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在短短十年之内,中国期刊Cell Research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跻身国际一流行列?Cell Research如何帮助中国学者获得自己的声音,争夺话语权?请听CR编辑部主任,资深科技出版人程磊博士为您讲述Cell Research的成功之路。
Cell Research(CR)创刊于1990年,中国科学院主管。现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以英文发表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和简报的国际性学术期刊。2006裴钢院士担任CR主编,同年开始和世界著名出版商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合作,自此CR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CR影响因子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超过8,2013年达到了10.526,实现了我国科技期刊首次超过10的历史性突破,影响因子更是超过了EMBO J和PNAS。此后两年一直在10以上,2015年最新影响因子更是达到12.413。在SCI收录的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CR影响因子已连续两年排名第13位,其学术水平已与Nature子刊Nat Cell Biol、Nat Struct Mol Biol以及Cell子刊Mol Cell接近或相当,位居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行列,实现了中国学术期刊界及广大科学家们多年的梦想。
CR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刊物中脱颖而出,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其率先吸引、培养、凝聚、用好了创新型领军人才。因为要与国际知名期刊竞争,就要从源头上吸引高水平科学家作者,争取到优秀稿源。目前国内优秀稿源外流现象非常严重,国内期刊要争取到好的稿源很难,谁肯把可能发表在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投给CR?除了以期刊自身的良性发展和影响力提升来吸引更多更优秀科学家作者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科学家作者提供优质服务。优质服务只能靠编辑提供,培养一支卓越的编辑团队正是CR成长起来的秘诀。
1
引进和用好创新型领军人才
谈到人才的重要性,我想没有哪句话比下面这句更加贴切了,“1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CR前后两任主编姚錱院士和裴钢院士一致认识到一流人才的重要性,2006年初从海外引进时了任美国Cell杂志Associate Editor的李党生博士担任CR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博士于1989年底赴美留学,1995年获康耐尔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4年下半年起担任Cell的Associate Editor。他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背景知识,精通英文,同时还有丰富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的编辑经验。引进这样一个复合型专业人才担任期刊的专职常务副主编,无疑是CR的一个独到创举和优势,同时也对CR的快速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在当时,即使是现在,国内仍有相当部分学术期刊停留在抱怨评估体制这个弊病上,对于如何办好期刊显得束手无策,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种惯性思维的后果。在引进李党生博士之前,CR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了,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后刊物的发展便进入一段瓶颈期,如何突破?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就是关键!
李党生博士担任常务副主编之后,首先是逐步建立和科学家的良好关系。他凭借其自身的专业和编辑经验,真正实现了编辑和科学家的直接“对话”,不仅对科学家的科研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且帮助他们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主要指影响因子10以上的一流刊物)。1)首先从主办单位的课题组长(PI)做起。他了解国际大刊名刊选择稿件的标准,他耐心细致的给PI们提出意见,包括如何组织文章架构,如何应对审稿意见,不同层次的期刊需要怎样的实验设计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确实帮助了很多PI发表文章,深受大家的好评。2)不少研究人员项目开题、中期报告、结题时都会邀请他参加,借此机会,他走访了国内不少实验室,包括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下属的各个所、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等国内知名学府及科研机构。通过和研究人员的交流,同国内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建议了密切的联系。在和国内科学家交流的过程中,也无形中扩大了CR的影响力,科学家慢慢地就和期刊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继而就愿意帮助期刊发展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帮助提高期刊学术水平,一方面是通过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帮助组织高水平的权威综述专题(尤其是热门研究领域,单凭编辑本身基本不可能做到),比如2011年哈佛医学院张毅教授组织了表观遗传学专刊,2014年清华大学俞立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陈佺教授组织的细胞自噬专刊等。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将自己的一些好的研究论文投给本刊(这点尤其难能可贵,当然还要配合相应的措施,诸如快审,快发等)。这方面最早的一个案例应该是2007年2月7日,CR在线出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陈正军课题组关于DNA修复的一篇原创性论文。这是一篇相当于Mol Cell水平的文章,但因审稿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未能得以发表。李党生博士对于所里科学家手头上的好文章了如指掌,因此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就主动和陈正军研究员联系,将这篇非常优秀的研究论文争取到CR上发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当时CR影响因子只有2,而这篇文章相当于Cell子刊的学术水平。这是国内科技期刊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CR?除了李党生博士和PI们建立的友谊,针对于当时这篇文章他还承诺将这篇文章推荐到国际知名期刊上进行点评。之所以敢这样承诺,也是因为他以前就职于Cell,是一名相当受Cell主编赏识的编辑。果然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即得到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和Nat Cell Biol的同时点评,这样一来作者发表在CR的文章其实获得了比发表在国外大刊上更多的关注。由于这篇文章的示范作用,CR此后陆续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原创论文。
②帮助宣传期刊,研究人员们参加学术会议时帮助宣传CR(科学家经常有机会参加国外的学术会议,编辑直接参加成本太高);
