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作者:Phoebe C,MIT 18届研究生
  在我12年级的时候,我几乎马上就去MIT上学了。后来我在MIT的招生录取论坛上读了好多好多评论,结果做出了决定,不去MIT。以下是几个对我影响最大的故事。

1. 在MIT上课应付不过来是什么样的感受?

  Quora上有个关于学生因为学术表现太差被劝退的回答。回答者从她自己盲从父母的指令、对学业越来越没有兴趣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为什么选了有机化学的课程,其实我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数学。我爸妈一直都想让我上医学预科,像他们一样当医生。我感觉自己是迫于他们的压力,为了讨好他们才选了不喜欢的课。
  我看到这个学生就想到了自己,因为她跟我真是太像了。我也总是迫于我父母的压力,违心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最近我拿了人生第一个B,还翘了好多课,但是我现在明白了:并不一定要有好的学校成绩才能有精彩的人生。  总之,学术上的失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虽然我5年才完成本科学位,但是我还是觉得从MIT肄业是对我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我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并非由其学业成绩决定。我明白了我的父母有多爱我,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可能还是现在自己的人生低谷里,这件事也给了我们一个好机会加深互相的理解。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而且现在我除了对数学的热爱,也对生物有了更多的兴趣。

2. 在MIT上Junot Diaz的创意写作课程是怎样的体现?
  看一下下面这个回答:
  我能有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教授对我来说简直是让我有了彻头彻尾的转变。他鼓励我们写那些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事情,让我们真的去了解描写的对象,与 才华横溢的同学们增强交流,教我们意识到大家都是有极其丰富的人格,教我们在各种人格间切换,掀开屏障展示我们内心的秘密世界等等。在我的数学和计算机课程里,我们会讨论近似算法、大脑理论、大O符号、BBN: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

3. 你的大学决定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有一位同学从自己转专业的角度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MIT给我的各种人生态度都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在上大学之前,我更倾向于制定、执行长期计划,我自己觉得都讽刺的是,我当时的计划之一就是上MIT。在我大一这一年,我的未来发展方向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的想法也开始转变,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了,就更多从必需品的角度开始做决定。当时,我一直觉得自己还很幸运,能有这样那样的机会。MIT当然是这很多“意外机遇”的主要原因。我觉得这也是MIT的教育的价值所在:机遇,而非金钱。
  如果你还是12年级的学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多人也会说,即使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没关系。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其实,可能很多人说自己知道要做什么也不一定真的知道!

4. 在MIT同时修6门课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下面的这位答主在他大三的上学期MIT修了8门课,7门数学、1门中文。我认识的人力没有一个人能真的同时修好这么多门课,所以我很崇拜他。但是,他自己并不推荐这样的做法。
  我的课都按时上了,但是我却并不完全理解所有课程材料。我会选择性的忽略掉一些东西。虽然我这么说,但是我并不推荐这样的做法,一定不要选太多的课。我这个学期经历了这么紧张的课程,算是幸存下来了,每门课耶都得了A,但是我自己感觉我并没有打好我的知识基础,学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学地太功利。
  一学期选8门课对我的影响是很细微的,而且是在学期结束之后才有所体现。首先,选这么多课让我把课业放在了绝对首位,我花了两年时间才走出这种思想。第二,我那个学期上了那么多课,给自己感觉好像是达到了人生巅峰,后面的大学生涯中再也没有那种感觉了。但是,大学并不应该是这样的: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事业,衡量成功的标准并不是你能上多少课、做多少任务,而是你的创新能力、跨学科利用知识的能力。选修大量课程,只不过是你自己给自己施了障眼法,避重就轻,靠学业的“成功”来逃避现实的表现。其实你自己也可能很清楚独立工作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实在逃避现实,但是又不愿脱离单纯的学术世界。

  我的朋友中,还有我哥都是这样的人:他们一个学期选6、7门课,门门课都是A,但是其他的事情基本不做。我在来到MIT之前,还想
像我哥一样,大一的时候还好,我考了三门ASE,在大一秋季学期完成了我的科学GIR,大一的成绩单上一共完成了5门课,还有一个ASE。但是我意识到,我并不喜欢计算机课科学,也不喜欢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我想念写作的感觉,我太过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深度的探索。所以,我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状态。我不再一学期选6门课,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课外活动和社交活动上。
  这个学期,我又试着让我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学业上来,但是我并没有再像以前那么投入。我觉得我已经永远不会像在高中那样重视自己的分数了。于是,我第一次退了课程,从6门课降到了5门课。我感觉我的生活顿时好过了许多。虽然我自己还是觉得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独立工作和自我发现上,但是终究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很想继续研究生阶段的深造,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就完全不考虑其他方向的机会和发展。不管怎样,我相信自己的前途时光明的。

5. 在MIT这个奇怪的地方做学生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下面的回答是MIT一位研究生写的。他在本科的时候曾经觉的MIT是很高不可攀、令人生畏的,但是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爱上了MIT。
  我的高中同学带我到了东校区的宿舍(东校区宿舍的铭言是:弱肉强食)。那里的人有染蓝头发的,那里的卫生间有男女共用的。有人在墙上画壁画,把宿舍装修成loft,自己制作指纹门禁。当时有一位研究生跟轻声我说“这的本科生都太厉害了。你研究生的时候再过来念吧。”
  现在,我明白了当时这位学长的良苦用心。作为一个17岁,刚从女校毕业的学生来说,MIT这种环境我确实适应不了。我必须在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之前积累更多的、更广泛的经验。所以,我在哈佛度过了四年。
  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出来。我自己没上大学之前觉得MIT的东校区很吓人的。而现在,MIT东校区则成了我的家。除了MIT,很少有地方可以让你觉得大家都这么厉害、大家做的事情也都这么厉害,但是我们很多人会逐渐地适应,并融入其中。
  MIT我最喜欢的一点,是那里的人们是多么的乐在其中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曾经有一位艺术课的老师跟我说,你知道那种犹豫不决,不敢迈出步子的人吧?你的艺术绝对不可以那样。大胆的做。这个对于生活、对于工作都是适用的一个态度。
  在哈佛大学的网站上https://college.harvard.edu/admissions/preparing-college/should-i-take-time,有这样一段话:
  三四十岁的律师、学者、商人等各行各业的人,有的会说自己是因为他人的期望才做了现在的行业,有的会说自己完全没有花时间考虑,就做了现在的决定。很多人会说他们没有把握好自己的青春,没有及时行乐,一直在追求病态的未来目标。
  我想表达的主题是,我们真的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如果努力的方向过于狭窄,只限于课业、申请大学,或者是所谓的职业目标,那你很可能只会失去快乐和精力。大学申请其实也并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一件事情。大学申请完成之后,还有实习申请,还有研究生申请,还有工作申请,拨款申请,奖学金申请等等。你不能为了有个更好看的简历,而放弃了自己真正的生活。
相关阅读 (点击标题自动跳转)
想加入引知美国本科或研究生申请交流群,请加微信zhuzhoula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