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原创睡眠文及案例分享,感谢关注:)
小土叨叨:这篇的作者是小妹妈,小妹是位可爱的混血宝宝,如今小妹妈的第二个宝宝也快出生了。她微博是@伦敦的猪在香港 ,是我关注了挺久的一位,把这篇她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前言
孩子的安全,无疑是第一位的事情。
我们在网上看到了太多让人遗憾的意外案例,也看到不少父母安全须知、安全童谣、安全注意事项。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安全意识的重要性,除了在成年人中相传,到底怎样才能把安全意识传递到孩子身上?
从幼儿绘本中得到的启发+实际生活中的机会教育:
给孩子的爱-幼儿安全意识培养记录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便是无限的精彩。在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身为父母的我们,总担心他们受到伤害。
从婴儿期到学步儿期,我们可以把家里危险的东西收好、查漏补缺、把孩子盯紧 。
随着孩子的成长,幼儿期的到来,活动空间从家中延展到户外,也我们的视线中越走越远,从小给孩子培养安全意识,在生活点滴中,除了对孩子说“不可以!”,我们还可以多做一些。
一本绘本带来的安全教育启发
Topsy and Tim,是有着50多年历史英国的系列绘本,讲述的是一对双胞胎Topsy和Tim的故事。这系列绘本最早在1960年出版,最新的版本是2003版。
我家开始给孩子进行真正的安全意识输入,是在她2岁的时候,从这系列绘本中的其中一本开始:
Safety First 安全第一

安全要点1
在马路上要拉着大人的手。
跟孩子解释:一是容易走失,二是因为车辆来往,非常容易被车辆撞到,发生意外。这两者的最严重后果就是,看不见爸爸妈妈了。

安全要点2
过马路,左右看,绿灯行,红灯停
跟孩子解释:斑马线和红绿灯,是过马路的安全方式 。红灯意味着行人要停下来等待车辆先过,绿灯亮起,表示我们可以安全过马路了。
在香港和英国的行人过马路处,红绿灯是以人形来显示的,我们叫红灯Red Man(红色的人),绿灯Green Man(绿色的人),孩子很容易记住。而且在孩子够得到的高度,有一个按钮,可以按一下,这样变灯的速度会变快,等待的时间变少。
绿灯的时候,会发出嘟嘟嘟的声音,提醒行人尽快过马路。这些细节都会跟孩子详细的说,让孩子观察

安全要点3
如果穿的鞋子有鞋带,鞋带松开了,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点
跟孩子解释: 如果鞋带松了,不小心被猜到,是会摔倒的。现在我女儿虽然还没有穿系鞋带的鞋子,看到我们大人的鞋带松开,她也会提醒我们。

安全要点4
水池、水塘、有水的地方,是孩子们在外玩耍最容易遇到的危险地之一,即使水不多,也有造成溺水的危险。
跟孩子解释: 水池、水塘很危险,在外玩耍一定要避开。严重后果:掉入水中,看不见爸爸妈妈了。

安全要点5
在户外遇到蜜蜂,不要拍打、乱动,避免被蛰。
跟孩子解释: 介绍孩子认识蜜蜂(需要在户外活动时相结合),保持镇定,蜜蜂会飞走的。

安全要点6
户外的东西,比如树上的果实、地上的食物,不要吃,以免引起中毒。
跟孩子解释:如果想吃东西,回到家里吃 。在户外,无论是树上的果实、地上的食物、还是陌生人给的食物,都不接受不吃。有可能有毒,严重的后果,要去医院,甚至见不到爸爸妈妈。

安全要点7
上下楼梯,要注意安全,要有大人的看护。在国外有楼梯的家庭,通常会安装一个楼梯防护门,防止小宝宝自行上下楼梯。
跟孩子解释:楼梯有坡度,如果摔倒,容易滚下去受伤 。

安全要点8
从外面回家,需要洗手,户外的细菌会可能会引起疾病。如果家里有冷热水,一定要注意温度。
跟孩子解释:户外很好玩,小细菌也很多,通过我们的手带回家 ,我们如果吃东西、摸嘴、摸眼睛,小细菌就会跑进我们的身体里,让我们生病。如果孩子自己洗手,给孩子尝试冷、热水的温度,告诉孩子那一侧是冷水,只用冷水洗手。如果孩子还不能够自己洗手,家长要陪同,确保温度合适。

安全要点9
门是意外多发地。
跟孩子解释: 在门边玩耍,容易发生手、脚被夹住的情况,严重情况需要去医院。给孩子实际演示,手、脚夹住是怎么发生的。

安全要点10
正在烹煮食物的厨房是危险的。
跟孩子解释: 站远一点,一起观察并解释炉灶或烤箱工作、观察火焰、热气,让孩子实际了解烫伤的危险之处。可以告诉大一些的孩子如何操作,使用哪些工具,避免烫伤。

安全要点11
地上有水渍也容易滑倒,也是危险的,需要立刻擦干。
跟孩子解释:可以给孩子演示,什么是“滑”,滑倒会引起什么危险。    因此需要绕开平稳行走,并尽快擦干地面。并且避免电器接触水,发生这些情况,需要把附近的电器断电,这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安全要点12
家里的化学用品(洗衣粉、洗衣液、清洁液等)要锁好,避免孩子接触。
跟孩子解释:这些化学用品的特定用途以及毒性(比如洗衣服、洗碗、洗手、擦窗), 误食中毒了要去医院,严重后果会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因此不要接触口、鼻、眼。等长大些,妈妈教怎么使用。

