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浪微博是@小土大橙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位IMPI婴幼儿睡眠咨询师,国际睡眠咨询师协会(APSC)首个中国区会员,也是个普通妈妈。
直接点击文章开头的“小土大橙子”或者搜索公共微信号“buyateng”可以关注我的推送
--------------------------------
本文作者 @萌祺骏妈妈 (微博号)
祺骏妈毕业于牛津大学,现居住在英国,有两个可爱的宝宝,我很喜欢看她微博
三岁前送孩子入托的利弊分析
内外育儿大V都主张三岁前不要送孩子进幼儿园,提早过集体生活有害身心健康。究竟为什么?三岁是他们想当然的分水岭吗?白天不能亲自照看孩子的家长要怎样选择养育方式?如果迫于无奈送孩子进了托班要一辈子承受对不起孩子的愧疚感吗?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会综合国外大量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我个人经历,针对“集体生活对三岁以下婴幼儿究竟有害还是有益”, 试图给大家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后半部分对已经决定送孩子入托的家长给些实际建议和小tips. 整篇文章超拖沓,而且很干,主要为了客观准确所以囊括了太多信息,缺乏耐心者慎读。
首先我想写在前面的是,不管母亲全职在家,请保姆阿姨,交给老人,还是送幼儿园都是艰难且重大的决定,必须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个性来判断,包括能否信任保姆,老人的身体状况,幼儿园的条件,母亲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全职,孩子的年龄、性格、早期的安全感培养,等等等等。每一种带孩子的形式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期望值不要过高,抓大放小是不变的宗旨。
我的基本观点是:
1)好的幼儿园,若能被孩子接受,让家长放心,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
2)不管孩子给谁带都会各有利弊,能两相结合更理想(比如半天幼儿园半天老人带;三天幼儿园两天保姆带;父/母和老人一起互相帮着带);
3)不管谁主带,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关怀都责无旁贷,丝毫不能松懈,尽量做到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细致入微地体察并及时回应。家庭环境对孩子发育发展影响最大,远大于上不上幼儿园的影响;
4)不要轻信专家,不要轻信研究结果,不要轻信generalization, 相信对孩子的观察,相信自己作父母的直觉。
1
孩子的发育规律和需求
这一部分介绍反对提早入托的大V们的理论依据,稍做了解对自己的养育模式也有帮助。
(一)抚养人对宝宝的回应直接影响大脑发育
为了让头部顺利通过妈妈的产道,人出生的时候大脑还没有发育完整。最初小婴儿最发达的是和爬行动物差不多的低级脑(amygdala),掌管和“活下来”相关的功能,例如饥饿、呼吸、体温、活动、保卫自己的区域和所属、争抢或逃跑。另外一个和其他哺乳动物差不多的低级脑(triune brain)让我们产生并意识自己的情绪,如生气、恐惧、害怕分离、感到爱、信任、玩笑、性欲等等。真正区分人和动物的是后期发育的有理性功能的高级脑,即大脑皮层(cortex)。这个理性脑最终会占到整个大脑的85%,令人类有解决问题、想像、理性思辨、反省、关怀他人等重要的思考和社交能力。在大脑高速发育的未来几年(90%的大脑在五岁前长好),小宝宝所处的环境和接收的互动至关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经历会影响大脑中神经回路的发育,进而影响高级理性脑对两个低级脑的控制能力。
我们时常说宝宝在通过大人对它的回应学习人际交往,其实就是不断通过接收大人给出的信息刺激大脑内部的发育。例如小的时候宝宝饿了会大哭,看到饭碗顾不上烫立即要吃,但是通过大人及时的情绪安抚,渐渐地理性脑学会控制低级脑,明白要等凉了才能吃,不会一直大哭大闹。这个例子中“及时的情绪安抚”至关重要,因为感到“被爱”和“放松”会促进体内一种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高级脑的发育十分有益。反之,如果宝宝接收到的是“训斥”、“冷漠”这些抑制生长激素的反应,动物本能会促使低级脑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受高级脑的控制。严重的,如果长期在一个不受响应的消极环境中成长,孩子一直需要依赖动物性存活,很可能导致高级脑的不完整发育/损伤。
最重要的阶段是6-12个月期间,因为大脑皮层发育最为迅猛,体积会翻倍增长,所以这个期间孩子在一个充满爱,能够完全放松的环境中生长,及时得到大人正确的响应是育儿首要任务。
(二)基本社交技能是和妈妈学来的
当理性脑在第一年长差不多了,就会在第二年开始学习和锻炼自己。当一岁多的孩子观察身边大人的一举一动,留意到自己的举动引起大人不同的反应,理性脑开始懂得分辨“对”与“错”、“好”与“坏”、“应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 有意思的是,虽然别人也可以对孩子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妈妈,因为孩子已经明确妈妈对它最重要,自然而然地想亲近妈妈,让妈妈高兴,做妈妈喜欢的事,不做妈妈不让的事。这是内生的行为约束力,类似大人所说的”良心“。
宝宝信赖和依恋的其他抚养人也会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如妈妈。相应的,在宝宝看来越是不重要的人,对它的影响力/内生约束力就越小。很多时候貌似宝宝在外人面前更听话,其实更有可能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内生约束力的作用。
(三)不同的心智能力有自然的发育时间表
虽然我们的大脑最终可以拥有很多能力,但这些是一点儿一点儿发展出来的,有一个不受人为控制的时间表。例如,先是形成对某一个人或一小撮人的依恋,发展出安全感,通过和这些人的互动习得情绪控制能力,后期才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和逻辑思辨能力。大脑的发育同时也影响大运动、精细运动等其他能力发育,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心理学家提倡“与年龄和能力相符”的环境与活动。如果超越孩子年龄过多不但起不到刺激智力发育的目的,还会引起过度压力,对身心都有危害。
如果要尊重孩子的心智发育规律,就要尊重“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平行玩耍”、“物权意识” 这些现象。网上广泛流传的“不要强迫孩子和人打招呼”就是个例子。同理也应该推广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儿,因为他们可能暂时还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什么时候会开始有与同龄人的社交欲望和能力呢?我查了好久资料都没有看到让我满意的答案... 绝大多数心理学专家都指向3岁,Penelope Leach说是2岁和3岁之间的一个magic moment,牛津大学专门研究早期婴幼儿教育和托管(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的Melhuish教授说是2岁... 我只能说密切观察自己的孩子吧,反正不要给它压力,大概2、3岁的时候会表现出对同龄社交生活的需求。
