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84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台湾的故事
从大员,琉球,东宁,东番,到东宁,最后定名为台湾。千百年来重视陆权的大陆人看台湾,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化外之地的观感。
台湾客家人的先祖在《渡台悲歌》里唱到:“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千个人去没人转,台湾所在灭人山。。。。”。
本省人的先祖则叹道:“唐山过台湾,心肝结规完(心中愁绪满怀,纠结难熬)”。
当时人们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几乎没人想要走上这条冒险的道路。
宝岛台湾,当时还很偏远落后
而当欧洲人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他们相比闭锁的明清更乐观和热爱探险。16世纪,葡萄牙成为首个打通亚洲航线的欧洲国家,不断延伸的商业据点伸展至远东。据说葡萄牙人在与日本和中国进行贸易的途中,一个水手在海上眺望,看到一个美丽的岛屿,惊叹的喊出:“Ilha Formosa!(美丽之岛,音译即为福尔摩沙)”。
虽然并无直接证据证明这座岛就是台湾,但因该岛位置与台湾大致吻合,长久以来便被公认为是台湾在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惊艳出场,福尔摩沙也就成了台湾在西方的别名。
葡萄牙版本的日不落帝国(台湾不在其中)
葡萄牙人或许是首先发现了台湾的欧洲人,不过他们并没有登陆,只是在从日本到澳门的贸易途中经过台湾西部。在葡萄牙制图家Lopo Homem于1554年制作的Portolano海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回归线以北,琉球群以南,有座面积不小的岛屿。这成为葡萄牙文献中“Formosa就是台湾,或者至少是台湾附近岛屿”的最早记载。
Lopo Homem于1554年制作的Portolano海图
较为可靠的证据,出现在1596年。当时荷兰人林斯豪顿(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跟随葡萄牙船队游历亚洲后,回国出版的一部《东印度水路志》
地图中绘出了三块豆腐干一样Formosa群岛,并且准确的定位了纬线。虽然把台湾绘成三块还是有点偏差,不过在当时的欧洲,已经足以引起西班牙殖民扩张者的重视。
作为三个豆腐块的台湾(Formosa群岛)
彼时的西班牙,已在1571年占领了马尼拉。借助美洲至菲律宾马尼拉的航线,想要继续在东亚扩张的西班牙,却遇到了内战结束,同样野心勃勃的日本
1593年,丰臣秀吉派使者来到台湾,携带《高山国诏谕计划书》:“若是不来朝,可令诸将征伐之,万物生长者,日也,枯竭万物者,日也;思之”。意图恐吓台湾归顺日本。得知消息的西班牙人一度下定决心先发制人,攻下台湾以绝后患。
西班牙-菲律宾的北上与日本的南下
丰臣秀吉
谁知丰臣秀吉没几年就病死了,与日本争夺的警报也随之解除。然而1620年左右,新的敌人—荷兰人又出现在台湾水域,继续威胁西班牙在马尼拉的利益。因此,两个欧洲国家,在远离母国的台湾展开了一场争夺殖民权的竞争
1624-1662年间,荷兰人占据了南台湾,开始了38年的殖民统治。这是台湾第一个来自欧洲的统治政权,目的是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殖民据点,与西班牙的马尼拉抗衡。相比西班牙的马尼拉,台湾岛距离中国、日本更近,更容易参与到利润丰厚的中日贸易之中。
荷兰人所绘制的台湾地图
据记载,荷兰人最初看中的是澳门,可惜已被葡萄牙先占。其次看中的是澎湖,却又是明朝的实际控制领土。荷兰人在澎湖与明海军几番交锋,后经大海盗李旦(传说是郑芝龙义父,绰号Captain China)从中斡旋,放弃澎湖,改去明朝无实际驻兵的台湾,并得到明朝的默许。荷兰人来到今天的台南安平地区,建立了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和普罗民遮城(Provintia),现在还有遗迹残存。
这一海域的重要据点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
荷兰人眼中的台湾,是个遍地机会的福地。一方面,随船来的传教士们对原住民的传教充满热忱,他们记录中的原住民生活如圣经的伊甸园一样淳朴,甚至还有人觉得原住民间的辩论类似古希腊哲学先贤的讨论;原住民对荷兰人教授的文字也很感兴趣,以致于他们第一个创造的文字体系是罗马字母。
虽然也不乏殖民统治的打压和强制,但是记录中,荷兰人看原住民,大体如同养育单纯而倔强的婴儿一般。(这殖民眼光也是很明显了...)
