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Overseascampus
知道“自拍控”的祖师爷是谁吗?在伦勃朗4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他所完成的自画像将近100幅,历史上无出其右!
伦勃朗今天被公认为是最能“传神”的肖像画家。几百年来,虽然很多人猜测各种原因,但没有人找到他这样喜欢“自拍”的真正原因。

22岁的伦勃朗自画像(1628),一头乱发,开怀大笑

24岁的伦勃朗自作蚀刻版画(1630),俏皮、不拘、反叛,溢于言表
一般的自画像,画家们都喜欢把自己装扮得很体面,或具有艺术气质,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伦勃朗却完全不同。他藉着画笔,用强烈的光影画法,把岁月的痕迹和自己的心灵状态赤裸裸地展现在画布上,包括那个硕大的蒜头鼻子。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他从小的创新性、独立性和他的率真。
伦勃朗的发迹
伦勃朗(1606-1669)出身于一个相当宽裕的家庭,父亲是成功的磨坊主,母亲是个富家女。他排行老9。父亲属荷兰改革宗,母亲是天主教徒。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本人隶属什么宗派,他作品中的宗教情操,以及他表达的方式,在画界独树一格。
在大约18岁那年,伦勃朗与一位画家好友在家乡莱顿市开了个画室。21岁的他开始授徒,他一生收徒无数。23岁那年(1629),他开始走运,社会名流康斯坦丁·惠更斯爵士(Sir ConstantijnHuygens)成为他的忠实粉丝。惠更斯欣赏他与众不同的作风,认为他已经是出类拔萃的画家。惠更斯帮他拿到海牙法庭的佣金,替海牙作画。于是,贵族们也开始向他订购画作。惠更斯劝他去意大利取经,他始终没有成行。
到了1631年,25岁的伦勃朗把画室搬到了阿姆斯特丹,正式成为肖像画的职业画家。在这里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把卡拉瓦乔的光影效果,向前推了一大步。伦勃朗不在于表达人物的显赫或是美貌,乃是用写实的方式刻画出人物内在的心理,和岁月的痕迹。
他的画作虽然受到贵族的喜爱,但他更喜欢接近平常人,尝试用绘画反映他们的纯朴。他裸体画中的女性,都是肌肉松弛,乳房下坠,身材臃肿,让那些意大利的主流画家和鉴赏家非常反感。
1634年,伦勃朗与画商朋友的侄女(有说是表妹)莎斯姬亚(Saskia)结婚,新娘的家庭相当富有。几年后,他们贷款买了一栋豪宅。
此时,他画了一幅《浪子在酒馆》,描述耶稣所讲的故事中浪子的糜烂生活。评论家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他的《文明故事》里感慨说:“伦勃朗显然是个叛逆者。一般画家如果要画自己夫妇(例如鲁本斯),都会选择优美,或是肃穆的场景。只有伦勃朗把自己夫妇画成浪荡子。”

《浪子在酒馆》,伦勃朗与莎斯姬亚的自画像,1635
他们的婚姻看来相当幸福,莎斯姬亚也常常在他的绘画里出现。可惜好景不长,他们前后生了四个孩子,除了老幺泰塔斯以外,全部夭折了。莎斯姬亚的身体也因此逆转,经过长期的折磨,1642年生下泰塔斯不久,她终于一病不起。
伦勃朗很怀念与莎斯姬亚共度的时光,她在病床上,以及去世后,他都经常用她作画。从一幅她去世18年(1660)后的《花神》,可以看出伦勃朗对妻子的怀念。
画风的转变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莎斯姬亚去世那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夜巡》推出的一年。它是伦勃朗受雇于“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所作的肖像画。这幅画是他绘画生涯的里程碑。最近几年经过仔细的清洗,它的原貌得以呈现。有趣的是,原来它是“日巡”,而不是“夜巡”。(研究发现,许多有关《夜巡》引起纠纷,不受欢迎的总总负面传说,其实都是后人编造的。)

