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比较熟悉的,是"知青"那一代(生于四、五十年代)和"八九"那一代(生于六、七十年代),现在,他们都是你们的父母、老师辈了。我在北大最后一批学生,是八十年代上半期,也即1980-1983年出生的,我已经不太了解了。而诸位大都是我2002年退休以后入学的,我们之间自然就相当陌生了。而这次征文却使我们相遇,以至今天我能走到你们中间,这也可以算是我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幸事吧。
第一次让我注意并思考"生于八十年代"这一代人,是前不久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青年调查"。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
首先是一个数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其中多数生长在农村。"2亿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青年群体,何况他们将要或已经开始接班,他们中间的代表,像姚明、郎朗、刘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象征了。这自然要引人关注。
但这同时又引起了争论,主要是对这一代人的看法与评价。这份"青年调查"提供了一组数字,显示出"'80前'看他们"与"'80后'看自己"之间的同与不同,这是很有意思的。我注意到,有两点比较一致:一是"重视外表,讲究穿着","80前"有73.2%,"80后"有59.3%都这么看;二是"生活离不开网络,QQ、网游是最爱","80前"有78.3%,"80后"有48.2%,都认同这样的描述。但一进入评价,就显出极大的差异。比如,"80前"人普遍认为这一代人"永远以自己为中心","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责任感普遍不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持这样观点的分别为61.4%、61.4%、64.2%;而"80后"认同这样的评价的比例分别为28.7%、29.9%、28.1%,可以说大多数是不能接受这样的批评。于是,就有了"请别误读这2亿青年"的呼吁。
对这样的争论,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注意,尽管由于人的成长,总是和时代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同时代人就会显示出某些共同或相近的特点,我们也因此可以作出这样那样的概括,但一定不可忽视个体的差异,更要警惕,不要以"代"的特征而掩盖了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特殊存在、特殊问题与特殊魅力。正是在这一点上,显出了这次征文的一个特点:大多数文章都是相当个人化的叙述,谈的是个人的真实经历、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真诚地吐露个人的精神困惑,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感受、把握"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但其个人的特殊性却更有吸引力。
而在对"代"的特征作概括时也要小心。切忌以点代面,以偏代全,仅根据一部分人的特点或问题,就做出整体性的概括。比如说我在一些场合、一些文章中曾表示了对当代青年,大概也包括"生于八十年代"人中某些人的利己主义倾向、调侃人生的态度,提出我的担忧,但是否据此作出"利己主义的一代"或"调侃的一代"这样的概括,则一定要谨慎。
另外,强调"代际差异"时,也要防止过分夸大,因为无论时代的发展,还是人的生命成长,也有连续性;年青人总是在上代人,甚至上几代人的影响、熏陶下成长的,也就必然有生理与精神的遗传基因,从而显示出代际相承、相融的另一面,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我在前面的点评中已经提到,好几位同学的文章里都出现了长辈形象,深情地写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传递,这都不是偶然的。
其次,在我看来,作为一代人,他人的看法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还是自己如何看。鲁迅就谈到中国长期以来,总是处于"被描写"的地位,而别人(例如外国人)的描写,就难免有误读、偏见,以至曲解;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来描写自己。这大概就是这次"生于八十年代"征文比赛的主要意义所在:这是一次自觉的自我描写、自我呈现,它有助于人们更真切,因而也更正确地看待这一代人,克服有意无意的偏见;它更是一次自觉的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是一次契机:同代人一起来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检讨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共同面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我要说的是,前述"青年调查"中所显示出的前代人对后代人的指责、批评,以及后代人对这样的批评的不满与反击,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也可以说是一代传一代的。我曾写过一篇《我看九十年代北大学生》的文章,就提到:"我在研究近百年历史时,早就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不满意于下一代,而且批评的言辞都差不多。比如手头这篇《老实说了吧》,就是刘半农("五四"那一代)批评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年的,说他们不认真读书、又喜欢乱骂人等等。如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还有四五十年代的)青年已经成了婆婆和爷爷,他们对后辈(也包括九十年代青年)的批评,仿佛也是不读书、好骂人之类:这历史的循环是耐人寻味的。"我又说了一段话:"然而历史照样前进--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以至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现在,一些九十年代的青年,即"生于七十年代"的人,不也在批评你们这些"生于八十年代"的人了吗?
我由此而得出一个结论:"为下一代人,尤其是年青人担忧,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代人会有他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最终也要靠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这大概也是我的两个基本信念吧。"
这篇文章写于1997年,距离现在已经有九年了。但我今天面对新世纪的北大学生,"生于八十年代"的一代人,也还是坚持这两大信念,所要说的还是这句话: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走自己的路。

凤凰读书
ifengbook
主编:严彬(niaasai)
责编:Choq(choqwong)
广告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