用罗玲的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教育孩子,要搞清对不同年龄有不同要求,同样要求对3、4岁适合对1岁就过分。而一两岁需要忽略的,在5岁仍忽略,就是溺爱。” …… “正如年少时先构建自我,以后才能学着无我。” …. 最忌讳的就是 “家长在孩子一两岁时,要求各种品德,用各种大帽子来给自己和孩子压力…”
关于压力对小宝宝的作用,很多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做过研究,有广泛共识。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的报告指出大脑和荷尔蒙系统应付压力的能力在婴幼儿早期弹性最大,如果我们生来自带的压力预警系统被频繁启动且每次时间过长,会影响这个弹性(想想橡皮筋老抻老抻就松了),改写大脑神经回路,很可能以后这一辈子都无法很好地应对压力,同时也会影响反应快慢和记忆力。
一个衡量压力的指标是口水中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当人感受到压力,会分泌皮质醇来帮助大脑和身体应对危险。快速分泌和快速停止分泌皮质醇可以帮助调动身体中的能量储备,增强短期记忆,启动免疫机制。但是如果不同的压力不断出现,大脑会越来越无法控制身体及时停止分泌皮质醇,或者长期处在一种压力下,皮质醇分泌会持续过量,身体健康会受到极大损害,例如免疫力降低、新陈代谢能力紊乱,钙流失,肌肉萎缩等等... 由于基因的不同(性格不同),每个人自带的调节能力和承受压力的tipping point都不同。大量研究证明好的婴幼儿养育环境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会保护人体预警系统的弹性,促进一个健康的皮质醇分泌机制,提高日后应对压力的能力。
2
早送孩子入托的危害
前一章的这些基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对孩子最有益的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因为他们最在乎宝宝,与宝宝形成的纽带最强,宝宝最信任且依恋他们,和他们在一起做到完全放松。其次是对宝宝相对重要同时又能爱孩子、敏感回应孩子需求的其他人(祖父母、亲属、保姆)。
同时,这些也是专家反对婴幼儿被集体照顾的理由。澳大利亚的心理医生Steve Biddulph专门写了本书,警告送三岁以下孩子进幼儿园的父母有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危险,日后更容易有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英国儿童心理医生Oliver James,Penelope Leach, 美国心理学教授Jay Belsky,等等等等反对三岁以下被集体托管的专家都是基于同样的担心。如果幼儿园的阿姨要同时照顾几个小孩,而且她们要保持一定的专业精神不能过于偏向任何一个小孩,那如何能让孩子形成有效的依恋关系?如果阿姨们要轮班,而且幼儿园存在就业流动性,那么小的孩子怎么能适应照看人的不断变化?如果孩子和阿姨都没有心灵上的依恋感,听话是出于害怕受惩罚,那怎么能真正学到生活和社交技能?如果孩子在集体环境中(通常以花哨和吵闹为主)要花一部分精力去适应环境,那还怎么去探索去学习?
花好长时间看了他们的书、发表的文章,把他们各式各样的论点论据抽丝剥茧,基本可以概括为:1)婴幼儿需要的是持续的,协调一致的照顾,敏感的回应,与相对固定的主要抚养人形成依恋关系。2)婴幼儿应该在一个家庭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探索。3)婴幼儿阶段不需要和同龄人长时间相处,和不同年龄的人在熟悉抚养人陪同的下短暂接触已经足够。4)与很多人相处会对婴幼儿产生压力,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会增加这种压力,长时间处在压力下对成长不利,埋下心理问题隐患。外向化压力的宝宝可能脾气暴躁有攻击性,内向化压力的宝宝可能容易忧郁不自信。5)这些问题短期内有可能看不出来,在5岁以后进入小学才有显现,不听老师话,不能很好和同学合作,不自信等。
3
真的一定有害吗?—— 我的个人经历 (长期影响目前尚无法判断)
然而像我一样双职工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应该很多人很小就开始上幼儿园了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长真的感觉到造成的伤害,多少人觉得其实挺好的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看了《情感依附》,人后来的回忆也不可靠,觉得没有不良影响的人也可能潜意识受到了影响不自知。怎么办呢?不能凭自己的经验来为孩子做决定,凭什么呢?大概就是会不管怎么做都是错吧。
熟悉我微博的人大概还记得祺儿19个月开始幼儿园适应期时我痛苦极了,第一次去一个小时我一直没有离开她,她还觉得新鲜好玩儿,从第二次去我离开她就开始哭,第三次时哭得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掉,第四次开始哭的少了,但我还是担心得要命,生怕她在默默承受这个压力憋出内伤。她适应期的每一个session,不管是一个半小时,还是三个小时,我都坐在幼儿园的监控器前伸着脖子看,眼都不敢眨,试图从她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解读她的情绪。
翻看彼时日记和微博:
第一次离开她——“祺儿今天正式开始新幼儿园适应期,看她状态挺好,看什么都新鲜,于是说“你先玩儿,妈妈一会儿来接你。”她出于惯性挥手再见,结果我一出门就反应上来不对,嚎啕大哭,我强忍玻璃心头也不回躲在接待室,眼看监视器里几个阿姨轮班抱轮班哄,没一会儿就说不行要我回去。”
第二次压根儿没离开成 —— “到了幼儿园根本不让阿姨靠近,对什么游戏都没兴趣,阿姨过来和她握手都会哭。我能感觉到她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一旦接受了这个环境我就会离开。”
第三次—— “到了幼儿园她什么玩具也不玩,就坐在我腿上看别人在干什么。阿姨叫了几个小朋友坐到我们身边玩儿“抱抱”的游戏。阿姨抱每个小朋友起来转圈咯咯笑,她看着也想笑但抿着嘴使劲儿憋着,眼看快轮到她马上转回头抱住我。我说“你想玩儿但是怕妈妈离开,是吗?” 她不作声。 “那么好玩儿的游戏你去玩儿吧,如果妈妈不见了就是在楼下休息,你吃完午饭马上来接你。” 她又抱着我看别人玩了一圈儿,再轮到老师来抱她的时候没挣扎,还笑了。我赶紧到监控室去,看见她发现我走哭着跑到门那里,一个胖胖的东南亚阿姨抱起她,又唱又跳,大约有10分钟。看她不哭了,胖阿姨要放她坐在桌子前画画,她不干,非要人家又抱了10分钟,放下玩儿乐高,一动不动能有快一小时。后来她自己又四处玩儿了点儿别的,再没哭过。”
第四次—— “我要离开的时候她还是紧紧抱住我,但老师问能不能抱抱她的时候,她迟疑地点点头。两个小时里虽然就一开始哭了几声,但还是沉默少动。她生性敏感,即使没哭,一天都不笑,也不主动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也不能算好事儿。”
当天晚上我和老公长谈两个多小时,“思前想后决定还是老样子,即使祺适应也一周只送两天,给自己放个双休日,匀些时间给老公。一度想多送几天本来也不是出于为孩子好,没想要锻炼她的社交或独立。而是幼儿园紧俏,送四天能保证位置,另外也为了自己轻松,有更多精力琢磨装修、二宝和自我充电。既然有条件给她更好的,自己辛苦些又有何妨?”
