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911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编者语:
本文2011年 911 祭日 十周年时,发表于《北京青年周刊》。
这是作者亲临纽约原世贸遗址,2011年1月至7月,历时半年采访,完成了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力作,至今给人予启迪。
陈屹手记:
不久之前读了一篇关于对低成本故事片《钢的琴》介绍, 文章里的结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钢的琴》背后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高耸但随时可能被炸掉的烟囱、被遗弃的工厂和萧条的生活区是那些曾经生活在其中的人难以抹去的集体回忆。可张勐却发现,总会有观众来问他有关电影的细节,“那时的啤酒长那个样子?那个年代也有宝马吗?”坐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咖啡厅里,这个电影人无奈地笑了,“其实那个时代距离今天真的没多远,只有10年而已。”
    10年的岁月,可远可近,可长可短,可以是一生、也可以是瞬间,此间, 有人开拔起人生的征途, 也有人终结了希望的未来。在中国,这十年翻天覆地,而在美国, 这十年,脱胎之后,却无法换骨出来。
    2011年夏季《北京青年周刊》委托我写一篇9.11十周年的特写。关于为何发生9.11恐怖袭击、历史根源、9/11阴谋论, 并非是本人从中挖掘的目的,阅读了大量历史资料、9.11丛书、与9.11亲历者座谈、数次返回世贸中心遗址之后,不知不觉之中,自己沉浸在无法言语的挣扎和反思煎熬之中,即使9.11没有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会或多或少的改变着一个人命运的走向。

   9月11日,清晨第一时间,接到了在华尔街一家公司担任CTO技术总监的丈夫急电,催促我即刻打开电视机。 顿然火团浓烟急涌的世贸大楼占满整个电视银幕,隐约看到一块块白色物体向下飘移。
    他告诉我,那些白白的影子是人,这些民众一定是在绝望得走投无路下,才会这样选择死亡的方式。他心急火燎:“手下两位同事一早就去了世贸大厦测试客户的系统,其中一位已来电,说他们已经奔向楼顶,祈盼着直升飞机的救援。其实烟幕缭绕的天空,直升飞机根本无法降落。

    还在大家都在揣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电视银幕上,又出现第二架飞机撞击到另外一栋世贸大厦,当时我的感觉:仿佛在看孩子平日玩的电子游戏,无法想象这是真实的画面。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所有的目击者震惊了。 当时正在北京青年报开办《陈屹视线》的我,拿起电话,第一时间里,打给了北青大楼总部的同仁,接着陆续又打给了自己能够联络到的所有的美国朋友和邻居。

    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资深顾问白安格先生说:“美国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经历了珍珠港偷袭, 但是这些灾难并非直接爆发在美国本土上, 而这一次,直接降落在美国人的家门口,美国人的经济心脏。” 这场灾难与以往不同的是,信息时代的发达,让不同国界的全世界民众,在同一个时刻,同一个画面里,共同目睹了同一个事件。
    笔者所在的郊外小镇高中校长办公室里,已经聚集了几十位父母在世贸中心工作的学生们。校长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学生们讲述着正在发生的灾难、允许他们不需要再回课堂,叮嘱他们赶快联系上自己的家人,听着听着,许多孩子们开始哭泣起来。也许在他们刚刚进入青春年华的岁月里,第一次如此直接的感受到“何谓失去”的惊恐。

    无意间,突然想起,儿子童年伙伴的父亲艾伦先生,他所在的 Cantor Fitzgerald公司的楼层正是飞机撞击的位置。几周前玩具店碰到他时,艾伦还催我快点约上我丈夫,大家一起聊聊工作上的事情,因为他知晓我丈夫带领团队设计了当时华尔街百分之六七十证劵经销公司都在使用的的股权交易系统。

    傍晚时分,邻居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中,唯独不见两条街道外的孩子父亲,尽管全家人还在祈祷乞盼,而我们都知晓,也许这家的主人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他所在的世贸大厦已经在清晨坍塌。

