2. 全网抓取的其它媒体信息;
3. 用户互动中产生的信息和观点。
新榜:您非常推崇机器代替人工,那您如何看待“算法导致信息茧房”的说法?
方三文:订阅的内容并不是所有,我在算法主导的信息流里,反而经常看到出人意料的观点。机器的局限在于:它只能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愿望和探索精神。因为人有欲望,所以即便人脑无法跟电脑比,人类依然是世界的主宰。
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现在有三条增长曲线,上面那条最陡的是算法,中间是用户生成内容,最下面是人工推荐。
新榜:雪球社区没有太多运营规则,随着用户数扩大,您会担心社区“水化”的问题吗?
方三文:无论在哪个平台,用户从一开始都在说这件事。从我进《南方周末》的第一天起,就有人说内容越来越差了,实际上它越来越好了。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是因为:用户的认知水平提升了,他们的信息量在增厚。一个月前觉得新鲜的观点,一个月后觉得没啥用。这跟“童年很美好”一样,其实是典型的认知偏差。
除了睡觉,就是刷雪球
3万帖子组成一本广告书
有人说雪球是财经版的“知乎”。不仅因为它早期也采用邀请制,还因为它聚拢了一批忠实的高质量用户。
说它“忠实”,是因为有人把雪球当成唯一的社交平台。除了睡觉,方三文基本都泡在雪球上。他极少使用微信,知乎最后更新停留在两年前。至于微博,2017年一共发了12条,其中5条还是用于寻找差点走丢的侄子。
对多数用户而言,雪球可能不是唯一的社交平台,但至少是最重要的社交平台。雪球市场部员工告诉新榜,他们办线下活动时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手机桌面下方四个按钮,除了联系人、电话、微信就是雪球。
说它“高质量”,是因为很多用户超出方三文的认知:“一方面,一些本来挺有名气的投资人、经济学家、企业家,在雪球上被人扒得体无完肤;另一方面,很多完全不知名、不知从哪冒出来的人,认知水平和投资水平极其惊人,比如@唐朝 @宁静的冬日M。”
正因如此,他在雪球上的ID叫“不明真相的群众”,简介是:主业陪聊,副业“陪赌”。
六年来,方三文在雪球上发了3万多个帖子,共计100多万字。加上部分雪球用户的帖子,组成了今年10月出版的新书《您厉害,您赚得多》。
新榜:互联网资讯爆炸的年代,出书的价值是什么?您为什么要出版《您厉害,您赚得多》? 
方三文:很多人以为互联网会减少纸质阅读,其实出版社还增加了。纸质书有三个好处:一是边界清楚,阅读可以更专注;二是品牌露出更明显;三是方便携带和陈列。现在应该很少有人认为出书可以赚钱,都是另有所图。《您厉害,您赚得多》其实就是一本雪球的广告书。
新榜:现在内容创业很火,像徐沪生创办的一条视频刚完成了4000万美元融资。这个领域您关注吗?是否有机会长出独角兽?
方三文:徐沪生前段时间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我公司做得还不错,主要靠“转型不转行”。我每天跟在杂志社开选题会一样,没有转行,但做事目的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做内容,现在是卖东西。内容创业还是看模式。如果是个人生产内容,永远没有独角兽,只有平台才有机会。
新榜:雪球刚过了六周岁生日。创业这几年,您的心态和之前有何变化?
方三文:给别人打工时,总觉得自己被低估;真正创业了,觉得自己被高估。有时大家会忘了有价值的是发现自己傻,转而证明自己牛。每当别人说他的股票好,我的股票烂时,我就说:您厉害,您赚得多!这时候一般就会陷入深深的沉默。所以我把这句话作为书名。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
公众号迁移
头部政务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