③提供特殊审稿服务,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Pubmed查找和稿件专业相符合的审稿专家,但对于需要快审的稿件常常要找熟悉的、信得过的科学家,他们可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审稿,这点对于吸引高水平的稿件尤为重要。伴随着科研竞争日益白热化,优秀稿件的发表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CR很多绿色通道及快速通道的稿件的审理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同时有不少科学家也是借助于CR这个高端平台,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声誉。这是一个期刊和科学家互动互助的典型双赢案例。
2
培养一支优秀的科学编辑团队
裴钢主编给CR制定的发展目标是要冲击国际一流期刊,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提高文章的学术水平,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职业编辑方式。李党生博士到位后,给CR引进了如同Cell、Nature这些国际顶级期刊所采用的in house的职业编辑方式。着手培养和锻炼一支适应高端刊发展的专业编辑队伍。从2006年至今,已陆续培养了12个专业编辑,其中包括4个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后,2015年更是引进了一位资深PI担任科学编辑。他指导的我国期刊界第一位博士后也于2010年顺利出站,第二位博士后也将于今年出站。目前CR科学编辑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目前团队中有两位海外留学的博士后:一位是2010年引进的胡芳芳博士,她毕业于北京大学,1999年赴美留学,2006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另一位是2012年加盟的汪劼博士,她201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博士期间通过PhD交换学生项目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进行博士论文的部分科研工作,此后继续在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4月,CR引进了在挪威萨尔斯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所从事了8年独立科研工作的PI江涤研究员(美国公民)加入团队。江涤于1998年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做了7年博士后工作。在挪威工作期间曾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PLoS Biol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同时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专业编辑团队,才能提供作者优质的服务。
1)负责稿件审理工作。新稿件投稿后一周内完成初审(决定是退稿还是送审);一审周期一至一个半月,特殊稿件提供快至一周的一审周期;接受稿件一个月左右上网,最快两周即可上网。稿件的审稿意见由科学编辑讨论后和作者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修改意见,对于作者非常有帮助。
2)参加学术会议,了解科研动态,争取优秀稿件。CR的科学编辑每年平均要参加4-5个学术会议,通过会议介绍期刊,和科学家进行交流,对于期刊发展非常有帮助。
3)培养科学编辑方面的能力。胡芳芳博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且有9年的科研背景及较强的英文功底,同时在美选修过论文写作的专业课程。所以常务副主编对其文章语言修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目前她已具备文章终审的能力。目前CR接受的大部分原创论文、简报和点评文章的语言修订工作均由胡芳芳和江涤来负责,终审工作量的分担使得CR论文在线发表的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对于我们组织的综述专刊文章,由于要快速审理,编辑在这些综述文章上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精读和修改,目前这些工作由这三位留美科学编辑及常务副主编共同承担。专刊的筹备审理工作因此得到约稿专家、撰稿专家的一致好评。
3
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发表优质论文
为了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常务副主编为本刊拓展了论文发表的“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旨在为国内外优秀的原创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提供快速审理的服务。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培养的专业编辑团队的研究背景和编辑经验,及期刊在科学家间树立起来的良好声誉以及期刊编辑与科学家之间的良好关系而得到他们的信任、支持与协助。
通过这两个通道,近年来CR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成果,学术水平相当于Nature、Cell子刊甚至是Nature发表的文章,有效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话语权,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符合这些条件的论文,可以提供优质快速的审稿,最快72小时就可返回给作者审稿意见,经过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在CR上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是指作者的文章在国外权威期刊审稿当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审稿后要求大修或者退稿,作者修改有困难,作者可以将该权威期刊的审稿意见及其稿件一并发给CR,CR的专业编辑团队可以根据已有审稿意见给作者快速答复,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审。“快速通道”是指由于某领域科学研究的竞争太激励,作者想要抢先发表,但该文章未在其它刊物送审过,这种情况更加考验编辑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一旦决定送审,还要能够请到科学家帮忙快速审稿,难度相当大。由于CR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编辑团队,因此这样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
比如2013年浙江大学一名教授投给我们一篇有关中国鳄鱼基因组方面的文章,由于国外有类似其它鳄鱼基因组方面的文章也在送审过程之中,所以他要求我们能够加快审稿速度,同时他提出了回避34个审稿专家和32家科研机构,这是非常罕见的要求。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使他的文章比竞争对手提前发表。又如最近研究相当热门的寨卡病毒,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罗振革研究员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秦成峰研究员,合作的关于寨卡病毒的垂直传播以及对子代动物脑发育的研究论文于4月24日投到CR,4月27日即返还作者审稿意见,5月2日接受,5月13日上网;同一星期上网的类似工作发表在Nature和Cell Stem Cell上,这在其它刊物是很难做到的。由于CR提供了这种独特的优质服务,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会主动将文章发给我们,询问是否能够使用这种服务。
4
树立品牌意识,争夺话语权