安全要点13
家中的小物件(可误食吞咽的各类小物品)都需要收好,如果误食,会有引起窒息的危险。
跟孩子解释:演示窒息的危险,自己要注意。也注意周边比自己小的孩子,不要让他们误食小物件。

安全要点14
室内窗户的危险性,比如通过马桶可以爬上的卫生间窗户、家中的阳台等。一方面是人翻出去的危险,另一方面,空中掷物的危险。
跟孩子解释:人掉下去的危险性,严重的去医院甚至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空中掷物,会引起伤及别人的危险。

安全要点15
只要是坐车,就要系好安全带(座位上的或是安全座椅上的)。
跟孩子解释:通过语言、动作、视频演示安全带的重要性。安全座椅、安全带的重要性,真的是需要从孩子开始普及,这样当孩子长大独立外出,才能形成一个紧随终身的“安全习惯”。

安全要点16
其他可能产生的危险-电梯门、扶梯、车库出入口、停车场、人流较多的场所
跟孩子解释:进出这些地方不要奔跑,需要有大人的陪同,可以带孩子观察、提醒孩子注意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
实际生活中的机会教育
对于已经有一定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幼儿,单向的禁止、掩盖、忽略危险所在,对于孩子对安全的认识、危险的判断,没有益处,有时候,还会激发孩子的好奇、逆反心理-“你不让我尝试的,我偏要尝试”。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危险隐患所在,在孩子能力范围内教会他们面对和处理的方法。这些机会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进行。
1
给孩子演示危险性
用夸张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尖叫的声音、用玩偶模拟场景等方式。
比如:
- 平时,我很少跟孩子大呼小叫,但是在强调某件事情发生的危险性时,我会大声尖叫,这时,孩子会知道这个事情的危险、严重性。
- 在演示手被门夹到时,我会发出痛苦的叫声,面露难受的表情。用物品被门夹碎,来演示给孩子看,力量的所在。
- 场景模拟游戏,其实就是类似玩偶游戏,通过场景模拟,把危险的情况表现出来。
2
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
知道了危险的所在,下一步就到-告诉和直接教孩子怎么避免、怎么做。
比如:
- 如何开门,开门后力度要轻,把门与门后的贴环碰上固定
- 抽屉如何拉开,避免夹手
- 站在凳子上取东西,首先要确认凳子的平稳,站上去要保持身体平衡
- 上车要系好安全带
3
必须记住的
对于幼儿,记住复杂的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是不现实的,但以下几点经过多次练习是可以做到:
-  警察叔叔是帮助人的,求助电话是999 (香港的各类紧急情况,求助电话都是这个号码)
-  妈妈的名字、爸爸的名字、所住的区域名字
-  呼喊:Help me!  请帮助我! 
4
自我保护
- 隐私部位不能触碰
-  陌生人的食物、礼物不接受
- 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 不要随便亲我
- 不要随便摸我
这里有三本绘本(一个系列)可以给孩子讲:
1. 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2. 不要随便亲我

3. 不要随便摸我
当孩子2-3岁以后,会逐步开始幼儿园的生活,也就意味着,孩子的成长,离我们的目不转睛的保护又远了一步。培养孩子的基本安全意识,教给孩子远离危险、应对危险、自我保护的方法,从现在就开始做起吧。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留言,一起分享好方法- 安全与自我保护,另一种给孩子的、不可缺少的爱。
全文完,这篇的作者是小妹妈,她微博是@伦敦的猪在香港 
关键词
回复可查看原文
误区 排查  清醒时间 作息  解读哭  问答 情绪 奶睡  抱睡 频繁夜醒 早醒  接觉 小睡短  并觉   0-6个月案例 6个月以上案例  过敏 早产 湿疹 鼻塞  胃食管反流 厌奶  肠绞痛 不踏实 胀气  打鼾  钙  跳跃期  入睡晚   睡后半小时  半夜起来玩  站起来  小土安抚法  小土陪伴法 抱起放下  哭声免疫 法伯  睡袋 安抚奶嘴 安抚巾 安抚物 产后抑郁  翻身 大运动 睡眠倒退 安全座椅 旅途 倒时差  绘本 漫画  笔记 二宝 音乐 规则  视频  辅食 APP  入托 家庭 催眠曲 课程 拍睡 游记 英语启蒙 群 斜颈 案例 自主进食
关于这个号
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新浪微博@小土大橙子  因为小子睡眠的问题,关注婴幼儿睡眠,专注于此数年,是国内首位获得认证的睡眠咨询师
本微信平台文字系原创或授权转载,非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理解。喜欢的话,请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联系我,请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  个人微信号 xiaotudachengzi
本号延展阅读
点击链接可查看
【下载链接】婴幼儿睡眠文档(50页)或 http://pan.baidu.com/s/1jGguc2E
睡眠课报名地址 淘宝教育(优先)
#淘口令#长按复制这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即可看到【小土婴幼儿睡眠系列课】http://b.mashort.cn/h.6ZhCX?sm=9cff7e
还可在主界面回复“课程”查看详情,备选地址 腾讯课堂 sleep.ke.qq.com 
前几天都在路上奔波,倒时差,加上准备昨天的讲座,好几天没更拉,讲座的录音过几天传上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