另一方面,参与中日之间的贸易有巨大的利益空间,不过却也面临来自中国、日本、西班牙、海盗等多方面的竞争,荷兰殖民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依赖中国人中间商(往往也是海盗)从中国大陆获取货源(如生丝)。虽然荷兰人在之后的商战中获得一定成功,但始终是不稳定的。
荷兰人也重视汉人移民,因其数量众多且人工廉价。汉人善于垦殖、捕鱼、制糖、甚至经商,所以在殖民过程中,荷兰人很少自母国带来移民,而是想办法吸引大量汉人移民
荷兰人统治之前,台湾的汉人数量不过千余,后则增加到三万人。某种意义上说,这成为了“台湾汉族化”的一个机遇。
数十年后,荷兰人的太平日子被一个叫郑成功的海贼之子打破。1661年,国姓爷郑成功从料罗(今天的金门料罗港)出发,引兵两万五千人度过台湾海峡,与岛上的荷兰驻军交战两年后,终于结束其统治,让他们带着满满的惋惜离开了这个东方伊甸园。
郑成功画像(郑成功到台湾后所绘,国立台湾博物馆藏。)
前文提到,西班牙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台湾的战略意义,也一直防备其他国家抢占先机,却迟迟没有动手,最终还是被荷兰人抢在前面。
1626年,马尼拉的西班牙军队在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登岸,建立了圣萨尔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名字很大气,但是城内生活却很糟糕,常年食物短缺。
圣萨尔瓦多城复原模型
西班牙人也没有与原住民搞好关系,与台北地区的葛玛兰人严重对立,争战不休。最重要的是,花费巨大的新基地并未有效地遏制荷兰人的商业发展,鸡笼本身的商业却颇为萧条,不得不说在商业技巧上西班牙人有所不如。
荷兰人当然也不能容忍西班牙人在台湾立足,对其动武,1642年,消耗殆尽的西班牙人向荷兰人投降。西班牙人在台湾曾挨饿到捕食鼠肉的地步,但在传播天主教方面却依然卖力,其传教的热诚有点到不顾一切的程度。
大陆的明朝势力、台湾南部的葡萄牙人势力、中部的大肚王朝、北部西班牙人势力。。。至于可爱的大肚王朝,以后我们会专门讲的
这些神父登台后,频频走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对周边的原住民强迫推销,且操之过急,行为多有触犯原住民的禁忌,引发当地居民的反弹。偏偏这些传教士对传教甚至殉教有着执着的热情,于是他们越被驱逐和杀害,来的反而越多,越殉教越对台湾充满幻想。。。
1636年,神父Luis Muro在北投附近传教,遭三百余名原住民袭击,据说身中百余箭,死后半月才被发现。如此伤亡的记录很多,遇害人数最多时到数十人。
1626年西班牙人所绘基隆港与淡水港
即便如此,西班牙神父还是把台湾美化成了聚藏黄金和白银的宝地,把花莲称作多罗满(金光闪闪的地方),说溪水流下就会冲来金粒,大雨时还有大金块。
他们之所以采用这些夸大不实的描述,是为了吸引马尼拉总督派遣更多军队和补给协助传教士活动。如此推进殖民地的方式实在不怎么科学,所以最后才会不攻自破。
搞建设可以慢,传教不能慢
欧洲人对Formosa最后的印象,非常的歌剧化。主角的名字叫做Anthonius Hambroek(安托纽思·亨布鲁克),他是一位荷兰传教士,1648年携妻女来台湾传教。
国姓爷郑成功与荷兰人交战时期,他全家被郑军俘虏。郑成功叫他去劝降热兰遮城内的荷兰总督,而他进入被包围的热兰遮城后,却几番激励城内的守军,并带回城内荷兰人拒绝投降的信息。
一幅展现Anthonius Hambroek的油画,神父被郑军带走的情形,家人在痛苦挽留,角落里两个明朝军官獐头鼠目,神父大义凛然。。
因此,郑成功将亨布鲁克斩首示众。这件事被欧洲人视作殉教般的英勇事迹,并被后人写成一出戏悲剧,叫做《福尔摩沙围城悲剧》,1796年在荷兰出版。
西方人描绘的被郑成功处决的荷兰商人,如同殉难一般,郑军则似杀人魔。。
殖民者成了上帝的英雄,汉人的民族英雄-国姓爷郑成功,反而被渲染成膜拜撒旦的凶残异教徒。自此,宝岛Formosa回到了中国的怀中。欧洲人带着惆怅离开,再也没有能回到这片原始而美丽的海岛,他们日后的回忆却溢满美丽和诗意。
2016年,有一部叫做沉默(Scilence)的美国电影,讲述了葡萄牙耶稣会的教士偷渡到日本,遇到各种困难与波折,最终拥有自己对信仰的新的诠释与实践的故事。虽然是讲述传教士在日本的故事(根据日本小说改编),但是在台湾拍摄,似乎可作为现代版的西方视角,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和思索。
END
扩展阅读
我团更多观察文章,戳这里:

下期预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