    夜幕下,我还在等待着一通无法联系上的电话。仅在前一天,自己刚刚完成了对老同学张伟班长的采访。作为华裔第一人,他靠勇气和毅力成功打下第一起美国宗族歧视案,赢得数百多万美金的赔偿官司。 11日清晨,他正好坐上了从新泽西纽瓦克机场飞往西雅图的航班,原本7小时的行程,却走了7天。

    是的,乍然回首,十年仿佛弹指一挥间。 然而就在八月中旬,新闻里传来与纪念9.11十周年如此不合拍的消息:正在9.11 工地施工的工人,因为权益问题,酝酿着罢工事宜。 难道这是对9.11亡灵的哀悼形式? 这个世界,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原本似乎明白的东西,却愈看愈模糊。

    此文章的机缘, 引自9.11,但是,笔者竭诚超越9.11。重新发现、换个角度去回顾,正是我书写此篇报告的意义所在。
        回问一    原来记忆可以停留

       “9.11,一个文明世界永远的痛。6000加仑航空汽油猛烈燃烧,然后钢骨溶蚀,双塔倾倒,再然后就是炮舰出征,沙漠狂飙。那些生命,或无辜,或有罪,一个一个灰飞烟灭,顷刻弥消......我把一切仇恨全都献给那些煽动仇恨的家伙,祈祷世界不再有痛......”

                                大学生方唱写于2006年高中时代


    2011年的一个夏日,电话里传来凯润夫人的声音,“今天明媚的阳光让我恐惧。”是啊,十年前的9月11日正是同样一个清晨, 然而,对于凯润夫人来说,那一天她和家人睁着双眼“做”了一场噩梦。  


  凯润夫人的儿子詹姆斯出生时早产,在医院里做了系列手术,数月之后,终于被批准出院。9月10日婴儿詹姆斯被接回到美国康州的家中,虽然儿子的伤口还未完全愈合,但是,因为转天凯润夫就可以带儿子在纽约市中心的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所以詹姆斯回家时,医院只给他们配备了非常有限的伤口急需护理用品和药物。11日凌晨正准备出门的时候, 凯润夫人在新闻里才获知世贸大厦被撞的消息,即使这样,她还是决定开车进纽约。然而这个时刻,所有通往纽约的大桥都被封锁了,任何车辆只能出城,无法开进。
    雪上加霜的是,凯润在纽约投资行工作的弟弟,当时正在伦敦机场等候,然而通往美国的任何国际航班,不仅全部停飞,即使已经在天空飞行的,也必须在第一时间迫降。 这边是儿子,那边是弟弟,此时丈夫正在公司上班, 那个时刻,凯润感受到无法言语的焦躁和绝望。  
    10年后凯润夫人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投行工作的弟弟娶了一位丈夫在911逝世的遗孀,弟弟不仅收养了遗孀的子女,而且他和妻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9.11的故事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但是,每次凯润回忆起当时无可预知的灾难时,还是心有馀悸,电话的另外一个端头,我还能听到凯润夫人的哭泣声。
    丽萨女士纳斯达克的办公室不过世贸大厦一条街之外,大厦被撞击之时,反应敏捷的丽萨,已经随着看不到底边人流,径直朝大桥奔走着,把浓烟滚滚的惨景留在身后。“你看见过从地域里逃出的人,那种无声无语的行走吗?”终于把大桥跨过,终于找到一个小小杂货店的一台电话,因为丽萨的手机已经失去全部信号,然而,当她拨打号码时,脑海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