我和园长也沟通了我的担心,她表示理解,虽然不能退钱给我,但是我可以少去几天或者提早去接。她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员工很有信心,觉得只要我给孩子机会,她和阿姨建立依恋关系不是问题。我将信将疑,决定还是要相信自己对孩子的观察,由自己来判断。
第五次—— “一声没哭,顺利扔在幼儿园,愉快地说了再见。躲进监控室,看见她在玩儿最爱的彩色面团。早上一定要带她的小马一起走,进了幼儿园就随手一放,过了会儿猛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玩儿,当仁不让地抢回去,一只手抱着一只手玩儿面团。” “我看着表,一到三个小时马上进屋去接她,结果她居然不愿意走!看到我自然很高兴,但希望我能留下来陪她玩儿,而不是带她走…”
第六次—— “去接她的时候不愿意走,非常兴奋地指房间里各种各样的东西、墙上的画和地上的小朋友给我看,费了好大劲才把她抱走。出门后我问她还想来吗,她点点头。”
就在我放弃送幼儿园的想法时,她似乎爱上了这个地方?到底怎么回事儿?我困惑了... 我自认为非常了解我的孩子,能察觉到她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她应该还没有成熟到自己顶着压力还佯装镇定,也没这么快就和妈妈疏离了吧。微博上的好友劝我观察几天再说,言下之意可能是新鲜感作祟,日后情绪会反复。事实证明确有反复,但就一两次而已,顺应她当时的感觉,不强迫,给她空间,但也不干扰她自我心理抗争(self-struggle)的过程,很快就恢复了平稳的情绪(具体tips我后文会写)。很快正常地一周送四天,一天将近7个小时,她依然活泼爱笑,没有特别粘妈妈(比之前会粘一点儿,但我小心翼翼地不离开她时,她会自己跑到一边玩儿的起劲),对各种不同的东西和人兴趣十足,和几个同班常去的小孩相熟,尤其喜欢看两个男孩跑来跑去搞怪,在幼儿园也会和在家一样乌拉乌拉对老师讲一大串外星语,会毫不客气地坐在老师身上,我在场看着阿姨给她换尿布,换好她张开双臂阿姨把她抱下台子而不是哭着找我,每天离开时和每个人飞吻。
至少这一个月下来,我仔细观察,还真没发现明显的不良影响,我们的生活按部就班地继续着。
4
真的一定有害吗?——实证研究怎么说?
虽然目前观察祺儿的表现都很好,毕竟才入园一个多月,专家所担心的长期影响还无法印证。这一部分我汇总了欧美的几个权威研究,都是追踪式纵向比较,短则3年,长的十几年,看早期的白天集体托管式和家庭式抚养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差别。
首先插播个常识,欧美国家的一些研究带有政治目,不是每一份研究结果都准确可信,尤其国内报道时经常任意选取一份报告就扣上“国外专家”的帽子并断章取义地翻译,更不能全信。比如英国工党政府曾经为了拉拢中产阶级女性选票而倡导设立更多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幼儿园,让妈妈们可以尽早返回职场,于是相应地多出宣传幼儿园有益的文章;而保守党攻击这样的决定其实是政府为了扩大劳动力好多收赋税,也资助了一些证明幼儿园有害的研究。
另外,专家们自己也承认即便是中立中肯的权威研究他们的主要目的也是让政策制定者深入了解一个大型社会问题,不完全是为了指导家长如何决定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养育形式。反对早送幼儿园的代表,知名教授Belsky,在英国卫报的采访中说“家长应该读了我的研究就决定不送2岁以下的子女去幼儿园吗?不见得有这个必要。不管研究发现它们有益还是有害,影响都是很小的... 而且只是个概率问题,你的孩子有可能受影响,也有可能不受影响。” 但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即使对个体的影响很小,一旦去幼儿园的人口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就不容忽视了。他们的原则是让政府在选择鼓励开发幼儿园还是补贴其他托管形式(比如保姆、加长带薪产假)时做出对社会长期发展负责的决定。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看实证研究的结论?我的思路是:没的选的双职工家庭可以据此发现过早/长期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会有的问题,结合前文介绍的理论基础,想办法避免或弥补;面临多种选择的家庭在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之余,也可以通过借鉴大样本的普遍遭遇,更有针对性地去权衡每个方案的好坏。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几个权威实证研究表明,幼儿园对3岁以下孩子是肯定有影响的,而且不光有坏的影响也有好的影响,但坏的影响是否够得上危害,危害究竟有多大,是不是不可逆转,似乎没有定论。
鉴于我不是在搞科研不为了吊书袋,而且方便大家阅读,就不详细标出每个研究的具体出处和研究方法了,直接进入经过我自己吸收归纳后的结论与探讨。[给有兴趣的读者举一个例子,感受一下这个领域的权威研究是什么样的: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一个从属于卫生部的研究机构,从1991年起跟踪记录了1000多个孩子16年的成长历程。它们来自各个肤色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家庭,其中有的几个月就托管在幼儿园,有的由保姆或亲属帮忙照看,有的一直全职母亲带在身边。研究人员从他们一个月大时开始每3-4个月家访和拜访照看人,记录他们的表现,托管形式,和母亲的互动,发育情况等等,直到进入小学。对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研究人员每年去审核一次幼儿园的看管质量。上了小学以后,他们每年去学校拜访老师并观察记录一次这些孩子的认知与社会能力。课题小组对搜集到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之余,还把数据共享给不同大学的顶尖科研人员进行更多细分研究。有的侧重幼儿园的质量有怎样的影响,有的偏重于入园时间的影响,有的重点研究不同托管形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否有持久性,等等等等。欧洲和英国也有类似的研究,英国的规模更大,从1996年起追踪记录了3000个孩子。]
