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理解,比误解还可怕。
能够理解对方,其实是一种少见的天赋;而不去强行理解他人,才是人人应有的美德。
与其理解,不如信任。
求求你,别理解我了。
1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有人莫名其妙地就发个消息给你:
“别难过,兄弟,我们都明白着呢。”
你明白什么啊你明白!
然后你开始使劲儿想,到底你做错了什么,让他们这么“理解”你。
总有这么一些人,喜欢用这种让你“百口莫辩”的方法“理解”你,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XXX事,说穿了不过是XXX”,特别爱用这个句式:“今晚,我们都是XX人”。
他们还不如说:“我理解你,与你无关。”
遇到这种人,我总会想起《围城》里的一段情节,方鸿渐头一回到苏小姐家,结果引发了一连串“强行理解”。
我相信那时方鸿渐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求求你,别理解我了。
2
《围城》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我比较倾向于一种说法:
这是一部表现人与人之无法彼此理解的孤独感的书。
方鸿渐到苏小姐家,本来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因为“实在生活太无聊”,但在苏小姐这个心思复杂的人看来,这次拜访,背后一定大有深意。
这个“强行理解”本来很容易澄清,可没想到了,半路杀出个唐小姐,方鸿渐一见倾心,为了“引起对他的注意”,忍不住犯了“故作奇论”老毛病, 
这下,苏小姐就更相信自己的“理解”了。
接下来,苏小姐的追求者赵辛楣登场了,一见方鸿渐,立刻“情敌见面,分外眼红”。
方鸿渐莫名其妙地交锋了几句,才“忽然明白,这姓赵的对自己无礼,是在吃醋,当自己是他的情敌”。
晚了,就这几句,苏小姐看到的是“两个男人为她争斗”,瞬间进入“一切女人最可夸傲的时候”。为了鼓励方鸿渐的斗志,她还特意改口,不叫“方先生”而叫“鸿渐”。

3
苏文纨“强行理解”方鸿渐,是因为太过自信。
因为自信,方鸿渐的忽然醒悟,不愿与赵辛楣争执,她理解成 “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因为自信,方鸿渐脚踏两条船的惶恐不安,她看成是羞涩。
因为自信,方鸿渐的道歉信,她看都没看,就以为是求婚信。
你看,方鸿渐莫名其妙地被赵辛楣拉入战局,苏小姐的心里活动是什么呢?她喜欢的是“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她担心的是“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以及“败走的偏是方鸿渐”。
她唯一不怀疑的,就是自己的理解能力。
她从来没想到,对方其实对自己并不感兴趣。不但不兴趣,反而对她的亲密尴尬之极。
苏文纨对方唐两人的关系也有过怀疑,但方鸿渐一解释,她就相信了:方鸿渐怎么可能放着我这么完美的对象,爱上唐晓芙那个小丫头呢?——这还是太自信了。
这就很让职场中的人反思了,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就能理解别人所思所想呢?
是的,你毕业于985,智商250,一年当主管,三年成总监,领导器重你,群众尊重你,所以你屈尊想理解我,我就一定要感激你?
就算你理解我,也拜托你不要摆出这种“看透我”的姿势好不好?
归根到底,人类有一种不好的机械认识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总有原因;只要有原因,我就能理解。
可理解一个人,有那么容易吗?我TM自己都不理解我自己。
4
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题现代文阅读题,这篇文章的原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看到后,兴致盎然地做了这道题。
做完一对标准答案,作者傻眼了,错了一半。
越好的文章,意义越丰富。当阅读变成标准化考题,出题人的理解变成唯一正确的答案时,“阅读理解题”就变成“阅读误解题”。
可惜啊,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一举一动的理解,就是在做“阅读理解题”。
小张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伏笔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如何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李总今天早上和老王同时出电梯的深刻意义,要求不少于300字……
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快乐着自己的快乐,痛苦着自己的痛苦,与这个世界无关。
能够理解对方,其实是一种少见的天赋;而不去强行理解他人,才是人人应有的美德。

5
理解应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从道理上明白。比如说:我理解你的意思了。
第二层意思是从情感上体会,比如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可总是有人把两层意思搞混。
苏小姐嫁给了别人,失意中的赵辛楣请方鸿渐吃饭,并称他为“同情兄”。
赵辛楣说:“咱们俩现在是同病相怜”,——不错,这是理解。
感谢理解,理解万岁!可是,方鸿渐还是有点不明白:这个“同情兄”是个什么鬼?
赵辛楣得意洋洋地解释说:“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
理解个屁啊!老子爱的是唐小姐,不是苏小姐。
方鸿渐和赵辛楣后来成了好朋友,可他们能做到相互理解吗?
第一种理解(从道理上明白),其实是做不到的,书中第六章,两人吵了一架,不欢而散之后,方鸿渐有一段精辟的议论:
人天生是孤独的,“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著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但第二种理解(从情感上体会),他们却做到了,不必知道对方想什么,但信任对方的言行,尊重对方的选择。这一点,我在《为什么钱锺书写婚姻写得绝望,写友谊却无比真诚?》一文中,有过分析。
第二种“理解”,其实应该叫“信任”。
6
现代职场上,不同职位之间的技术壁垒太高,如果团队合作是基于“绝对的理解”,那么运作成本将高得不可想像。
一个不懂技术的项目经理,很难理解团队成员纠缠的那些技术细节;
产品开发人员很难理解运营部提出的营销活动有什么鬼用‘;
运营部无法理解市场部花的钱为什么总有一半被浪费了;
业务部门很难理解财务部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规定……
大部分公司文化中的一个缺点就是“爱唱高调”,什么“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这个饼画得固然好,可实际上要求太高,得到的反而是“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地里一地鸡毛”。
理解是职场上的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有理解他人的义务,与其“强行理解”,让他人百口莫辩,不如一开始就承认现实——
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对方,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现代管理制度中的“授权”,建立团队信任。
我们仍然需要相互沟通,但我不需要知道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好像你是个变压器,只要进去220V,出来3V,只要你每次都运作稳定,我就相信你。偶尔出一次问题,我就当合理误差,出几次问题,我觉得你需要“修理”,但问题出得太频繁,你就要被换掉。
我不在乎你晚上加不加班,不在乎是否看得惯你的工作习惯,不在乎你是内向还是外向,那些都是你自己的事。
先判断,再信任,这是传统道德社会的做法;先小信任,再判断,最后是大信任,这是现代契约社会的规则。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与其说“我理解你,Balabalabala”,不如问句“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
呐! 理解的事,是不能强求的。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
(本文为“读《围城》,品职场”系列第九篇)
相关热文

每周两篇原创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