    9.11之后的这些年里,丽萨结婚生子,不再仅仅为事业而拼命,对于她,经历了生死,更要好好珍惜现在与家人相聚的时光,好好陪伴儿女长大。提起父亲,丽萨倍加伤感,作为当初参加过越战的老兵,父亲曾经有一份他热爱的航空地勤工作,但是,9.11之后,可供父母退休后养老的退休金,由于航空公司的破产,所剩无几。六七十年代里,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把心爱的越南姑娘带回到美国,与她成家立业。面对歧视和起初艰辛的生活,父母从未退却过,在丽萨眼里,父母是一对坚强、善良、恩爱的老兵夫妇,他们家庭不富有,但是父母却给予一双儿女最好的私立教育。9.11后的日子里,母亲患了癌症,一方面需要治疗、另外一方面,原本该退休的父亲,又去做了卡车司机,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人精神吧。 “生命在,精神就在!” 
     9.11早晨7点30分,金敏女士已经坐在离世贸大厦不远的办公室,如往常一样,开始投入一天的工作,后来她赶安全回到座落在纽约市区的公寓。回到家后,作为纽约证劵交易联合会执行主席,她此时此刻的任务就是联系所有能够联系到的协会成员,同时,她也成为信息传输的桥梁,让更多人得到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消息。
    期间,“消失”的协会会员的名单一个接着一个的增加,几天前还生龙活虎的出现在自己生活里的友人、同仁、协会会员,一瞬间都走了。我问金敏,那时你哭泣了吗?她的回答出乎意料:“哭,真的没有时间哭啊!”之后金敏参加了无数葬礼,告别了无数朋友,这一个接一个的追思,如果太脆弱,人早已崩溃。 

    大学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走进华尔街、已经是5个孩子父亲的杰克先生,9.11那天早九点,原本与另外两位华尔街的高官约见,然而,从不迟到的他,偏偏晚了三分钟,让他未赶上6:30从费城驶向纽约的火车。无奈下,杰克不得不取消当天的纽约行。 当时让他懊悔至极的3分钟,也许还给他了一条人命。 杰克对我说:“我是非常准时的人,甚至从未迟到过,竟然那天为了一个重要会议,迟到了,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还有,世贸大厦那么高大,他周围全部被各个大小建筑簇拥。你看,它只是朝一边倒下,如果当时它朝四面八方喷射,那么损失会更大。”

    是的,9.11那天,记忆中人们这样描述着:
“世贸现场还在不停地燃烧,爆炸使得周围地区的温度很高,不断有车胎爆炸,车子被砸,哭泣哀嚎。 期间,停尸房里越来越多的尸体带着臭味,每天都有上百个尸体或者尸体的某一部分送过来。在这些尸体中,有不少是警察和消防人员。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救人用的绳索。”
    “地上的灰尘很厚。街道全被钢筋水泥掩埋,地上全是纸张、钱包、鞋和手机。世贸遗址像个鬼城,阴森恐怖。消防员、警察不顾伤势,一直从废墟里往出抬身首异处的尸骨。 ”
    美国历史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肯尼迪总统遇刺时,你在哪里?”  而2001年后美国民众的提问成为:“9.11那天,你在哪里?” 
    无论是十年后的今天,还是二十年后的今天, 只要亲历9 11 的人们,实在无法忘却那一天撕心裂肺的绝望,9.11不是“恐怖”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世贸塌落下来的那一刻,周边的人,谁不以为世界要毁灭了?十年后,所有采访的人,提起那天,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的故事,原来记忆可以停留。    
回问二      原来生命可以延续

     “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哀伤,有一种永不停息的痛苦;空桌伴着空椅,我的朋友们皆已亡故;他们曾在此高谈革命,他们曾在此点燃火花,他们曾在此歌颂明日,而明日再也不会来到……窗户上鬼魅的面孔,地板上鬼魅的阴影;空桌伴着空椅,我的朋友们已不会再聚首;喔!我的朋友们!请别问我,你们究竟为何而牺牲,空桌伴着空椅,我的朋友们亦不会再高唱!”歌词来自歌剧《悲惨世界》里,曲名为《空桌伴着空椅》。 
    “空桌伴着空椅”正是2001年9.11之后,芝加哥举行的全美证劵交易协会年会时,整个会议的主题旋律,与会者近千人,而四十多位同仁已经永远不能再参加他们的年会了。他们的“离开”,对现任全美证劵交易联合会主席的詹姆斯.托斯,是非常伤感的经历, 詹姆斯若有所思讲述着:他住的小镇上就“走”了十几位居民,这些人都是平日公共场所里偶尔会见到的,但是,因为平时大家各忙各的,从未打过招呼。
9.11之后,詹姆斯开始对周围多了许多留心,会跟身边的人多打打招呼、即使他们是陌生人,他会把事业与家庭的重心多加平衡,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相伴孩子成长。如果说9.11给詹姆斯带来什么启迪?就是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更多的呵护、对世界更多的包容和友善。
9.11整个空袭遇难的逝者为2996 位,包括19位劫机者,2977位民众,他们分别属于90多个国家的公民,其中百分之四十的遗体没有再被发现。在查阅资料、采访的过程中,最令我在失落中看到希望的是“星期二儿童”。 9.11发生在周二,这一天许多孩子永远失去了他们的母亲或者父亲。

