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民族中,有些民族因为生活习惯与方式的关系,往往随身佩戴刀具,蒙古族就是其中典型。因为蒙古族大多是游牧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也就使得刀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于是最终成为了蒙古族的“标配”。蒙古族群众不论男女,均会佩戴蒙古刀(同类的还有美国的西部牛仔,也是随身携带刀具),蒙语称为“呼图嘎”。
蒙古刀因为其使用者所处的地域和性别,往往会有不小的差异。如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蒙古人,和居住在接近森林的狩猎蒙古人(“旧称林木中百姓”),在其佩戴的蒙古刀上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别。
游牧蒙古人的刀因为要作为屠宰牲畜和用餐之用,其刀往往细窄小巧,刀头呈鱼头状,直刃直柄,血槽较轻或没有。这样的刀既方便在宰杀牲畜时对牲畜进行放血,也方便作为餐具使用。除此之外,这种刀在日常佩戴时还有作为装饰品的功能,是故往往会根据持有者的能力而进行装饰。
而狩猎蒙古人的刀就宽大的多,往往刀剑锋利并有血槽,有些刀具还是弯刀。因为他们将刀主要作为猎刀使用,并不会将其作为餐具。要求刀在杀死猎物的前提下还可以肢解猎物并起到很好的自卫作用。在这种使用原则下,他们的刀往往没有复杂的装饰。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因为蒙古人内部阶级分化的日趋明显,其在蒙古刀上也有所反应。蒙古刀的生产实用性逐渐降低,变为纯粹的餐具与装饰品。在这一时期,蒙古刀的长度往往在30厘米左右,并且可能是因为来自汉地的影响,被区分出男性佩戴的“乾刀”与女性佩戴的“坤刀”。坤刀往往比乾刀要细窄一些,在用餐时可以帮助客人割肉吃,而乾刀则只能主人自己使用,这应该是乾刀与坤刀在餐桌上最明显的功能差别。
根据蒙古人的习俗,蒙古刀的正确佩戴方式是与火镰一起,被名为“托海”(或称图海)的构件连接,佩戴在腰带右侧。因为在蒙古人的文化中,人的灵魂寄居在腰带上,在腰带上佩戴刀与火镰可以带来光明劈开黑暗,保护佩戴者。经过蒙元时期与汉族人的深入接触后,筷子也成为了蒙古人随身携带的工具,于是蒙古刀的刀鞘上开始特意制作机关以容纳筷子。
既然蒙古刀的佩戴除了实用以外还有一些文化寓意,便自然会有一些禁忌。比如在手握蒙古刀时,不能用刀尖指着太阳、月亮、星星、人、天地、山水。递给他人时要将刀尖对准自己,以表示没有恶意,也不能将插有肉的刀递给别人。刀在放置时,要把刀背向上,并禁止用手弹拨刀刃。在骑马时要将刀置于腰后。
蒙古刀的文化寓意也体现在刀具的装饰上。蒙古人在刀具上的装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土的萨满文化,还有南方的汉文化、西方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蒙古人。于是在蒙古刀具的装饰上,往往能发现融合了以上四方面的文化元素。如常用于刀鞘上的佛教八宝装饰就是明显受到来自佛教的影响,而龙、凤甚至蝙蝠、“寿”字纹,便是来自于汉族文化。
现在的蒙古刀,已经彻底成为了一种工艺品,不再具有实用功能。其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的痕迹而存在,也成为了旅游区创收的手段。为了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些“蒙古刀”往往浮夸而不实用,并充满了文艺味道。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