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凤凰读书,每天读点好东西。
“我为三个被判死刑的妇女要求减刑。
——她们减了刑:终身苦役。
她们的名字叫马尔歇、苏艾丹和拉蒂芙。”
——严彬《雨果的一八三九》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凤凰好书榜”作为凤凰网唯一一份好书推荐书单,由凤凰读书倾心打造,多年来,品质一以贯之,于中国范围内不断出版的繁杂新书中,为全球华人读者甄选更为可信、值得一读的各中文类好书。
书  单
虚构类

《国王与抒情诗》
作者: 李宏伟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
出版年: 2017-5-15
20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突然辞世,其生前好友根据各种线索调查死因,一个庞大的帝国的秘密浮出水面,人类几乎有了“永生”的可能。然而,那庞大的秘密,却不只是“永生”那么简单,作为帝国对抗力量的“抒情诗”将在未来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世界的另一种可能缓缓掀开了一角……
李宏伟:1978年生于四川江油,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参加第三十届“青春诗会”。获2014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徐志摩诗歌奖等奖项。已出版诗集《有关可能生活的十种想象》,长篇小说《平行蚀》、小说集《假时间聚会》,译有《尤利西斯自述》《致诺拉》等。《国王与抒情诗》是其目前最具实力的长篇小说。
《芳华》
作者:  严歌苓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5
从军经历伴随了严歌苓整个的青春年华。当她后来成为了一个作家,这段经历成了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灰舞鞋》《白麻雀》《爱犬颗勒》,都以部队生活为题材,但多是以一个作家的客观视角来为那个时代的军人塑像。而她*创作的长篇小说《芳华》则具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是以*人称描写她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隐藏在西南部都城的一座旧红楼里、某部队文工团的内景中发生的军版“才子佳人”的故事。
《无处还乡》
作者:
[美] 托马斯·沃尔夫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译者:
雨凡
 / 
严文珍

出版年: 2017-5
1929年、姨妈芒离世,乔治•韦伯回乡奔丧。姨妈的去世,使他与故乡失去最后一丝维系。不久,处女作《群山之冢》出版,乔治一举成名。但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因无意揭示家族真相,乔治陷入亲朋各方责难的洪流,再也不能回家。这期间,他逐渐发现,1929年经济大萧条阴影下,人们隐藏的的恐惧、脆弱,以及自我欺骗。才是真正的美国悲剧。1936年3月,第二本书出版后,乔治在德国受到热烈的欢迎,却也察觉到名利的虚妄、希特勒及其纳粹派系的蔓延。在他看来,“希特勒主义”代表着人类向贪婪、强权文化的回归,而它们从来都是人类的敌人,让人们无处还乡,失去自由。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oor's Last Sigh
译者: 陆大鹏 
出版年: 2017-5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是鲁西迪受追杀隐匿七年后的首部作品。这是一部气势宏大、文笔 汹涌、内容博杂、阅读快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作品,与鲁西迪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深沉的反思之作:关于家国的反思、文化的反思、宗教信仰的反思、阶级地位的反思、政治政体政务的反思、艺术与思想的反思、财富与人生的反思、男人和女人的反思、父母与子女的反思……所有的反思都是思考、都是悬念、都是故事。
《步履不停》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歩いても、歩いても
译者:
郑有杰

出版年: 2017-5
是枝裕和,日本当代电影大师,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1962年生人,早稻田大学文艺学科毕业后,加入TV Man Union拍摄纪录片,关注的题材多具社会关怀及人文主义色彩。1995年执导由宫本辉同名小说改编的《幻之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新导演及最佳摄影奖。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此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电影代表作有《步履不停》《幻之光》《无人知晓》《如父如子》《海街日记》等,著有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等,小说《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奇迹》《如父如子》等。
《丙申故事集》
作者: 弋舟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
出版年: 2017-5
弋舟,1972年生,当代小说家。
已出版多部作品。曾获多项文学大奖,并有多篇小说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等权威榜单。
《丙申故事集》是其全面上市中的全新作品。另曾出版《刘晓东》《雪人为什么融化》《我们的踟蹰》等多部作品。
在《丙申故事集》中的5个故事,写的就是这样不断与事实的重逢。只有这样不断去向更好的自己的努力,才是“自己”。”
《特别能战斗》
作者: 石一枫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年: 2017-04
石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我妹》等,小说集《世间已无陈金芳》等,《世间已无陈金芳》获第16届百花文学奖,《地球之眼》获第12届“十月文学奖”和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
《特别能战斗》讲述:苗秀华是一位精力旺盛、嫉恶如仇的北京大妈。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因为性格原因,她留下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名声。
《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巴塔耶诗全集
原作名: L’Archangélique et autres poèmes
译者:
潘博