 “亲爱的爸爸Derek,

多么希望我见过你啊, 一想到我俩连张合影都没有,好不忧伤。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在天堂见面。 爸爸,我多么爱你啊。 爱你的儿子 chase”。

(Chase 生于2002年1月)


 “亲爱的爸爸,

9/11那天你走了, 可那个时刻我还没出生,但是妈妈已经告诉我许多你的事情。 爸爸,你知晓吗? 为了纪念你,家人们每一年都为你举行一次party,把那一天叫作“Billy Dean 日”。 我们每一个家人都想念你, 知晓你在天堂里守护着我们。 有时你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你像一个天使,保护着我,因为你爱我们,永远都会爱着我们。  爱你的claire。”
    10年里,这些孩子渐渐长大,但是,2002年9·11周年祭的日子里,“星期二儿童”来到纽约布朗斯植物园合影的情景,还令人记忆犹新。宝宝中有36个男孩、27个女孩,最大的生于9月13日,最小的只有三个星期大。 出现的61位女性以泪水和微笑相互鼓励,因为她们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所以她们必须坚强。
上面三张照片,记录了一组孩子们从出生到上了幼儿园期间的部分合影。他们都出生在9/11之后,他们的父亲都在9/11事件里丧生。
    9.11后,每天发掘、清理世贸废墟的现场报道迎面扑来,总会让人有许多的感慨与伤感。曾经是世界经济中心的纽约,这时变得衰败丧气。 当时的空气也被世贸大厦倒塌后产生的废物与有毒气体污染,冤魂弥漫。 1993年恐怖分子对世贸大厦的袭击,仅仅造成微小的破坏,遗憾的是,那次恐怖分子的袭击,根本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警惕,而且还给人们一个错觉:强大的美国不可摧毁。而9.11之后,人们不再有曾经功不可破的安全感,历史上,华尔街第一次停止交易数天,曾经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股票证劵交易员,从事金融行业的高管们,一个接一个从死亡现场逃离出来之后,乍然发现曾经共事的那么多兄弟姐妹、同仁朋友陆续离去。 活着的人渐渐感到精神上无法承受的脆弱, 忧郁、怀疑、烦躁、恐慌油然而起。
    人们心中的领袖人物、当时纳斯达克前执行副总裁,现任美国福坦莫大学校董主席的约翰.塔格尼诺先生,召集了身边的同仁,组织起义务救援队,大家的任务就是电话打给遇难者的家属。有位志愿者问约翰.塔格尼诺先生,“电话里,我们应该说什么?”约翰说:“不需要准备,你只要说,我能为你做什么?”这是一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心灵慰籍的交流,即使面对着电话另外一端的陌生人,人们仿佛一见如故,能够倾诉心中的哀怨,就是当时对每位同胞的最大安慰。
    在迷茫的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时刻,约翰.塔格尼诺先生、卡瓦纳芙牧师以及他们的朋友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林肯中心的福坦莫大学旁边,座落着 St. Paul大教堂。 2001年9月11后的第二个星期的一个傍晚,由基督教的神父、犹太教的牧师,以及福坦莫大学的校方领导参与,举行了一场多元宗教仪式的心灵洗礼音乐会。 那天晚上,人们从纽约、费城、芝加哥、美国的西海岸、美国的东西部、美国的南部,美国的四面八方赶来,一千多位从事金融行业的同仁,汇聚一堂。 整个夜晚,卡瓦纳芙牧师的主持,有神父的讲话,有约翰.塔格尼诺先生的讲话,还有乐队合唱团演唱。塔格尼诺先生和卡瓦纳芙牧师,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时,对我说:所有人情不自禁从座位上站立起来,边唱边跳,有说有笑,当仪式结束时,大家已经在泪水中完成了一场悲情的洗礼,忧郁的释放。