(一)集体托管对大多数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有好处
几乎所有研究都表明通常来讲幼儿园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发育更有益,比早期接受其他照看形式的孩子有更大的词汇量和更超前的阅读能力,这个优势能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这大概是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比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的人数多,而且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会有人和孩子们持续互动,教育性玩具与游戏也比较丰富。在确保基本生理发育得到满足后,这样的环境确实会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尤其是儿童早期更丰富的词汇量会影响脑神经回路,在阅读、写作、理解能力方面都有积极刺激作用。另外,孩子们在同龄人的玩耍和游戏中可以学到更多东西,三岁以上尤为明显,但2岁左右就会开始受益。牛津大学的Melhuish教授认为好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的智力发育在入学时比同龄人超前6个月。
例外的情况是1)特别差的幼儿园;2)父母学历特别高、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孩子。同时研究显示如果在家里能营造类似的氛围,而且高学历全职妈妈会用更恰当更丰富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并提供适龄的互动与游戏,效果比幼儿园更好,因为主要看护人的素质更高。
(二)集体托管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发育和社交能力
美国权威研究2006年的报告结论之一就是“Children 6 months of age and older who had more experience in child care centres showed somewhat better cognitiv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age 3 and somewhat better pre-academic skills at age 4 and a half; but they showed somewhat more behaviour problems involving disobedience and aggression than children with less centre-based care experience by 4.5 and beyond.” 6个月及以上去幼儿园的孩子在3岁前认知和语言发育方面略胜一筹,4岁半以前的学龄前能力稍强,但是在4岁半以后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例如不爱服从和对其他孩子有攻击性。后续研究显示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持续到12岁左右。
英国的研究结论类似,进幼儿园早,在幼儿园时间长的孩子容易有不能很好控制情绪的问题和攻击性行为,而且在5岁-7岁时(刚入学)最严重,但10岁以后就看不出来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有如下可能:
1)早期依恋关系基础不好,日后不容易信任别人,不擅长合作,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有几个80年代的研究发现一岁前过早和过长时间离开父母的日常照料会增加出现问题行为的概率。还有研究发现7-12个月,18-24个月这两个年龄段中“分离焦虑”高峰期入园对孩子的安全感影响更大,孩子更容易感到沮丧和对父母的不信任。
2)Belsky教授还提出一个观点,太早离开父母时间过长,即使对孩子没有影响(比如和幼儿园阿姨形成良好依恋与互动关系),可能产生父母不易了解和解读孩子的问题。这样的父母可能会把孩子成长发育中的正常行为解读为问题行为(例如Terrible Two时期的对着干,打人等),不知道怎样积极应对,会对孩子发火、指责、过多使用负面语言,从而埋下孩子日后急躁、叛逆的根基。
3)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会互相模仿互相学习,而这其中有好的值得提倡的,也有不好的,和大人在一起是不会学到的。在幼儿园的时间越长,学到同龄人身上坏习惯/行为的机会就越多。
4)压力的作用——前面的理论基础介绍过压力会影响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荷兰2006年的一个研究通过测量孩子口水中皮质醇含量的变化发现在幼儿园时比在家时承受更大的压力,尤其3岁以下孩子的差别最大。另外的研究显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皮质醇在早上醒来最高,然后一天呈递减状,在临睡前最低,和人体正常的心肺系统节律相符,但是在幼儿园度过一天的孩子皮质醇分泌不断提高,在父母去接之前达到顶峰,回家后锐减。
(三)幼儿园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质量很重要
虽然美国和英国的两个研究很全面很权威,一些学者还是对其结论提出了质疑,因为欧美的集体托管制度其实很不一样,欧洲(尤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法国)的幼儿园质量较高,政府的监督制度也很严格,美国的幼儿园参差不齐,法律监管也不健全。例如在美国1000多人这个研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幼儿园满足美国儿科医学会对两岁以下儿童集体托管的硬件要求,所以上幼儿园导致日后反社会性行为的结论会不会是幼儿园的条件太差所致?