《夜巡》,363 x 438公分,1642,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连连遭受妻子和儿女弃世的伤痛对伦勃朗打击很大。1642年之后,有几年他很少有画作。圣经历史画的重点逐渐从旧约转移到新约。为了抚养泰塔斯,他找了位寡妇做保姆(Geertje Dircx)。后来他与保姆发生感情上和金钱上的纠纷,最后上了法庭。保姆也因精神问题被送进感化院。
饱经沧桑的伦勃朗开始寻求画风上的突破。这时,荷兰的画风越来越多受到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响,倾向于华丽,他的肖像画因此逐渐失去市场。正在这个低谷期,他雇佣了一位年轻的管家,韩德瑞克·斯多弗(Hendrickje Stoffels)女士来继续照顾泰塔斯。结果日久生情,两年后他们“根据普通法成为合法夫妻”。从此,韩德瑞克经常成为他画作的模特。
韩德瑞克是个仁慈诚恳的女人,比他小20岁。伦勃朗很愿意正式迎娶韩德瑞克,可是他在经济上无能为力。莎斯姬亚临终时立下遗嘱,她把所有的遗产都给了儿子泰塔斯。伦勃朗作为监护人,只要不结婚也可以使用那笔财产。为了支付昂贵的房贷,他必须靠这笔钱。
1652年,沉寂7年没有任何油画自画像的伦勃朗,推出一幅大型油画自画像。从这年开始,直到1669年去世,他几乎平均每年推出一幅油画自画像。
这幅画代表他画风的改变。这是他第一次给自己正面作画,双手叉腰,一副很有自信的样子。他的画笔开始显得粗重,丰富的多重涂料突出在画面上,让皮肤有种可触摸感。这种新画风不但违反传统,也突破了他自己的画风。当然,批评的人更多了。有些艺术史家认为,这幅画是他后期最权威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他这种画法受到了早年意大利画家提香的启发。
伦勃朗一向用度挥霍,喜欢大量收藏各类古董、名画,浪费了很多金钱。在这幅画上,他面部表情低沉、朴素。它或许反映出经济上的压力。一反往例,画中的他没有了华丽的装饰,穿的是简单的工作服。
韩德瑞克在1654年生下了一个女儿科妮莉亚(Cornelia)。有了这个“罪证”,韩德瑞克所属改革宗教会传唤她去接受指控:“她与画家伦勃朗犯了奸淫罪”。在韩德瑞克承认以后,她从此被禁止接受圣餐。由于不属于改革宗,伦勃朗本人没有受到教会的制裁。伦勃朗一向我行我素,这都是他被批评的口实。
生命的风霜
因为负债太多,两年后(1656)他终于被法院强迫拍卖所有的财产,包括房子,用以还债。他画室里绝大多数的画作都被拍卖了。他们搬进了一栋不起眼的小房子。这个拍卖清单,今天还保存着,帮助研究者查证伦勃朗的画作。
自此此后,他被画家工会禁止买卖画作。为了生活,儿子泰塔斯和妻子韩德瑞克成立一个画品拍卖公司,他只是公司的雇员,以避开这条限制。
从1659年创作的《扁帽与翻领的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出伦勃朗的心境。那时他才53岁,不过画面上看到的却是位饱经忧患的老人,他的态度仍然坚定、自信,但是脸部的皱纹和缺陷却道尽了生命中的风霜,也掩饰不了内心的沉重,此画所展现的是位思考中的艺术家。

《扁帽与翻领的自画像》,1659,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收藏
就跟许多他的自画像一样,这幅画有些细节好像没有完成。可是,他的签名表示,他认为自己要表达的已经完全了。脸部皮肤的画法是标准后期的伦勃朗,颜料用的很厚实、多样,笔触很粗、多层次,加上富于变化的纹理,呈现出年岁和情绪的烙印。正因为绘画的重心全部在脸上,其它如衣着、双手、以及背景都十分模糊,似乎处于未完成阶段,这使得脸部所散发的信息越发强烈。这些违反潮流的画法,只有像伦勃朗这种固执又满怀信心的人可以坚持下去。不过,在忧郁眼神的背后,我们并没有看到怨尤,反而体会到一种柔和的深思。
1663年,伦勃朗妻子韩德瑞克忽然去世,儿子泰塔斯在26岁那年也病死了。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终于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时年63岁。他临终时穷困潦倒,仅有15岁的女儿科妮莉亚守护在身旁。
最后的杰作
虽然伦勃朗的画在晚年不再受到重视,随着亲人的逝去,他也越来越显得孤独,但是在人生的最后10年,伦勃朗的画作却显得更温暖,更亲切。最有代表性的两幅巨著,一幅是《犹太新娘》,一幅是《浪子归家》。

《以撒与利百加》,或《犹太新娘》,167 x 122 公分,1665-7,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犹太新娘》中,那位温柔的丈夫所表现的怜爱,眼中流露的温情,和自然体贴的双手所摆的位置,加上新娘轻轻地把手扶在丈夫的手上,传达一种浓厚的温馨和幸福。伦勃朗传记作者克里斯托弗·怀特说(1984)说:“这幅画是绘画史上将灵性与肉体的爱融合在一起最伟大的表达。”
克拉克在《文明故事》里也这样说:“它表达了一种成熟的爱,它是丰富、温柔和信任这三者美妙的结合。这两个头像所呈现出灵性上的光芒,是受到传统影响的画家无法企及的。”
如果伦勃朗用这幅画表达他的心境,在亲人一个个离开他的时刻,他没有感到绝望,而是更能体会这种灵性爱的力量!在历史上,或许也只有他才能够把这种灵性的爱,藉着新婚夫妻的表情胜任地传达出来。