    以庆祝生命的理念来追思亲人,是西方人对死者悼念的传统方式。当你去“庆祝生命”时,活着的人的关注点会转移到逝者人生旅途中的价值和意义, 与其仅仅沉浸在痛苦的哀嚎之中,不如以逝者的名字命名,通过基金会、通过各种表彰形式,让逝者的精神永存。
    为了纪念失去的亲人,以逝者命名的基金会,营运而生,这些为民间组织,靠民间义务奉献者的力量,自己筹款。各个基金会的宗旨基本落实在,以逝者生前最钟爱的事业和宿愿为目的,继续完成他生前的遗愿。 另外一方面,这样的基金会,基本每年筹款至少一次,把捐款募捐到最需要的群体中,不仅寄托了对逝者的哀思,同时,逝者的家人、亲朋好友、甚至子子孙孙,可以成为为之奋斗的终生奉献,其间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 在时间岁月的长河中体现出来。
    这里不得不提到让华人骄傲的“9.11”奉献者,28岁的青年曾喆。 《纽约时报》称曾喆是—个“完全忘我的人,他的行为是真正的英雄表现”。15岁时才随父母家人从中国广州移民美国,1998年获MBA学位,然后进入华尔街1号的纽约银行任职经理,负责外国公司在纽约的上市工作。 本身是义务救生员的曾喆,在脱险后重返现场救助受伤人士、最终遇难。他生前的镜头被美国FOX电视台无意中拍下。
    纽约市在华埠命名了“曾喆街”(Zhe “Zack”Zeng Way),这是全纽约市目前为纪念“9·11”亡灵而命名的街道中,唯—以亚裔命名的街道。曾喆生前工作的纽约银行,以曾喆的名字命名该公司的会议厅,该公司享有这样荣誉的仅有两人,另外一人是该公司的创始人。曾喆读书的罗彻斯特市,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辆救急车,他的母校,成立了“曾喆基金”。 正因为这样,曾喆的舍己为人精神才被社会逐渐知晓。 
    回问三        原来时代与英雄可以交错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
    走进华尔街头的一座教堂,教堂里摆满了9.11时期,救援队员用过的物品,衣物、行军床、帽子、手套、工作服等等,在众多照片里,有一栏专门留给沉默英雄的展示台,而这群英雄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狗!
    9.11当日, 世贸大厦71层工作的盲人奥马Eduardo Rivera,当时他的导盲狗 "Dorado" 正躺在他办公桌下。当奥马知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有意把Dorado的链解开, 希望它先离开, 对于奥马本人,他已经做好了等待死亡的准备。但是,Dorado没有离开主人, 一步一步相伴着主人走出大楼。Dorado只是其中一个小故事,还有许多狗,一方面协助搜寻,另一方面,相伴在临时避难所的纽约市民中间。 
    英雄人物许多,但是笔者这里主要谈一谈两位众所周知的人物,他们的出现,让人们联想:是英雄创造时代,还是时代缔造英雄。 
    《透视布什》题目为“布什的机会”的第二章节里,有对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面对9.11时的现场情景描述:
    正如纽约大学精神病临床教授诺曼·萨斯曼所指出的,“9·11”事件发生后,“全国人民普遍感到恐惧,大多数人平生第一次体验真正的恐惧。”在这个空前恐怖的时刻,朱利安尼没有半点退却的念头,而是立即冲往事发现场,与消防队员和警员一同在火光、烟灰中奔走,当大楼塌下时,他仍坚守现场,救治伤员、安抚民众,并不失时机地以铁腕严防趁火打劫者……纽约市民感慨地说:“他长得不像上帝,但他已经成了我心中的上帝!”在此后的几天里,这位以一天睡觉不超过4小时著称的市长,更是不眠不休,天天巡视灾场,表现出超凡的感染力,就连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赞赏他镇定与干练。  
    记得9.11那天市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利安尼一再强调,纽约市民一定要把穆斯林民众与恐怖分子分离,他叮嘱人民不要有恨,要团结,要坚强。他的话对当时迷茫、恐惧、愤怒的民众,起了非常重要的维和、安定作用。
    事实上, 9·11之前,朱利安尼一直被丑闻所困扰,他最后几个月的市长任期曾被认为将以一个失败的市长而告终。最尴尬的时刻是当时做电视主持人的妻子,利用媒体之便,在市长楼前,向公众揭露自己老公、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的“婚外恋绯闻”。
     但是,9·11这个危机时刻,在纽约市民六神无主的恐惧中,全世界民众的注目之下,朱利安尼展现了他顽强的毅力和领袖般的人格魅力,他以自己的出彩的表现,得到纽约市民深深的敬意和支持, 他的名字不仅被美国民众熟知,而且传遍了世界。 他的成绩使他成为《时代周刊》2001年度风云人物,他被称作“世界的市长” 或者“城市之王”。
左边为纽约前警察局长伯纳德·克里克
    与他相反的另外一个角色是《迷失的儿子:美国纽约警察局长自述》的作者,他曾亲手处理9·11恐怖事件;美国警界著名铁腕人物; 被布什总统提名为国土安全部长的纽约前警察局长伯纳德·克里克。 
    克里克本人的一生更加传奇,从小被不务正业的母亲遗弃,身为一名跆拳道黑带选手,他喜欢为人打不平,后来入伍,担任过帕德森市监狱的看守。1986年不惜削减当时薪水的一半,成为纽约市警察局一员。从街头巡警,到打入贩毒团伙当卧底,他是一位出生入死的斗智斗勇的缉毒特种部队成员,后为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充当保镖兼司机,于2000年当上纽约警察局局长。
     2001年9月11日,克里克率先冲到现场,有条不紊地布置救援工作,受到广泛赞誉, 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和朱利安尼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成为全美皆知的人物。2004年12月,克里克被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出任国土安全部部长,但他致电布什,决定放弃这一提名。 跟着《纽约每日新闻》报和《纽约邮报》曝出内幕:克里克之所以“让贤”,是因为另有婚外恋缠身。 还有传言称,他涉嫌协助承包商取得纽约市政府合约,并从中收取几十万美元的贿赂款。 这个曾经看守监狱的警官长,已经成为马里兰州监狱里、编号 84888-054 的判刑4年的服刑犯人。今天9、11的官方展示厅里,再没有找到克里克的身影。 英雄可谓此一时彼一时啊。
      回问四      原来历史早有预知