根据联合国UNICEF针对经合组织国设置的政府对婴幼儿身心健康与权利呵护标准,美国只满足10项中的3项,英国满足10项中的5项,瑞典10项全达标,冰岛达标9项,挪威、丹麦、芬兰、法国达标8项。而几个瑞典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早期独自在家被大人照顾的孩子其实不如集体托管的孩子发展全面,尤其7-9岁时期展现出的社交能力和成熟度比较欠缺。
一项比较美国弗罗里达州关于婴幼儿托管制度变更前后的研究发现托管质量提高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质量也提高了,孩子与阿姨之间的纽带也增强了,孩子们无聊的时间减少,自信和自发探索能力增强。哈佛大学2007年一研究也表明在低质量的幼儿园里孩子呆的时间越长,日后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越大、程度越严重,幼儿园质量的提高可以削弱这个联系,然而,高质量不能完全避免和杜绝问题行为的出现。
究竟什么是高质量的幼儿园?后文还会详细介绍我选幼儿园的标准和经历,这里提几个学者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
1)师生关系——研究发现能和老师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日后的社交游戏、日常交往中更有亲和力,较少出现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相反的,不能和老师形成亲密关系的孩子日后不喜欢参加集体游戏,不爱社交,更具攻击性。
同时,多项研究发现和老师形成有效依恋的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并没有承受太大压力,他们口水中的皮质醇分泌变化更趋近于正常健康的人。
2)师生比例—— 师生比例直接关系到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度,是否可以及时回应,是否能注意到每个孩子的不同,以及能否形成有效依恋关系。美国儿科学会推荐6-18个月的孩子应该是3:1,18个月-2岁应该是4:1,2-3岁的孩子应该是7:1。英国目前的法定师生比例是:2岁以下3:1,2岁到3岁是4:1, 3岁以上8:1 (如果3岁以上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照看,可以提高到13:1)。
3)孩子多少—— 很多研究都发现了在同龄人过多的环境中会引起孩子产生更大压力,不能很好集中精力,过度嘈杂等副作用,所以找小型班级或小型幼儿园也很重要。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同时在一起的6-18个月的孩子最多不超过6个,18个月-2岁的孩子最多不超过8个,2-3岁的孩子最多不超过14个。
(四)不管幼儿园怎么样,父母的影响最重要
几乎所有研究都指出,早期集体托管会影响孩子日后表现,但起到的作用很微小。对于孩子日后智力与情商发育、社交表现、学习习惯、为人处事最最准确的预报器是父母的sensitivity (敏感度)。敏感的妈妈会给孩子温暖与支持,她们理解孩子情绪上的需求,能够从行动上证明她们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美国权威研究中为人处事方面表现最好的孩子都有在敏感度测试中得分最高的妈妈。与早期是否上幼儿园相比,其他家庭特征对孩子发育的影响更明显、作用更大,这包括父母的教育程度、收入、家庭环境。
英国权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智力和情商发育影响最大,远大于父母的职业、教育程度和收入。所谓,面对孩子家长怎样做比他们是谁更重要。 “What parents do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o parents are.” 相比之下,是否上幼儿园的影响简直微乎其微。
但有一点值得家长引以为戒,研究发现随着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增加,母亲的敏感度往往会降低。这在3岁前比较明显,危害也很显著。有可能这个阶段孩子还不能很好用语言表达,情绪的变化也不稳定,更需要耐心和细心体察,但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回归职场后难免对孩子有所忽略,进而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应地,有其他研究表明当父母可以很好地安抚孩子情绪,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的孩子也会在集体环境中减低压力感,较少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五)插播
对大量实证研究的总结基本全了,再插播几个有意思的发现,因为来源不够权威,很少被其他学者引用,没有列为主要论点。
1)这些更富攻击性、不爱合作、不遵从老师命令的问题行为,在某些人看来也算优点,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更自信、更独立、更懂得捍卫自我。
2)有一项2008年的英国研究显示3岁前过多受祖父母照顾的孩子在4岁以后表现出更多问题,比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与同龄人融洽互动等,大概原因是老人精力有限,提供的适龄活动偏少、互动不足、过于宠爱。虽然老人带孩子的不足之处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中国的老人为了孩子付出的绝对更多,他们可能观念需要更新,但绝对是拼了老命在带孩子,只要为孩子好什么都愿意做,相比之下英国老人更在乎自己的健康和休息,更可能出现带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情况。
3)有澳大利亚的免疫学家认为早送幼儿园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观点是,貌似孩子小,生病多,但是早期接触这些病毒和细菌,调动人体自带免疫机制的能力,日后可以更好应对更厉害的病毒,不容易被细菌感染。有可能外国人不太看重小孩子生病的问题,我没看到太多反对幼儿园因为容易生病的论调,也没有什么关于小时候多生病好不好的研究,所以建议中国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稍微放松一点儿。
5
小结与感想
写了这么多,其实也不知道对家长们到底有没有帮助。综合起来看,似乎最理想的情况是三岁前跟着妈妈,稍微参加些有益的活动,或者去半天幼儿园接受一下益智的刺激。然而生活中哪可能处处让人满意呢,想当初我也是雄心勃勃要做优秀的全职妈妈直到宝宝三岁的,结果还不到一年半就被其中的艰辛打倒了。又要照顾到孩子的营养,又要顾及他们的教育,还想平衡自己的健康、生活乐趣和夫妻关系,谈何容易?(此处为坚持在第一战线上全职带娃的妈妈们热烈鼓掌!)
学界的普遍观点是一岁前尽量不去集体托管,或控制托管时长。于是,在无法全职照顾宝宝的时候,寻求和接受家人的帮助,至关重要。虽然有更高育儿追求的妈妈们会因为观念问题和老人产生冲突,但是想想他们对孩子的爱、第一时间的回应和无怨无悔的付出,这在多年以后留下的积极影响会远大于眼前的细节争执。(此处为帮忙带孩子的老人热烈鼓掌!)
另外,两岁前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担心自己照顾不好孩子,或者为了让孩子学更多东西而把他们送进幼儿园。
但若家庭条件所限,必须送托,只要幼儿园够好,家庭关系融洽,家长细心,能够在入园后依然对孩子充满关爱或者更加关爱,而且孩子表现良好,过渡期顺利,能够在集体生活中放松,研究证据显示这样完全可能有益无害。即使在幼儿园难免沾染坏习惯,就像跟着老人或保姆也会受影响一样,家长千万不能持一种消极的态度,听之任之,万万不要忘了,你对孩子的影响力任何其他人都比不了!