出版年: 2017-4
乔治·巴塔耶 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评论家、思想家、小说家。他博学多识,思想庞杂,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等一切领域禁区,颇具反叛精神,不经意间常带给读者一个独特的视角,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二十世纪的法国有相当数量的“难以归类的”知识分子,乔治·巴塔耶正是这样一位难以归类的知识分子,他具有跨学科的天分和强力意志
在1970年出版的《乔治·巴塔耶全集》第1卷中,福柯在序言中为巴塔耶做了盖棺定论:“人们今天认识到:巴塔耶是他的世纪中*重要的作家之一。”
潘博,男,1983年生于陕西。长期专注于法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与翻译,译有乔治·巴塔耶、勒内·夏尔、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夫·博纳富瓦、埃德蒙·雅贝斯、雷蒙·格诺等法国诗人的诗歌,目前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生,正在撰写以勒内·夏尔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
《贝克特全集》(全22册)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omplete Works of Samuel Beckett
译者:
朱雪峰
 / 
刘爱英
 / 
曹波
 / 
龚蓉
 / 
海岸
 / 
刘丽霞
 / 
方颂华
 / 
邹琰
 / 
陈俊松
 / 
金桔芳
 / 
张凌
 / 
曾晓阳
 / 
郭昌京
 / 
阮蓓
 / 
姚忠
 / 
赵家鹤
 / 
谢强
 / 
袁晓光
余中先
 / 
涂卫群