纽约,是世界第一大都会;世贸双厦,是美国财力的标志,曼哈顿心脏中两座主要摩天大厦双双倒下,非但人财损失巨大,“美利坚”这至高无上的信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摇动。强如美国,竟也会不堪一击﹗              《华侨时报》
    9.11事件发生时, 自己脑海里即刻呈现出90年代末的记忆。当时一群华裔友人,围坐一起,讨论着《文明的冲突》这本书。 记得有人讲到: “书里给人们提示了一个看东方的概念。 什么是看东方? 从久远的埃及古文明开始,然后东方衰落,渐渐西方的工业革命,西方兴旺起来。 然而,未来西方将渐渐衰落,东方的兴旺将胜于西方。”同时,友人还讲述了充满恐怖和危机的中东地区。 98年时听到有人这样说,还是很新鲜,甚至觉得不可思意。当时如果把经济衰落,恐怖威胁与世界霸主的美国联系一起,实在离人们现实的生活太遥远。

    其实关于“恐怖分子可能利用脏弹在美国的大城市发动恐怖袭击;商业航班可能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目标;情报的搜集和协调存在致命缺陷……” 的说法,在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文件中早已阐述,而这份文件“出产”于尼克松政府执政的9.11发生之后的30年之前。
    话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伊斯兰文化是最麻烦的。亨廷顿准确地预测到阿拉伯的强人政权是脆弱的,受到大量的失业年轻人的威胁,这些政权终会垮台,穆斯林世界只存在血缘边界。穆斯林世界与其它文化发生冲突的地方就会存在战争与紧张局势。    
    9.11事件让“反恐”战争成了全世界的大事。美国随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了两场战争,至今让美国身陷泥潭不能自拔,也给与美国并肩作战的北约其它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1年9.11十周年之际,美国民众对当今美国政府愈来愈失望,在许多重大事件发生之时, 美国两党状态,并非如同奥巴马上台时口号中倡导的“团结一致”,而是对基本的价值理念、经济决策方案的实施与看法,分歧愈来愈大。对于美国民众来说,当今政治舞台上,没有出现一位真正有魅力、有说服力、让民众爱戴的领导人。政治上的危机,对于美国经济推动,起了消极作用。 
    当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楼轰然倒塌之时,有些分析人士曾经断言美国经济将因此而坠入深渊,世界经济将出现:市场交易停顿;股票价格狂跌;消费者信心一落千丈;世界贸易量锐减;世界性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几年前的猜测,有一些已经变成了事实。
16年前,这位男孩出现在 911牺牲的父亲追悼会上。
结语
   世贸中心的双子大厦的旧址已经夷为平地,然而对这栋标志性的建筑物的回忆,并非几架飞机的撞击,就能够一笔抹去的。从往日的黑白的照片里,也许会在1974 年8月7日找回这样的震惊。在刚刚落成的世界最高建筑 — 世贸中心大厦的双子楼下, 街道上聚满数以千计、仰望天空的疯狂人群,谁也无法相信,一个身影出现现在世贸中心两座楼的最顶层之间的空中,一个小伙子在一条与两栋楼连接的钢丝上,来回穿越了八次,45 分钟后,他终于从钢丝上下来,即刻被警察带走。这个人名叫菲利普·伯蒂(Philippe Petit)的法国人,当年24岁,他和他团队用了六年的时间准备了这场危险的上空表演。也许他也没有想到,这曾经带给他挑战和憧憬的世贸双子楼,竟然毁灭在瞬间里。
    几年前在上海参加一场国际论坛,期间一位记者问我:“你说世贸大厦该不该炸?”自己当时对有人竟然提出如此的问题而感到诧异。她说:“你知晓当时正在访美的一些媒体代表团,在大楼倒下的一瞬间,现场以掌声和欢呼声来表示心中的喜悦吗?”这时自己茫然了,脑海里闪现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海里,放满了张张逝去者的生前照片。 
    记者继续道:“美国政府,因为911,发动了反恐战争。 以大量死亡的伊拉克民众的死亡作为代价,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建立了一个所谓“民主”的伊拉克。今天美国“收获”了什么?更多的仇恨,更多的恐怖威胁。”
    是的,上帝的英文写法为 God,反过来看就是 dog(中文的狗); 911倒过来是什么呢? 119恰是美国紧急救援时拨打的电话号码。
    记者的话,我把拉回到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我在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里发表的一篇“那天我在北京”的随笔,其结尾部分如下:
    回到美国, 又回到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 所听到的是人们冷静平淡地分析:

