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
扉建筑 扉艺廊创始人
大家好,我是一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个当代艺术空间的策展人。
建筑好像是一个西方外来的词汇,但2000多年前老子就说过: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他说的就是,你弄个窗户,里头掏空了,就是可以用的一个房间,只有“空”,才是真正有用的部分。
皮是外立面,“空”就是我们现在大家坐在里头的这个空间。
怎么在商场里做出一幅“中国山水画”
所以,建筑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空间,而不是外立面风格。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是自然,有阳光雨露,有树林,有花草,有很好的空气。室内我们见到的都是大理石,水晶灯,厚厚的地毯……里头跟外头是两个世界,一个人造的世界,一个自然的世界,那么我就想,能不能在一个室内的世界也做出自然呢?
这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尝试:
这是在广州的方所书店。 
方所的意思是修行之所,大家来这里想学习,想不断地进步,想要得到更多更多的知识。提到修行,我们印象中就是要去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山洞里头,不被打扰才是修行。
而这是在广州特别热闹的地方,怎么修行呢?
我想是不是能在一个闹市里重新造一个洞天,共修天地间,把自然装到一个建筑里面。
去过方所的人,大概都有个印象,这地方很容易找。其他的商店都特别亮堂,这个地方就是幽幽的,你觉得看不大清楚,但你特别想进去看看。
这个空间其实很像一个口袋,进深有一个普通的学校跑道那么深。我去做这个设计的时候,经过黑洞洞见到一个大空间,好像有天有地一个苍穹,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利用这个现场去造一个自然。
进门口有几根大柱子斜斜地顶在那,平常室内的设计,会把这些柱子,用木头或者石头包起来。但是我们想就这样裸露着,有这种原始质感,就像树林一样。
在中国园林里面登高使人意远,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ambition,就是你的奋斗心,你的进取心。
读书是为什么?读书其实就是我们想要不断的往上走,往上推动自己的一个动力,所以我们就把书廊放在最后,这象征山,书山有路勤为径。
相对山来说,水,其实它是宽广以及包容的那一部分。这个设计品区非常的开阔,所有的布置都是可随时调整的,我们用这里象征水。然后旁边就是我们的咖啡“岛”了。
这个空间里头有一个书屋,就是叫做殿,大家去听讲座分享的地方,那么这就构成了一张中国的山水画,它有山有水,有小岛,有森林,当然还有人在分享思想的殿堂。
这种设计是相当抽象的,很多人可能去了又去,他只是喜欢去,他可能并不知道我们把一个自然装进去了。我想说人对自然的这种向往以及热爱是自然而然的,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去,但是他就去了。
怎么打破空间界限,让人在建筑里体验无界?
我思考的第二个事情就是:空间是二维的、三维的呢,还是四维的呢?
这是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常见的建筑,对于互联网的传播来说二维是最迅速的,但无法体验。我刚才说了,外立面并不是建筑的本质,建筑的本质应该是空间。
大家会看到这一张日本的庭园。日本的园林跟中国园林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分别是三维和四维。
三维的意思就是说你在这个空间往外看,建筑是一个取景器,它像一个画框,但是人是不动的,人是坐在这个空间往外看,这是以我为中心的空间。
中国的苏州园林是时空概念,它是四维的,要体验中国的园林你必须走动,坐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落,你只是看到了一个风景,但实际上它移步换景,串联起来一个动态的空间组合。
对于中国园林带来的启发,我们又在想,除了像方所这样在建筑里造一个自然,那在高楼里面,我们能做什么?
互联网让大家都宅在家里,互不往来。 但人的本性是群体动物都需要社交,怎样可以让年轻人能在真实的空间而不仅是虚空间社交? 我们做这个建筑,把生活必须的服务像买酸奶的地方、洗衣房,分布在不同楼层的各个角落,然后这些楼梯全部都是穿越花园的。
每天可能就是我跑到B栋的楼顶上买了一个酸奶,然后到C栋的中间去取我的衣服,然后到D栋的餐厅,我们就坐下来去吃个早餐。这就调动了人在楼房里面的流动性。
我们一般对建筑会有一个功能的定义,这是一个演讲厅,那是个酒店,那是个办公楼,但是现在斜杠青年,他没法告诉你他是干嘛的,他可能早上是在写软件,但是晚上他可能是在就做他的公众号,然后他又是个美食爱好者,中午的时候可能又招待朋友做了一桌子菜。
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这样一种空间:他是能够在不同的时段,利用同样的空间去做不同的活动?
我改造了一个废弃工厂里面的电房,我们平时就在那工作,但是同时它是一个airbnb,可以住的,然后它又可以做一个戏剧快闪。
我们模糊了对空间的功能界限的定义。
什么是有用和无用?不要被人为的定义所惑
这个启发来自一次策展。
因为广东人“爱吃”最出名了,人们说广东人四条腿的除了桌子,别的都吃。
我们当时遇到一位艺术家,他在广东省美术馆里做了一个展览,用模拟的人体器官摆了一桌子,然后上面还撒了糖果,饼干什么的,旁边有一头孔雀,当时有个梗是广东人连孔雀都吃。
你看他手上拿的脑袋,其实是用人脑倒模做的雕塑,他就在头上面钻了很多孔,变成一个香熏炉,最后你一点香薰,这脑袋就冒烟了。
还有这张沙发,普洱茶渍倒在上面,如果家里有一张这样的沙发,你就会觉得这沙发得扔掉了,但是他又把他家里的这个倒满普洱茶迹的沙发搬出来,特地又再倒了很多茶。
其用意,就是把它理解为你生活的一个痕迹的记录。就像博物馆放的东西都是用过的嘛,都从泥坑里头刨出来的。
我们有时候,对这些事情有太多的界限,什么是脏的,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有用的,这个事情有太多的固定的想法了
重新思考有用无用,我们跨过了艺术跟建筑这个界限。
然后我们生造了一个词“artecture”,让建筑回归它的本源——艺术的一部分。
那我们在融合艺术和建筑方面又做了一些尝试: 
我们收集了一部分城中村改造后拆掉老房子的旧砖,给他们做了一个广场,从他们家高楼的阳台往下一看,这个广场其实完完全就是当时他们的一个村口场景重现,大榕树、宗祠什么的都在。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回忆。
但是这个广场是一个能够使用的小剧场。你在使用它时,你并不知道它是一个雕塑;但是你在楼顶上,就能观看到它其实是一个雕塑,一个记忆。
我今天的分享就是想跟大家说,人生就是大家都在不断的突破一些界限,去寻找自己要走的方向,不要被人为的定义所惑。
人生其实本来就无界。
金刚经有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