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 三月廿三
知中重启后的第30篇文章,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一说起老北京,人们就会联想到胡同、四合院、城门、城墙……这样的记忆充斥在林海音的自传性小说《城南旧事》里。
家作为故事的背景,为生活提供了温馨亲切的舞台,使得记忆也温暖起来。
中国人的家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度,祖先们充分运用自然的魔力,建造了独具特色的民居,给家庭生活增添点点温情与爱意。
传统的中国民居可分为六大类型,以材质和结构形式的不同而划分,它们有:木构架庭院式,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干阑式。这些不同材质与风格的传统民居,体现了它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木构架庭院式是最广泛采用的居住样式。古代房屋多用木材建造,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左右两面建东西厢房。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下人住外院。
这样的布局符合传统家庭生活中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传统四合院示意图
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便是北京四合院,它外观规整,中线对称。自元代建都北京开始,四合院就与北京城的建设同步展开了。
四合院的四面由围墙包围,并建有房屋,中间为庭院。四合院的大门朝向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院中坐北朝南的房间是正房,一般建在砖石堆砌的台阶上。在正房与厢房之间设有走廊,可供休息和行走。
在中间庭院内一般植树栽花,备水缸饲养金鱼,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的规模可大可小,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呈“口”字形),大到可以有二进(呈“日”字形)或三进(呈“目”字形)。一般而言,在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
这样的建筑设计为家庭生活保留了隐秘性,各家各户自建院墙,庭院内也区隔了对外接待客人的空间和家庭内部活动的空间,可见古人对家庭生活隐私性的注重。
民国时期的北京
四水归堂式在江南地区特别盛行。也是大家庭居住所需要的建筑格局。只是庭院面积较小,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称为“天井”。
天井
由于江南地区人口密度高,农田相对较少,因此房屋的布置紧凑,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这也使得南方建筑以精细小巧著称,有别于北方建筑的浑厚大气。
房屋内的小院子可以聚集屋顶内侧的雨水,流入天井,寓意为水聚天心,聚水、聚财、聚福气,可谓“四季财源滚滚、四面八方来运”。故因此得名“四水归堂”。
墙高井窄,并非刻意模仿烟囱状,而是这样可以形成由里往外拔的自然吸力,加速屋内空气向外对流。
夏天的时候,又由于高墙遮住了阳光直射,四面开窗加速了空气流通,使得人们可以享受穿堂风的凉爽。
江南民居内部形态
江南地区降水多,气候温湿,房屋多选用小青瓦为屋顶,室内以石板铺地,以此免于雨水渗透,并保持室内凉爽。
在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河水可作交通、洗濯和生活取水之用。
江南民居
江南建筑的另一特点是“马头墙”。在族群聚居的古代村落中,建筑密度较大,为了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人们便在住宅的墙顶部砌筑高出屋面的马头墙。
久而久之,这一特点被后来的房屋建筑保留了下来。这种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给人层次分明的美感。
马头墙

一颗印式建筑分布在西南地区,它也是广义上四合院的一种。由于云南气候舒适,全年风大,因此建筑材料采用厚土墙,以筒瓦铺顶。
一颗印式建筑示意图
该类建筑一般建设两层,楼下正方是堂屋,堂屋左右为卧室,楼上设有卧室及佛堂。由于外观方整,形似一颗印章状,故名“一颗印”。
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它的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
传统的一颗印式建筑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为了抵挡风沙和抵御盗贼。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可作休闲、浣衣之处。
一颗印式建筑内图
大土楼是福建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围城的环形楼房。
当时由于中原地区的动乱不断,比如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等时期,北方人大举向南方迁移,最后定居福建。
土楼远景图
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且受儒家思想下的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的影响,客家人兴建了这种规模较大的住宅建筑。
当时客家人为躲避战乱,从中原逃亡到南方省份,在当地落地生根,形成了有别于当地原住民的文化。从“客家”一词也可看出族群迁徙的痕迹。因此他们在居住形态上更加团结,建立了如碉堡一样的土楼。
土楼气势恢宏,既美观大气又兼具实用性。它既可以抵御外敌,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的特点。又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因此冬暖夏凉,阴阳调和。
土楼按形状可分为圆楼、方楼、一字形楼、殿堂式围楼等。它以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按比例拌合而成的泥土作为墙体,架构采用木料。一般有三至四层,最高的土楼建有六层。目前福建现存土楼3000余座。
土楼俯视图
窑洞式建筑分布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这一“穴居”形式与原始社会的洞穴居住有神似之处。
由于黄土高原土层丰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当时的人们便利用这一特性,在黄土地上凿洞而居。窑洞内冬暖夏凉,建设起来省材省料,受到当地人追捧。
建设窑洞并非简单的挖个洞就行。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由于土中水分大而坍塌。
打好窑洞后,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之后再安上门窗。这样,一个完整的窑洞民居终于完成了。
窑洞建筑
干阑式建筑分布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和云贵地区。在潮湿季节,楼层低的地方放置的物品会长霉。所以,这些地区的人民便采用一层架空,用以通风防虫,在二层兴建房屋居住的建筑风格。
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一般没有院落和围墙,房屋内设三至五间房间,日常生活及生产都在一幢房子内解决。
干阑式住房建设起来简单易行,因此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区多被运用。它也是很多少数民族如傣族、壮族、苗族、土家族采用的居住形态。
各个民族依据自然环境特点,在建设民居又有所不同。比如,傣族多用竹木结构,茅草屋顶建房屋;苗族喜欢采用半居楼,半挖半填,干阑架空一半的方式。
干阑式建筑
我国民居建筑是有别于官式建筑的传统建筑样式,它出于生活基本需要而建,借助当地自然条件,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烙印。建筑材料多以木材、土、石材为主,充分利用自然元素。
同时,各族人民也会把自己喜爱的图形样式镶嵌进房屋建设中,比如汉族的鹤、鹿、喜鹊、梅、竹等,傣族的大象、孔雀等形象。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过这些房屋样式后,你最心动哪一款呢?
Jane   |   text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请留言获取知中内容授权
Contact Us | [email protected]
投稿、投简历、商务合作等任何问题,请给我们写邮件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