出版年: 2017-4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Samuel Barclay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全集》(全22册)是世界上第一套萨缪尔·贝克特作品全集,涵盖了这位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部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艺批评。除了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等待戈多》、“长篇小说三部曲”等,贝克特的以下作品被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梦中佳人至庸女》(Dream of Fair to middling Women);短篇小说集《徒劳无益》(More Pricks than Kicks);被雪藏了八十个春秋,直到2014年才得以出版的英文小说《回声之骨》(Echo’s Bones);贝克特唯一的一部文艺评论集《碎片集》(Disjecta);依据2012年最新版《萨缪尔·贝克特诗集》(Collected Poems of Samuel Beckett)译出的全部英文诗作;贝克特晚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三部曲”《无法继续》(Nohow On);与《等待戈多》齐名的荒诞派名剧《开心的日子》(Happy Days);以《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为代表的全部英文短剧;以《所有奇异远离》(All Strange Away)为代表的全部英文短篇,等等。贝克特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且他的许多作品由他本人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贝克特全集》(全22册)选取创作时所用语言的版本作为翻译底本,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原作风貌。
《鱼王》
作者:
[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出版社: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Царь-рыба
译者: 夏仲翼 等 
出版年: 2017-4
长篇小说《鱼王》是阿斯塔菲耶夫最具个性的一部代表作,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经典。全书由十三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组成,全部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关于生活的沉思。荒凉苦寒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是大自然尽显壮美广袤富饶之地,人类的足迹在其间虽如雪泥鸿爪,却又带着生命不息的尊严。
维克托·彼得洛维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个农民家庭,作品多取材于自身经历,被认为继承了屠格涅夫、普里什文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自然文学传统 , 并创造出将小说、道德思辨和抒情散文熔于一炉的独特风格。
非虚构类
《书楼觅踪》
作者: 韦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7-3
《书楼觅踪》是古籍收藏大家韦力礼敬先贤之作,超100万言,畅谈古籍收藏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四色彩印,配有几百幅“芷兰斋”历年集藏的珍贵古籍图片,一窥我国古籍概貌。
《弦诵复骊歌》
作者: 岱峻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教会大学学人往事
出版年: 2017-4
作者岱峻将书写对象聚焦“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展示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教会大学的几度折转经历,尤其是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这其中既包括齐鲁大学国学所的顾颉刚、钱穆等著名学者的曲折经历,也包括许多或显赫一时或学术影响深远却因种种原因被历史湮没少为人知的学者(如人类学家李安宅、哲学家罗忠恕等)、以传教身份来华的海外学者(如农经学家卜凯、金陵大学教授芮陶庵等)、因卷入政治之争而经历曲折的媒体人(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新闻四杰”唐振常、严庆澍等)。
岱峻,本名陈代俊,原籍四川资阳,现定居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师大中文系,执业媒体,业余文学创作,曾获全国及四川省多项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转入民国学术史及学人研究,著有《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民国衣冠》《李济传》等。
《可能与现实》
作者: 何兆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出版年: 2017-4
本书是何兆武作品集之一种。何兆武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学贯中西,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华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研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等领域,有学术专论数十篇,均卓有创见,先后结集成书;此外还有大量学术随笔文字。此次经系统整理,将其著述文字编订成书,分专题五种出版,为其一生学术精华的总结。
《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
作者: [英] 阿拉斯泰尔·兰姆(Alastair Lamb)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
原作名: The McMahon Line: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Tibet 1904 to 1914
译者: 梁俊艳 
出版年: 2017-4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在充分利用各种档案、通信集、文集、蓝皮书和地图等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1904年至1914年的中印涉藏关系史,分析了在此期间中、英两国采取的对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情况,重点研究了西姆拉会议的召开及《西姆拉条约》的签订,以及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出台过程。本书通过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从中英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西藏问题”,驳斥了印度所谓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论点,对中印边界冲突等敏感问题展开较为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
[美] 傅高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Japan's New Middle Class : The Salary Man and His Family in a Tokyo Suburb
译者: 周晓虹 / 周海燕 / 吕斌 
出版年: 2017-5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
《大地上的亲人》
作者:
黄灯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出版年: 2017-3
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记述了生活在湖北农村的婆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引发了全国乡村问题大讨论。借此契机,作者黄灯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写成此书,详细记录了婆家、自己家、外婆家所在的三个村庄家族的人世浮沉。黄灯对自己亲人真实、详尽、深入的记录和剖析,为国人思考乡村问题、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黄灯,女,湖南汨罗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金融学院。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作随笔,曾获2016年《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个人微信公众号:黄灯记。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作者:
[德] 史傅德
 / 
陈乐民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4
    本书再版了陈乐民先生晚年的两本学术随笔《启蒙札记》与《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与欧洲著名历史学者史傅德教授的对话录)。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在西方文明史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思中国的启蒙。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作参照,有些欧洲历史的特性便容易忽略。
《美丽灵魂》
作者: [美]埃亚勒·普雷斯 
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黑暗中的反抗者
原作名: Beautiful Souls: Saying No, Breaking Ranks and Heeding the Voice of Conscience in Dark Times
译者: 刘静雯 
出版年: 2017-5
    在世俗认可的观念与看似坚实的制度面前,“说不”是一件极需理智的头脑和道德勇气的事情。在本书中,记者埃亚勒·普雷斯以多年的观察、采访入手,以神经科学、组织行为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前沿实验成果为辅助,讲述并分析了四个普通人如何为“正义”发声的故事。
    [美]埃亚勒·普雷斯(Eyal Press),记者、作家,以调查型非虚构写作见称,曾获“詹姆斯·阿伦森社会公平新闻奖”,文章多发表于《纽约书评》《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另著有《绝对信念:我的父亲,一座城市,一个正在撕裂美国的社会冲突》(2006)。
《心灵牧歌》
作者: 王汉川 编译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副标题: 《四福音书》鉴赏大全
译者:
王汉川

出版年: 2017-5
本书虽以《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命名,实则包括了有《新约》“历史书”之称的《使徒行传》、“保罗书信”(《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其他使徒书信”(《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和有“预言书”之称的《启示录》,合计二十七部经卷;每部经卷,前有译者的“概说”,后有经卷文本的译文,并辅之以详细的页下注和独立成编的“《新约》简明百科辞典”,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找;本书文前配有彩色印刷的“《新约》地图精选”,书末附有“《新约》百科图表、地图、插图和照片资料”索引,涵盖了耶稣的生平与神迹,《新约》涉及的度量衡、货币单位、植物、动物、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新旧译名对照表,保罗生平和书信大事年表和主要参考书目等,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新约》“百科全书”。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文前有《新约》彩色地图23张,书后附赠由德国著名艺术家创作的《圣经插图》64幅组成的小画册。
《东风》
作者:
[美] 理查德·沃林

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副标题: 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
原作名: 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
译者:
董树宝

出版年: 2017-3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责编:严彬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