《浪子归家》,262 × 205 公分,1667-9完成,圣彼得堡隐修园博物馆收藏
《浪子归家》的画风是典型伦勃朗晚期的特色。它以耶稣《浪子归家》的故事为背景。这个故事与中国传统《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寓意不太相同,整个重心不在浪子,而是在父亲身上。
伦勃朗一生很喜欢与犹太社会交往。这位父亲的做法其实违反了犹太人的规矩。在犹太社会,这样忤逆不肖的孩子如果回来,父亲要召集全体族人,当着不肖子的面,把一个盆子掷到地上,摔得粉碎,表明覆水难收,关系断绝。
然而这位父亲爱子心切,天天引颈而望。当他远远看到儿子归来,竟表现出令人吃惊的爱。在伦勃朗的画中,这位老绅士穿着华丽,与衣衫褴褛的儿子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满脸慈祥,让孩子靠在胸膛上,毫无保留地接纳了这位灰头土脸的逆子。
对这个主题,伦勃朗曾经作过素描、蚀刻和油画,虽然伦勃朗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自己走到人生尽头时再度选择这个主题,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在他的心目中,那个跪在地上的浪子就是他自己,这位走投无路的浪子伦勃朗,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上帝的抚爱。他明白,父亲先选择接纳儿子,而不是因为儿子悔改,才赢得了父亲的同情。
显然地,画面中央父亲的那双手是全幅画的焦点。卢云神父注意到,父亲的左手粗大、有力,手指伸开,紧扶着儿子的肩膀,象征着父亲的关爱;右手细致、温柔,手指并拢,象征着母亲的关爱。借着这双手,伦勃朗要表明,上帝的爱既有父亲的坚定、紧握,也有母亲的爱抚、安慰。上帝的饶恕是全面的,他对悔愧的接纳是彻底的。
听故事的犹太宗教领袖们所看到的是个罪有应得的不肖子,这位父亲看见的却是:“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
这是上帝的心情,不是法官的心情。
伦勃朗留下的写作仅有早年几封写给惠更斯爵士的信。在其中一封,他讲到自己作画的目的:他要藉着绘画“达到最伟大的,最自然的情绪表达”。我想,他做到了。在这幅画上,他甚至超越情绪,触及到灵魂的层面。
后 记
伦勃朗到了晚年,他的画风已经不再受到重视。因为与外界沟通不足,留下来的记录又很少,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的传说和“神话”。在他逝世后那几十年,一些与他素未谋面,连他的画也没看过几幅的人,开始写他的传记。有些人把他说成是:脾气古怪,异想天开,邋遢,骄傲,反复无常。因为他喜欢与下层人民接触,因此又有人说他没有教养,无知,不了解古典画作;又有说他很可能不识字,认为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去拥抱法国。
在往后两个世纪,他几乎被人完全遗忘。直到19世纪中叶(1851),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才重新发现他,并预言,总有一天,伦勃朗会名列在拉斐尔之上。不到50年,他的预言竟然成为事实!冈布里奇(Gombrich, E.H.)在他的巨著《艺术的故事》里称伦勃朗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但这已经是20世纪下半页了。
伦勃朗也是梵高最佩服的画家之一。梵高曾经崇敬地说:“你知道吗?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伦勃朗的画前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
从做人而言,伦勃朗显然有很多缺点。绘画就是他的一切,他把自己的情绪和心灵的感受全都凝注到他的绘画里。从他的自画像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自满的人,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从这幅《浪子归家》里面,我们看到他的自省,他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只能以浪子的心情俯伏在父亲的脚前,接受父爱的抚摸。这幅画大约就是他人生的句号吧?

主要参考资料:
1、临风:《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2-9。
2、Sylvia Hochfield: “Rembrandt:Myth, Legend, Truth,” 2006-7-1, http://www.artnews.com/2006/07/01/rembrandt-myth-legend-truth/
3、Laurel Gasque: “The ProdigalArtist,” Washington Post, 2009-12-16.
4、Kenneth Clark, “Civilisation,” BBC Video Series & book, 1969,(克拉克:《文明故事》)
5、《维基百科》多条有关伦勃朗作品的叙述。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35期,版权属OC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点击底部右下“写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和感想!
点击以下标题,阅读相关文章
与你一起:行走·探索·归回
故事 | 观点 | 福音 | 文艺 | 青春 | 生活 
ID:overseascampus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点阅读原文进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