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家里总得备点药,但是……该备哪些?需要的时候怎么用?

知友 | 洪嘉君
非处方药应当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对于家有娃和老人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合适的药品完全可以用来应对不时之需。
但是,如何构建自家的小药箱呢?实际上一个现状是,由于大多数人缺少必要知识,往往不明药箱之就里,很多时候,一旦出现了应急需求,反而手忙脚乱,怎么也找不到对症药物。所以,这篇文章来给大家普及一下构建家庭小药箱的知识,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家庭小药房的选药原则问题
第一,根据家庭人员的构成选药。
有小孩的家庭应配备儿童专用药物。从药学专业层面上来说,儿童药物并非成人用药减量而成,特殊人群有着特殊用药,不可混用,如此有助于避免造成药物安全事故。
第二,选择疗效稳定、用法简单的药物。
第三,选择常见情况的用药,尤其关注需外伤用药。
比如要配一些针对感冒、发烧、外伤、止血之类的药物,以上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属于相对常见,且用药后可以快速环节症状,为进一步处理留出空档。但是个人并不推荐备用急诊用药,比如速效救心丸之类,因为普通家庭根本没有足够能力对绝大部分急诊情况进行判断——除非病史明确,擅自用药可能延误病情。
第四,根据健康状况备药。
这其实是针对老年人或者老病号的,非常好理解,糖尿病要备有一定余量的控糖药物,以免发生无药可用的尴尬情况。
第五,选择易于保存的药物。
一般来说,水溶剂的保存要比口服药复杂,且更容易发生变性继而导致药效不佳。在效果差不多的前提下,选择口服药物进行配备。
第六,根据时令选择药物。
举个例子,夏天可备用消暑药物;而秋冬季节,天气转化坏,可多备些感冒药。
其次,我们来谈一下家庭小药房的储存原则
第一,少而精。
同一类药品的数量不要太多,完全没有必要同时配备泰诺 / 百服宁 / 白加黑之类的药物,此类药物效果和机制都差不多,多配一则浪费,二则可能造成过度用药。
第二,分类管理。
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存放;成人药和小孩药分开存放,避免误用和混用;也可以按系统用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抗过敏)归类放置,必要时用标签明示;此外,味道异常的药(伤筋膏之类的)和无异味药物也最好能够分开存放。最后,慢性病患者需要的处方药也不要和非处方药混放,应独立放置。
第三,科学放置。
指不要更换原来的药物包装,我真的曾经见过把铝箔装药物一粒粒按出来放到药瓶里去的患者,其实这样虽然好像方便了些,但是却十分不利于保存,反而可能会导致药物失效;另外还比如,酒精不应暴晒或放置在开放环境中;多种药物或者多批次药物不可无包装混装等等。最后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药品请尽量高置,以免小孩误服,切记。
第四,定期检查有效期。
这个没啥好多说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认真实施。一般建议 3-6 个月内一定要清理一次小药箱,去除过期药品,补充不足的药品。过期药品请交至小区周边药店,不要随意丢弃,他们会回收的,药物包装特别注意不可卖给收购药盒的小贩。也千万不要服用过期或形状、颜色发生变化的药物。
切记,过期药物并不是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后者也许还能吃(只是过了最佳赏味期),而前者则必然是效果不佳,甚至可能会因过期药物分解而产生有毒成分。
第五,买一个好药箱。
请不要选用金属和木质药箱,尽量使用硬质塑料材料,不要以为塑料廉价,实际上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塑料性质稳定,相比其他材料具有一定的防潮 / 耐热作用,这些都是药物存放的必要环境考量因素;除此以外,还可以选用一些性质稳定的防潮剂来去潮。
再次,看一下是用药原则
第一,不可随意用药,要关注药品适应症。
我们知道,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在医学专业人士看来,随便用非处方药的一个重要后果其实并非害怕发生不良反应,而是会掩盖症状,造成就医时诊断困难,甚至引起误诊。所以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诸如镇痛类、解痉剂(用于腹痛)、导泻剂之类的药物适用于这一原则。
第二,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同时服用两种以上药物时,药物彼此之间就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有些情况下,一种药物可使另一种药物的药效降低 / 强化或促发不良反应,所以用药前应当认真研读说明书,避免用药相互作用的出现。举个临床十分常见的例子,双歧杆菌(妈咪爱)和思密达(止泻剂)一起使用的案例可不在少数。
第三,注意服药方法。
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还有必要关注一下用药方法。我们知道,绝大多数药物是吞服的,但是有少数药物则完全不同,比如酵母片和铝碳酸镁片(达喜)就应该嚼碎服用;又比如硝酸甘油片应当舌下含服,这样可以减少消化道的破坏而保证药效。
第四,掌握药物剂量。
用药一定要按照剂量基本法来,正正不一定得正,超量服用可导致不良反应,如老年人和小孩不注意退烧药物的剂量,可因出汗过多而使体温骤降,引起虚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