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简称为“改教”,是西方社会从古代进入现代的转折点,从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改教到1648年欧洲宗教战争结束。基督新教各大宗派多在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主要包括路德会、改革宗和圣公会。在这段时期内召开的天特会议,也奠定了现代罗马天主教的基础。

宗教改革运动,是由不同的原因引发起的。第一个是政治原因。1453 年,伊斯兰教征服了君士坦丁堡,这事引致东方教会的没落。伊斯兰教向西面发展,甚至威胁教皇的权力范围﹔伊斯兰教的著作,传入欧洲,这些也影响到教皇的权柄。此外,在欧洲国家所实行的州郡制度和自由城市 ,无形中也形成了一股挑战罗马政权的力量。各地有力的政治领袖,所发起的民族精神,都成为宗教改革者有力的支持。
第二个是教育的原因,这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打开了人的思想,叫人除了钻研圣经外,也研读古典的著作。当代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首当其冲,担任了这个教育运动的先锋。伊拉斯莫就是其中一个,他出版了一本新约圣经的希腊文版。印刷术的进步,更进一步地令更多人能亲自研读圣经。文艺复兴也带来了另一种影响,就是以人为中心。这在某方面来说,和宗教改革者重视个人信仰和个人得救的口号是一致的。
第三,推动改革运动的,还有社会和经济上的原因。随着中世纪时代的结束,市镇兴起,殖民地增加,市场开拓,这一切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兴起的中产阶层,都不愿意让金钱流入罗马。
第四,罗马教会的腐败。宗教改革者和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研读了新约,他们发现新约圣经中的教会和罗马教会的作风,截然不同。罗马教会从教廷至圣职人员都腐化不堪,买卖圣职,司空见惯。人买赎罪券就可以抵偿以往的过犯,得着罪的赦兔。
赎罪券是马丁路德最为反对的,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德国威滕堡大教堂门口贴出著名的《95条论纲》,邀请人辩论赎罪券的是非,这一举动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改教运动另外一位著名人物是约翰·加尔文,他在瑞士日内瓦的改革也影响深远。
改教家对中世纪教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基督教核心教义(如三位一体论)上并没有改变。他们在教义上的主要贡献在于阐明“唯独因信称义”的救恩论。在实践上,改教家打破了圣俗二分的观念以及相关问题,如圣品制度、政教合一等;更新了崇拜形式,革除了许多迷信成分;并否定教皇制,认为圣经才是信仰生活的最高权威。
原载OC爱问网:https://www.ai-wen.net/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