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新华。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网站
撰文 | 知识分子
2016年4月7日,刊登这两篇论文的《细胞》(Cell)与《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这两个期刊都隶属于细胞出版社)分别发表声明,提醒科学界注意论文相关的数据,并安排了两个独立实验室对被举报的两篇论文进行重复实验。
5个月过去了,重复实验结束,结果到底如何呢?
论文1:原始图片的核心结论得到证实
2016年9月8日,《细胞》杂志发布了最新的进展。在一份“Editorial Note(编者按)”中,《细胞》杂志表示两个独立的实验室已经针对被举报的论文“PPM1A Functions as a Smad Phosphatase to Terminate TGFβ Signaling”做了重复实验。
“这两个实验室已经完成他们的实验,同时他们的数据基本确认了原始图片中的核心结论。”《细胞》杂志的“编者按”说。该声明并表示,基于此时能够得到的信息,《细胞》杂志将不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论文2:重复实验无法得出定论,终止调查
与此同时,一份经过校对定稿、未正式出版的的“Editorial Note(编者按)”也出现在《分子细胞》杂志的网页,对另外一篇被举报的论文“Direct Interaction of c-Myc with Smad2 and Smad3 to Inhibit TGF-β-Mediated Induction of the CDK Inhibitor p15Ink4B”的调查结果进行了说明。
“这两个实验室已经完成他们的实验。尽管两个实验室都做出了真诚的努力,他们的实验无法给出结论。我们现在结束我们的调查,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保证可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也因为我们已经竭尽所能。”该编者按说。该声明同时表示,杂志曾希望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重复实验的结果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结果,因此他们期待未来的论文可以“推动这一领域向前,为存疑的特定发现提供支持”。
这两个编者按的发表意味着,论文作者梁耀云自曝造假的事件终于有了结果。
事件回顾
今年4月,《知识分子》曾致电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冯新华询问这两篇被举报造假的论文。此两篇论文发表时,冯新华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工作。2009年,冯新华回国,加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并开始担任该院院长一职。
当时,冯新华对《知识分子》表示无奈。他告诉《知识分子》,在梁耀云举报自己造假后,冯新华、贝勒医学院和细胞出版社就此事沟通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贝勒医学院曾对这两篇论文做过调查,最后的调查显示,论文原始的数据和原始的记录证明梁耀云没有造假,实验的记录也没有错。 
据冯新华介绍,梁耀云曾在他的实验室工作,加入实验室的时候是讲师,后任助理教授。冯新华回国任职前,梁耀云去了加拿大一家机构继续从事研究。
虽然贝勒医学院给出的建议是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但是鉴于梁耀云自己举报自己造假,《细胞》和《分子细胞》今年4月就这两篇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提醒科学界注意论文的相关数据,并安排了两个独立的实验室进行重复实验。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知识分子
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权:[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遇见智趣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