 “失误,肯定是失误!”
     实际上, 只有十几小时的飞机, 就让我从一个沉重的心境里带回到一个冷漠的世界中,这里,人人都可以按照自我的感性去判断和决断。但是,假如你没有站在那片土地上,没有与他们喝着相同的水,吸着相同的空气,迈着相同的步伐, 感受着相同的气息,你怎么会触摸到那个世界里血与泪的心声?在我的脑海里,响着从天堂奏起的哀曲;眼前看到:一个和平的鸽子沾满了滴滴鲜血,夜幕下,火焰在燃烧,断壁残楼,一个又一个伤者从废墟中救出,尸体被抬出,一个血染的被子,白发苍苍的老人,心痛欲绝扑向死者。愤怒的人群,游行队伍,美国国旗被烧,黑夜中,蜡烛闪烁,三个人的遗像:一位中年女记者,一位英杰,一位少女,美丽的微笑,定格。又是萦绕的“ 安魂曲”,美国“母亲节”中的欢乐,中国“苦楚的老母亲”手捧着骨灰盒 ......  孩子在哭,亲人在哭,游行队伍中的人在哭,最后,我也哭了。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这样说“ 你无法预先把每件事情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一桩桩小事,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将来多少会连结在一起。”
    采访、整理这篇反思9.11的过程中,自己最深的伤痛,并非仅仅是9.11这一事件所带来的巨大连锁反应和灾难,而是9.11之后的美国政府,没有超越9.11数年前的思维范畴,没有站在一个世界舞台上,回看自己、反思自己。
     作为美国,到底应该从9.11之后,吸取什么教训? 到底应该如何改变、调整一贯“自我中心”的心态?作者本人原本也在竭诚超越9.11,去探讨一些更深的内容,却在整个过程中,终于感悟:超越需要时间、更需从彼岸回看此岸的距离。
    9.11之后的十年里,自己毅然离开了曼哈顿已经进入主管层的高薪职场,选择了超越小我、投入大我,记录生命的旅途。利用几个夏季,自费走遍了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许多国家,采访了500多位各行各业的国际人士,其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世界驻华大使夫人、10所美国顶尖大学校长、北大EMBA E2000-2003的三届企业家。出版了关于中美教育、经管、情感方面的五本畅销书。十年来,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的命运来说,相当漫长,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这十年连沧海一粟都不是。
    9.11十周年之际,大家都在反思。然而,研究罗马历史,写出《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英国人; 9.11事件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许只有等到当事人走出格局之外,与世界民众同站一起之后,再回看,方能理性的去评判和总结。
    真的,很难用错或对去评价目前历史阶段的许多事件,对与错相对而言,只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哪个政治舞台、哪个历史阶段来评判。 然而,依赖自己意念和经验做决定、树真理的人,却比比皆是,也许这些人难免高估了自己思想里的附加价值, 
    对于个人来说,梳理一段历史、 漂白一丝忧伤,无论是抱着何种目的开始,洗涤一段心路历程何尝不是境界的再次升华? 抒写这篇9.11记录过程中,我再次探索了几十个关于9.11公益新网站,阅读了数十封亲人给逝者的家信,倾听了无数见证者的故事,因缘际会了许多9.11同命相连的人,在此时结笔之际,我的情感还在无奈之中继续受煎熬,久久放不下,相信时间会让我从迷茫、惊恐、郁闷、凄凉的感受中走出。
    “出发“前都认为履行起崇高的自我救赎, “上了路”才发现其实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年以前, 已经开始做着同样的事情、留下了许多与你相互呼应、相互交错、相互排斥的角色与故事。
作者完成于2011年8月美国东海岸
2011年作者与受访者于纽约合影
2017年后记:
今年是911事件之后的第16个周年祭日, 此文完成于2011年的第10个周年祭日里。
此文中的受访者,因为911,改变了他们生活的节奏; 而其中白安格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生命的进程。
作者谨此再次感谢受访者的支持,其中也包括助手Jacklyn Liu同学。 Jacklyn 是作者的女儿,当时她还是一名美国高中生, 今天她已完成了大学学业。
此篇采访时过境迁,似乎很遥远,但是,从未离开作者生命历程中的灵与魂。
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此类采访,作者《陈屹视线》已经完成数十篇。远离喧嚣,20年如一日的耕耘,正缘于时代呼唤着“我思故我在”的使命!

《陈屹视线
其他作品部分链接
她笔录了几亿父母没有完成的心路
作者最新力作:
超越《名校之路》
30年教育心经,
首次披露留学误区与陷阱!
系列栏目 持续推出
【美国大学、高中信息汇总系列】

【陈屹视线】 美国教育30年心经

【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系列】

【特邀名家谈教育系列】

【父母手记365系列】

【名校人的反思系列】

【留学印记360系列】

【留美求职系列】
............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911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长按【留美学子】二维码
  订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