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655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关于作者:Viva,留美并长期在咨询行业工作。微信公众号:维小荷 vivalamour,著有《我就这样绽放自己》《做自己就是最好的》。

前段时间,有位以前的同事小A来找我喝茶叙旧。好多年没有见这位旧友了,再见面不免有些感慨。小A与我同年,晚我一年进前东家的另一个部门,两人在一个项目中正好有过交集。小A聪明机灵,家境殷实,穿着考究,初识时我便觉得他非常适合从事金融业,极有小开的派头。记得入职后一年左右,他来征询我关于跳槽的意见。一个选择是去香港某家欧洲大投行作分析师,另一个选择是上海一家新成立的小型私募基金。我建议他去前者,好像都不需要什么理由。26岁,不正是为自己简历添加各种名牌的大好时机吗?小A结果去了后者,大概主要是出于当时女友的考虑。之后我们便天各一方,少有联络。我再听说起他的时候,他已在三十岁前“光荣退休”了。Retire young; retire rich. (在变老之前赚够了钱退休。) 据江湖八卦,他那个小基金公司的外国老板特别义气,作了几单不错的借壳上市买卖后,就当他是合伙人,分了他不少钱,几个团队成员都就此退休了。幸好他当初没听我的拙见,差点误人子弟啊!
这次再见到他,他摇身一变成为创业者了。我有点惊讶,觉得创业者的形象比成功的金融家在他身上更显的格格不入。现实是人家是个非常靠谱且满怀激情的创业者,替新公司尽心尽力,正为A轮融资和招募经营团队忙得不可开交。我之前不知道的是,小A早在大学时就已创过业,并不算是个新人了。在谈起连环创业者的自虐人生时,他笑着和我说:“是这样的,你知道试过 hard (吃苦) 模式后,真的就不适应过 easy life (容易的生活) 了。”
苦尽甘来,但有一种人是对苦也是甘之如饴的。创业者就是其中一种。
先苦一下的策略深入人心。大学毕业许多人想去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 (咨询、投行、律师、会计等职业服务公司) 受几年苦,好像未来就可以锤炼成一尊无敌小金刚。工作狂某种程度上未必是天性使然,也可能是被长期训练出来的。比如习惯了multi-tasking (多线程工作) 以后,再单线程作业好像不太适应。习惯了下半夜睡觉后,再恢复成早睡早起竟也觉得是浪费光阴。习惯了project based (基于项目) 的作息表后,再从事日常运营性工作也会哀叹生活节奏太过波澜不惊,毫无亮点;习惯了deadline (交付时间) 的压力,一旦慢下来不免恐慌简历中一年之中好像没有增加什么bullet point (可圈可点的成绩). 这是不是也算一种缺乏安全感?或者缺乏安全感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创业者也每天都生怕落在革新浪潮的后面,尤其是在互联网相关的商业模式下,速度就是一切。他们每天都在被新涌现的独角兽们追赶着,奋力奔跑是他们的宿命和终极刺激。
Hard模式的苦乐是相对的。旁观者看,觉得是非人类的苦,而当局者却可能为他们选择的模式乐在其中。中国的教育许多时候好像苦乐无法相融,先苦后甜的惯性让我们很多时候目的性远大于过程性。比如某一天和老板讨论起孩子的教育,我有点惊讶地发现老板的孩子们没有像大多数高管那样放养在国际学校,而是在接受严苛的公立教育。原因无外是要让孩子先受一轮苦,才能学好所有学科的基本功。我沉默地接不上话,回想自己也曾经走过的那一路题海。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作为一名后来的文科生,在美国拾起任何高等数学也毫无压力。那些繁复的公式在一次次作题后已经部分变成我青春的肌肉记忆,临时再写起个二次方程式求根也还能流畅的却不知所以然的一笔呵成。然而,坏处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年的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从没有被引领着去发现数学之美。其实数学是一门多么需要美学导入的学科,与哲学,音乐等艺术领域又有那么多的共通之处。过早丧失对理科的研究兴趣不能不说是题海训练模式的后遗症。
这一点我到现在还没有想得很明白。许多技艺,比如武术,乐器,下棋,画画等,无论是否有天份,都需要大量枯燥的,机械的,长久训练才能有所建树,而这些训练大都需要从童年或青少年开始。偏偏那些时期,成人严于律己的自我约束意志尚未健全,剥夺了那么多童趣成分未免残忍。所以言情作家张晓娴有次回读者信时,不无感慨的说,她违心的劝说那些高中学生先放下她的“闲书”,好好作功课,努力先考上好大学。可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是,青葱岁月难道不应该拿来好好谈几场恋爱吗?读书这等寂寥之事不应该在四十岁后,耐得住性子时再皓首穷经吗?
相反的例子被虎妈蔡美儿说的很充分,不管外界如何评击,她坚信自己的育儿方式完全正确。两个女儿从小被训练弹琴,成就斐然。尽管女儿们在学琴过程中有过无数次反抗争吵,她对记者说等她们成年后一定会不尽感激母亲当年的不近人情的魔鬼式训练。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将来也这样严格要求女儿。但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由于父母的纵容,我虽然试过学习国画,书法,乐器等各类杂艺,却无一坚持下来,一无所成。就连整牙对女生这么重要的事,虽然少年时妈妈花了大钱让我去整了几次,由于怕痛一两个月后就被我自说自话的暂停了。没有人逼我,所以我就顶着一口不齐的牙齿混到现在,拍个照也不大好意思大笑,不能不说是个遣憾。现在即便还可以整,我却也再没有勇气去整一次。
真的是玉不琢,不成器吗?我无意间问老公这个话题。他说,你还是得失心太重,小时候学这些都行,不想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just for fun (只是为了好玩) 不行吗?别拿要成为李斯特或考级来要求小孩就好。好吧,说这个为时过早,到时候再看心情吧。有时问起我妈,为什么小时候不逼着我学些什么。我妈无奈的说,你从小这么有主见,哪里是可以随便被人左右的?你看,什么因果关系都是相对的一场角力,于爱情,于家庭都如是。
说回到hard模式,其实关于培养技艺的重要性肯定远不如塑造人格。比如entrepreneurial (创业者精神) 是一种性格气质,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过创业者的人生。但是更可贵的是有选择那条the road less traveled (少有人走的路) 的决心。
少有人走的路,显然是人生的一种hard 模式,也是一本经典心理学的书名。这本书提出过四个心智成熟,为人自律的原则:
  1. 延迟满足。比如先作难作的题,先吃难吃的东西等一种先啃难啃的骨头的生活习惯,被西方广泛认为是日后成功的先兆; 
  2. 承担责任。即客观地不全然揽责任,也不全部推卸责任;
  3. 尊重事实。这和第二点相连,即不过分自我,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从而再改变它; 
  4. 保持平衡。 这大概是最抽象的一个原则,简而言之是让自己的行为方式保有一种柔性,来看待发生自己及他人身上公平等境遇问题。
这四个原则看起来简单,但改变人格及心智的模式所需要有意识的日益精进,比起有目的性的掌握某种技艺要困难数倍,是以绝大多数人成年后都难以轻易在自我心智上有所进步。
渐修后也许才有顿悟和不同的选择。人生与人生的区别,就像美国诗人Robert Frost同名诗所描绘的意境: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推荐阅读:
站在TA的鞋子里
-- 作者出品

今天,你反人性了吗?
-- 你不觉得最后的四条原则都挺反人性的吗?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