幼儿园对孩子成长真正的危险在于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家长松了一口气,以为从此可以找回自己的生活(返回职场,忙于社交等等),对孩子的观察与敏感度大大降低。现实是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的生活就永远地被改变了,不管变好还是变坏,都没可能把责任与小家伙对你的依恋抛之脑后,所以千万不要幻想送进幼儿园或者送进学校就“解放”了。可以这样与人调侃,但是内心保持对孩子的密切关注,注意提高互动质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6
怎样挑选幼儿园
这一部分一度很难下笔,不想引起国内妈妈们的焦虑,演变成“唉,也就是国外才能这样”的一声叹息。最后决定采用纪实的方式,一切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记录我的心理活动和观园过程,能给别人一点儿启发或是引发大家讨论就很好了。
我一开始对托班要求很高,和我爸妈的灌输不无关系,认为幼儿园要教很多很多东西,孩子可以很快成长,能读书写字,跟小朋友打成一片。参观最初几家幼儿园的时候以“你们一天的安排如何”,“有没有教学计划”,“你们的育儿理念是什么” 的问题为主,巴不得艺术课接着音乐课,一个游戏接一个游戏,可以听到让我心悦诚服的高大上理论介绍。可那时候祺儿还不到一岁... 犯了典型的期待和孩子年龄段不符的错误!参观了几个接收一岁宝宝(baby room) 的托班以后发现人家介绍的侧重和我心里的侧重完全不同。这些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更注重自己园区的卫生与安全,比如是否有摄像头啊,房间内不许穿外面的鞋,阿姨会穿消过毒的袜子,阿姨不可以在房间外接过孩子必须由家长亲自送到房间内,家长有进门密码可以随时开门进来,非家长(保姆/祖父母)接孩子要对口令,等等。他们还很注重遵循孩子已经养成的作息习惯,大概醒多久就要小睡,会和家长提前沟通孩子的小睡信号,睡前是否需要喝奶,是否需要抱着入睡,有没有过敏等等。而且好的托班会有一套制度来保证每个孩子的需求都被清楚地记录在案,一方面确保准确无误地操作,一方面防止不必要的纠纷。然后,懵懂的我遵循着“第一印象”和是否有空位适合我的需求,送祺儿去了千里之外的第一家幼儿园:她刚满一岁,一周去两天,三个半月以后我们回国了。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后来做的研究,她一岁半时我再找托班,更清楚自己看重什么,从容得多,也明白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理想,一些底线要坚守,其他照顾不到的只能牺牲。
首先,地理位置要合适。第一家托班哪儿都好,就是离家太远,对于一天没看到爸爸妈妈的小宝宝来说,见面之后不能抱抱,不能游戏,而是要坐半个小时的安全座椅,是非常残酷的事!所以这一次,我打定主意,幼儿园与家里的距离不超过15分钟车程。
其次,我此时已经了解“attachment”的重要性,所以电话上会问清楚师生比例,以及该幼儿园有什么制度保证孩子的依恋归属感。英国一般都会有key worker或mentor制度,翻译过来大约是“专管老师”,在适应期间吃喝拉撒都由这个专管老师负责,之后的发育发展情况也由专管老师定期向家长反馈。
接着,我还会在电话预约时问清楚参观的时候由谁向我介绍情况,有没有可能单独与园长聊聊,有没有可能在祺儿将加入的班级里待个10-15分钟,观察下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
参观时先看空间:
1)光线如何,通风如何 (英国大多幼儿园在地下室,所以采光和通风是否合适需要特别注意);2)是否够大,孩子能不能跑来跑去;
3)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安全隐患;
4)是否有一定条理,虽然孩子玩儿的地方肯定乱糟糟,但是乱中有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很重要。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的混乱和老师人手不够,素质不高都可能有联系;
5)是否有室外活动的空间。我认理想中的是室内室外相通,室外围起来足够安全,然后和室内相连的门开着,自由活动时,孩子可以随意进出。但只有两家幼儿园有这样的条件,综合其他权衡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要求。所以现在祺儿在幼儿园只有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我只好在其他的日子里多带她在外面玩儿。
同时参观的时候会不断遇到工作人员,不管是不是直接负责自己的孩子,他们都代表了这家幼儿园的整体素质:
1)最基本的是否有礼貌;
2)是否热情开朗,有人会停下来和我打招呼,主动自我介绍,还有的打了招呼会说因为在忙什么必须先走了,但也笑容满面,让人觉得诚恳;
3)是否细心,比如走廊交错时让我先过,主动帮我提东西,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帮助等等。
虽然不用刻意去考察这些,但是通过简单的接触会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做出基本判断能否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这些人身边,与他们朝夕相处。
接着就是了解硬性指标:
1)规模大小:最好1岁以下每个班不超过6个孩子,2岁以下不超过10个孩子,3岁以下不超过15个孩子,这样的环境里宝宝不至于因为同龄人太多而感到压力。
2)师生比例:肯定越低越好(前文写过欧美国家推荐的比例),如果不能达到理想,需要结合实际观察自己做个判断,老师是否忙的过来,能否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求。我个人坚持,3岁以下的托班,无论如何一个老师不应该负责多于10个孩子。最后选择的幼儿园是有两个固定老师,但另外有机动的老师在多于6个孩子时会加入这个班级,以保证房间内的师生比例维持在1:3。
3)老师的资质:是否所有老师,至少是关键老师,都有幼教相关的学历,至少是专科。少数起支持作用的机动老师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但接受了幼儿园的培训也勉强可以接受。
4)是否坚决抵制伤害性行为:英国学校里有个挺普遍的问题叫bullying, 翻译过来应该是“欺负人”,一般来说学校都会有政策防止这类行为,但是执行力度不同,因为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不同。我会问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懂,如果有抢玩具、打人、推搡等行为,你们怎么办?心里想着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样对别人,当然不希望她被过分惩罚,但如果是别人欺负她,又希望老师能及时制止、及时安慰。每个人的理想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关键是得到的答案能不能让你放心。
5)其它方面的规定:出现意外如何处理,工作人员会不会急救,园内有没有急救药箱,如果孩子临时生病怎么办… 取暖怎么样,饮食怎么样,一天的作息安排什么样,尿布怎么换,是否需要自己准备尿布、湿巾、护臀霜...
