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拍照变成了一件无需代价的事情——街上几乎每个人口袋里都有这么一只巴掌大、背后有只黑眼睛的玩意,我们用这只黑眼睛能随时定格任何景色,毫不费力——抬起手臂对准猎物,轻轻触碰一下就行了。我们又喜欢把黑眼睛定格的景色当成证物,间接告诉朋友们“你看我真的去过哦,玩得很开心哦”。这样我们可以兑换到很多个like,说不定还会成为朋友们羡慕的对象。有时我们被朋友咨询:你之前去过那个地方,感觉怎么样呀?我们说:很好啊,等等我找照片给你看。
1
大家好,又到了周四见面的时间。
上周一群朋友聚会里,有位很会玩的朋友拿出了他的新玩具——一部全手动、不傻瓜的胶片相机。
他从包里小心地捧出来,是一部很有分量、又很有风度的老式机器。我们这群只玩过傻瓜胶片机的人开始沸腾,好奇地参观,问长问短。
据说这相机生于80年代,是我们的长辈,所以脾气不太好也可以理解。
首先它很重,我托起来不到30秒,手臂就开始微颤。
其次它和那些容量无限大的贪心的智能手机不一样,它要把看到的画面都定格在胶卷上,一筒胶卷只容下10个画面。
拍完10个画面,要拿到小黑屋里费时费心地冲洗成照片,才能摄入相簿填充薄薄几页。
用它拍一张照片的方法也很繁琐:手动调整感光度和快门速度,能听见齿轮转动的声音。再捧起它,把眼睛凑近比猫眼还小的取景框里,对准景物调整焦距。
谨慎地按下快门,期间还不能手抖。“咔吧——咔嚓”,听声音也知道这相机比较大牌——终于拍了一张,我已经屏住了五次呼吸,竭力控制不要手抖,左眼盯得发直,好像我也被定格了一样。
毕竟胶卷加上冲洗费算下来,一次快门的价值高达6块钱,又怎么舍得随便对待呢。
我们都笑这位朋友有闲有钱,它那么重,操作麻烦还烧钱,拍得不好又不能叫胶卷抹掉重来。大概唯一的好处就是拍出来的照片自带复古温厚的质感。
不过他说,就喜欢这种必须要珍惜着拍的感觉。
2
想想在那个拍照显得十分奢侈的年代,不到最值得纪念的、最需要被永久保留的一刻,人们都不轻易请出相机,不舍得花掉一格胶片、闪一次闪光灯。
面对最壮阔的景色、最标致的美人,没法拍下来,人们就用文字、绘画、语言和音乐等不同的方式描述,描述到最接近原画的程度,想必那景致是深深嵌进了心里,可谓心中有数。
我一直相信,亲眼看见的风景,用照片终究不能全部囊括。至少相机拍不出声音,拍不出芳香,也拍不出当下的心潮澎湃。
即使照片能留住那一刻,也应要从心底欣赏、赞叹,照片才显得珍贵和郑重。说到底,相机虽然便利,但无限索取和依赖的后果,就是照片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但好像如今深深嵌进大家心里的,不再是让人赞叹的景色和美好事物,而是“把全部景色或美好随身带走”的占有欲,以及“告诉朋友我看过”的虚荣心。
就像我们搬不走富士山,但去过就起码要留个物证——比如将富士山按比例压扁缩小,摄在钱包里。
年初时我到苏杭各大园林参观学习,印象深刻的除了苏州园林小家碧玉的精致,更是见识到各位嗜景如命的游客近乎地毯式扫描的拍照方式——在我眼里他们已经不是在拍照,更像是对风景饥渴地掠夺和搜刮。
电视剧里警察搜集证据,都不致拍得如此精密。
普通拍照模式早就不够用,起码要全景,原地转360度拍一张细长的照片才过瘾;
静照不够朋友圈的看客身临其境,要开小视频,8秒又肯定不够,起码要拍5段才能饱眼福;
最可怕的是他们将自拍杆拉到最长,弥补身高缺陷,高举着在景区探视一周,可以获得全新视角。
我都替苏州园林感到惊心动魄,又有点羞愧无奈。
我也曾试过为了喂饱镜头,而让眼睛无暇看风景,这无疑是很可笑的本末倒置。现在回想起来,智能手机太智能,有时候让我们显得很低能。
3
几年前我到香港红馆看陈奕迅演唱会,意外印象很深的是他在闲话时间故意皱眉板脸说,我都不懂你们这些人,明明买了那么贵的票进来看show,却还是要隔着(iPad、手机)屏幕来看我。全场哄笑。
之后一首歌,他蹦到舞台左边,离他最近的粉丝正好举着iPad对准了他的脸,结果他也对准那台iPad用力地做了一个拍照的手势。我一边尖叫,一边猜他应该好气又好笑。
别说面前站着陈奕迅,我们已经婆妈到连面前的晚饭、手边的彩色雪糕、一杯人气奶茶这种不怎么稀奇的东西都拍了再说,好像不让手机尝鲜,就等于白吃一样。
明明能聊的朋友就在身边,也不知道再要晒给谁看呢。如果这让Mr.V来说,那应该会变成“社交中的大忌——心不在焉地玩手机”
我们的记忆难道就这么不可靠,凭随手一拍的照片就可以唤醒往事的所有细节,甚至当时的温度和风速,心跳和呼吸的频率,都可以重现吗?
我只知道如果连眼睛都不认真看,耳朵不认真听,皮肤不认真感受,到哪都只标榜自己拍过的照片,那照片却和记忆中的风景完全接不上轨。
又,假如不经过对那部80年代生的、脾气不太好的胶片相机一番调试,又认真为景物构图,再屏住呼吸、郑重而小心地按下快门,听见略显笨重的“咔吧——咔嚓”,等待冲洗和保存,我们大多便不会在意拍照和亲眼赏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到处拍拍拍。
大概我们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明明是我们去旅游,回来却大脑空白,内心毫无波动。倒是相机满载物证而归,显得收获颇丰,我们满脑子都在遐想,它们究竟能兑换到多少个like?
我们下周见~
或许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