随着CR学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刊物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逐渐在CR上发表原创论文,比如George Q Daley(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Jeanne FLoring(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Kenneth R Chien(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等,表明CR逐步得到全球细胞生物学领域内知名科学家的认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Peter Savolainen教授第一次揭示了驯养狗的进化史,这一重要成果于2015年底发表在CR上,迅速引起国外媒体的关注,比如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等。而且Science于2016年初预测2016年将取得的重大科研突破中就有揭示狗的起源,没想到这个突破率先被CR摘得了。这些均表明CR发表的原创论文水平逐渐和国际顶端刊物靠齐,在国际上已树立了一定声誉和竞争力,具备了和世界一流期刊同台竞争的能力了。
此时对于中国科学家(华人科学家)而言,CR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而是一个他们能够“说话”的平台。科学界也并非完全公平,由于欧美的科研长期以来处于领先地位,或者是对于中国科研的不信任或者是不了解,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常常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比如2008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在血液中发现了microRNA的颠覆性的发现,在国外知名刊物上发表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通过CR的“快速通道”,这篇文章很快在线发表,发表后迅速引起超过300家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路透社、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UPI)、《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美国《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巴西日报》(Brazil Daily)等都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门报道。检索SCI数据库,这篇文章被引用超过1500次,这也是CR迄今为止所有发表文章单篇引用之冠。坦率的说,我们认为对于一个中国本土作者在中国本土刊物上发表的在大陆所做的原创论文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2011年,张教授向Nature投了一篇论文,还是由于研究结果“太新”而不被认可,最终文章被编辑退回。担心“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张教授立刻转投给我们。最终这篇走“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在线发表。发表后迅速引起数十家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American Scientist、The Scientist、Discover Magazine,澳大利亚的Popular Science等,同时还引起众多博客的广泛评论。事实上如果新意不是非常强的文章是很难在国外大刊上发表的,但是如果新意太强了,又容易引起质疑,也很难发表。所以中国科学家是迫切希望国内有一个被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可的高端平台,这其实是给中国科学家争取话语权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当然张教授的工作目前仍存在一定的质疑,2013年Nat Biotechnol上发表了一篇社论,背景就是国外miRagen Therapeutics和Monsanto的科研合作人员无法重复张教授于2011年在CR发表的这一结果。科学研究上的争论本来也很正常,结论的正确与否要由时间来检验。幸亏有CR,张教授的工作才能有机会展示给大家,我们也因这样创新性的工作而引起世界的关注。但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如果我们自己的期刊不愿承担风险,那我们的科学家就很难在最新的科研领域和国际同行竞争了。令我们倍感欣慰的是2015年终于有国外实验室部分重复出了张教授的结果,并且将结果发表在CR上,这无论对于作者还是我们期刊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同时对于推进中国科研在全世界的地位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对于追求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坚持学术优先、保证期刊质量,为科学家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成功办刊的重要经验。而这当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内因,只有引进真正的期刊领军人才,培养一支专业的科学编辑团队,才有可能带动期刊的发展。CR引进的李党生博士先后得到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和入选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荣获中科院文献情报与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人才择优支持,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获“上海出版人奖”及“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胡芳芳博士2012年也荣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和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择优支持。编辑部主任程磊博士于2015年荣获上海出版新人奖。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就是因为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并发挥了人才的作用,CR才在近十年里快速成长起来,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一批科学家的成长,同时也带动一批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CR和国际知名老牌期刊比较起来还显得非常年轻,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如何真正在国际科研团体中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将是未来中长期的一个目标。我们将要和Nature及Cell的子刊形成有效竟争,主要是Nat Struct Mol Biol和Mol Cell,这两本刊物发表范畴和我们基本一致,体量上来看NSMB是我们的2-3倍,MC则更多一点,接近4倍,所以我们仍有发展壮大的机会,问题就是如何通过长期努力争取更多的优秀稿件在我们期刊上发表。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挥我们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继续坚守住国内优秀科研成果这个阵地,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吸引欧美科学家的优秀成果到CR上发表。
程磊,博士,编审,《Cell Research》及《Cell Discovery》编辑部主任。2004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毕业。2005 年进入Cell Research 从事科学编辑工作。2015 年荣获上海市出版新人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项目,参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发表多篇期刊论文并作多次会议报告。
本文由程磊博士提供知社发布,特别致谢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