然后进相应的班级开始暗中观察:
1)孩子们是不是在轻松愉快地玩耍,遇到陌生人会不会好奇、微笑,有没有哪个孩子明显表现出不安但老师没有发现;
2)整体上有没有一个爱的氛围,你有没有不安的感觉,是否放心把孩子留在这儿?从面向和肢体语言上看,老师是不是有亲和力,是不是有经验,是否从容?
3)老师不见得非在“教东西”,能够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自主玩耍也很重要,但是孩子们自己玩儿的时候她们是不是依然在关注他们?有没有及时响应孩子的哭闹?老师和孩子之间有身体接触吗?老师在叫每个孩子的名字吗?互动是否有爱?老师的情绪是否饱满?一切井然有序吗?
4)我不希望看到所有小孩子都规规矩矩的,好像被训练的服服帖帖,也不希望环境过于吵闹;孩子最好很平静,很满足,很快乐,在专注地玩儿什么也好,自在地看着别人也好,不要过度亢奋,也不要沉闷无聊。如果刚巧你参观的时候老师在带领孩子们进行集体活动,那正好可以看看老师的组织能力和感染力,这对低龄宝宝很重要;如果刚巧是自由活动时段,是否有孩子会拿着玩具分给老师,或者拉老师加入他们,也是良好关系的一个佐证。
最后是和园长单独约见:
1)员工流动性: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避免不了人员流动,但对于幼教行业来说,流动性越低越好,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某位老师刚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就在你以为有人了解孩子的脾性时发现那位老师不干了。所以我会向园长询问她手下员工的流动性如何,她采取怎样的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样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就看园长本身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她的回答是否专业、诚恳,能否让你放心。事实是,祺儿入园两个月时她最喜欢最亲近的老师Aisha移民迪拜了,她一个星期以后还会念叨她的名字,但是据观察实际上对她也没什么影响。她和园里的其它老师,甚至其他班的老师,都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毫不迟疑地向人家索抱。
2)是否重视和家长的沟通:这个应该不用多解释了,谁不想知道孩子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吃了什么东西,换了多少尿布,看了什么书,唱了什么歌,做了什么游戏,一旦有什么不满应该和谁说,等等... 园长对家长的耐心以及能否有效与家长沟通,实在很说明问题啊,至少能决定我是否信任这家机构。而把孩子委托给别人照顾,说到底还不是“信任”二字?
3)理念和管理:作为有育儿追求的家长,咋能不提到理念呢,具体地说可能是“过度保护”和“不出意外”之间的平衡,“不干涉”和“引导”之间的平衡,“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平衡,适应年龄段的游戏与玩具提供,等等。在了解她代表幼儿园的观点之余,我更看重的是她如何保证具体和孩子接触的员工怎样能遵循这些理念。你们怎样考核?对员工有什么硬性规定吗?怎样制定教学计划或者说游戏设计?比如现在这个幼儿园让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是不提供任何声光电动玩具,不看电视,只有4岁的孩子开设电脑课,但是如果家长反对可以选择不参加。园长/副园长和每个班级的主导老师每周单独开会讨论每个孩子的适应情况、发育进度和表现,制定下一周的游戏计划,贴在班级的门上,并且以周报的形式发给家长。Again, 不管她采取什么方式,只要你满意就行。
4) 反馈:如果园长貌似很靠谱,我会提出参观时印象深刻的优点和担心,表示希望和她保持沟通。想想我认识的以色列妈妈Nadine, 天知道她最后决定前反复参观了多少次,打了多少次电话,每个工作人员都认识!
因为每个年龄段相应的需求不同,这里介绍的经验其实主要针对两岁以下。为两岁以上的宝宝挑选幼儿园可能应该更注重“教育性”吧,需要更看重日常安排是否节奏舒适、张弛合理、活动丰富。我在送托班之前本来打算自己带到两岁半再送幼儿园的,祺儿五个月时就选好了2015年入学的nursery school(私利幼儿园的一种,制度类似学校),那个时候还没开始思考教育的问题,不太懂蒙特梭利和华德福,每样都参观了几家之后定了伦敦动物园附近的一家。主要吸引我的地方是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比如:他们不要求孩子入园前必须独立如厕;他们百分之九十的员工自从加入这家幼儿园就没换过工作;他们明确地说“我们主要精力在孩子身上,没有时间去搞行政或推广上的东西”,所以这所幼儿园没有广告,不提供午饭;他们夏天基本都在室外上课;每周或每两周一个教学主题,手工课、数学课、科学课都围绕这个主题;园长亲自参与教学,她有自己一套“做整体的人”的教育哲学,比如会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孩子 “work is love made visible” (工作就是让爱被看得见/把爱具象化), “opposites are found together” (相反的东西往往一起出现)等等道理。不过具体还没有经历,希望不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7
怎样帮助孩子过渡
这个应该算是我挖的超级大坑《三岁前送集体托管的利弊分析》之第七部分:“如何帮助孩子平稳过渡”。再次强调我的个人经历只针对两岁前的小宝宝,他们入托是随时插班的,而且一般外国幼儿园都会特意安排新生错开入园,以保证阿姨对新来的宝宝有足够的精力额外照顾。正逢开学季,三岁以上的妈妈如果碰到“入园焦虑”、“分离焦虑”的问题,可以网上再看看,有很多针对这种情况的建议。
送托时让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宝宝的哭泣吧,嘶声力竭抱住大腿拉住衣领不让走,有的宝宝甚至不吃不喝,呆在一个位置不肯挪动。大多数过来人都会劝说“不要紧,习惯就好了”,“等他/她知道哭也没用就适应了”。这在我看来无异于使用哭声免役法进行睡眠训练和隔离法断母乳,很难说到底有没有长期影响。送小宝宝入托时,家长对孩子性情的判断还不一定准确,有些孩子是内化压力型,有的是外在化压力型。外化的孩子可能表现在哭闹不停,脾气暴躁,不听话;内化型的孩子可能表现为有习惯性小动作,更内向,怕生,甚至一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情绪持续低落。孩子是能够调动自身情绪调节能力来化解入托压力的,但这个过程很复杂且不可预测,也许对大多数孩子都不是个问题,但有些孩子如果承受压力过大,负面影响一时之间还难以显现,可能对性格有持续的影响。所以适应的最初阶段,家长还是应该提高警惕,尽量留出时间与幼儿园阿姨多沟通,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哭不哭只是一个方面,孩子能够放松投入地玩儿,与在家相差无几,才能算真正适应。
入托前首要的功课,我认为是大人的心理准备。如果入托是适应家庭情况最好的选择,就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患得患失。做好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的准备,当他们精神上的后盾,不要一出现哭闹或小问题就乱了方寸。大人情绪稳定,孩子才能有安全感,一切担心与思虑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可以坦白与孩子交代爸爸妈妈也不舍得,但要给孩子做处理情绪的榜样,怎样积极地去面对这个“不舍得”。
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使用语言,所以一开始家长对幼儿园和主管阿姨的信任很重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通过追问孩子来确认一天发生了什么绝对不是好方法,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还不见得能缓解心中的疑虑。相信孩子,相信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如果有问题,孩子的表现会让你知道。如果你怀疑孩子有不安的情绪,立即与阿姨沟通,多方面找寻根源。
如何帮助孩子更快更平稳地适应幼儿园,与宝宝的年龄、个性和更早期的亲子关系都有关联。但有一条广泛适用的原则——家长应该鼓励并帮助孩子与主管阿姨建立依恋感。
1)妈妈先表现出与阿姨的亲密,比如握手、拥抱、像老朋友一样的亲切交谈;
2)在妈妈不离开的情况下,由主管阿姨介绍房间里的玩具给小宝宝,介绍其他小朋友给大宝宝;
3)在适应期间,每次去,最好都由同一个阿姨等在门口与宝宝问好,多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握手、亲吻,带着宝宝和妈妈一起进去;
4)离开时,妈妈多强调自己怎么怎么喜欢这个主管阿姨,鼓励宝宝信任阿姨,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这个阿姨,难过了可以要这个阿姨抱抱。回家以后也可以常常提起这个阿姨的特征和优点,回忆一两件阿姨和宝宝开心的细节;
5)与阿姨商量好,过渡期间多关注宝宝,告诉阿姨自己在做的努力,请阿姨尽量协调一致地对待宝宝,并交代宝宝的脾性特点;
6)拜托阿姨在宝宝到之前准备一些她/他喜欢的玩具,能让宝宝更快地喜欢上这个环境。
关于离开的时候是否要和宝宝再见,书上都会说家长不应该偷偷溜走。我有不同看法。离别是非常痛苦的。选择直面还是含蓄的分别,跟妈妈与宝宝的性格有关,家长可以凭直觉选择。重点在于不要让宝宝误解妈妈不要她/他了,而不在于是否亲口说出“再见”。如果宝宝已经熟悉了环境,而且足够成熟,可以事先讲明妈妈会离开,去一个具体的地方,让宝宝放心,要是看不见妈妈不用着急。并且把自己的这个计划与阿姨沟通好,这样宝宝找妈妈时,阿姨可以告知同样的话。
2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一会儿”、“中午”、“下午”、“晚上”这样的词对他们没有意义,所以家长尽可能把接园的时间具象化,让宝宝有所期待,渐渐明白还会见到爸爸妈妈。可以改用“吃了饭妈妈就来”,“睡醒了就能见到妈妈”,“从花园里玩好回来就跟妈妈回家”这样具体的节点。
我不赞成家长接回孩子后一再追问“今天过的好不好?”,“都干什么了?”,“喜欢幼儿园吗?”,“和小朋友玩儿了吗?”。孩子与爸妈重聚自然是想好好享受这团聚的时光,拥抱、亲昵、甚至哭泣都是抒发思念之情的好方法。有些孩子会因为压力和疲惫表现出烦躁,有些可能粘着家长,有些可能回到家很兴奋,还有些会对自己的小小空间和平日用品、玩具表现出更明显的思念之情。不管哪种,家长都应该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让孩子主导这个发泄与充电的过程,我们只要全身心地陪伴,不去干扰隔断他们的情绪就好。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修复步骤,让孩子已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去确认开始集体生活其实并没有改变他/她生活的本质,其他东西都还在,原来的关系都还在。随着孩子情绪的发展,回家的路上或者临睡前这种平静的空当,我会讲离开宝宝之后妈妈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有时候还会把“工作成果”展示给她看。说这些时心怀对她的感激,因为她的勇敢成就了妈妈今天的收获,但并不需要解释给她知道,我相信通过语气、氛围,孩子是可以感知的,我们都在离开家努力成长,爸爸妈妈在陪她一同面对外边的世界。
8
过渡期以及之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幼儿园too much going on, 回家以后营造quiet环境,帮助宝宝stay calm
9
Reference
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 2006年报告
https://www.nichd.nih.gov/publications/pubs/documents/seccyd_06.pdf
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 2007年报告
http://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ay_Belsky/publication/6425232_Are_there_long-term_effects_of_early_child_care/file/9fcfd509aeaf6a79f3.pdf
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 2007年报告
http://dash.harvard.edu/bitstream/handle/1/4453960/McCartney_etal_qII_FINAL%20Dev%20Psychology.pdf?sequence=1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关于婴幼儿早期情绪、经历和大脑发育的系列报告
http://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reports_and_working_papers/working_papers/
八九十年代的相关研究汇总literature review
http://www.nao.org.uk/wp-content/uploads/2004/02/268_literaturereview.pdf
英国FCCC对1200个牛津和伦敦出生的孩子的追踪调查报告汇总
http://www.familieschildrenchildcare.org/fccc_frames_home.html
OECD国家早期儿童身心健康保护资源比较
http://www.unicef-irc.org/publications/pdf/rc8_eng.pdf

关于压力/皮质醇变化的几个研究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9523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520060600042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