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英语专业的人和非专业相比,优势是什么?我回答的时候才几个人关注,现在已经几百人关注了,还好多大V回答了问题。之前我写过几篇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包括背单词什么的。我觉得是时候开始系统地写一写如何系统地学英文了。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然后点赞(๑•̀ㅂ•́)و✧
作为英专狗一枚,其实我对国内英文系有着很强的怨念。除了个别老师以外,剩下的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法都太传统,所以感觉没有系统地学到如何学习这门专业的能力。后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系主任,我会怎么做。然后这些怨念就变成了吐槽,参考《如何变成更好的自己——手把手教你培养核心竞争力》(后文简称《竞争力》)的前半部分。辣么吐槽完了,我们应该做些神马捏?
其实一个人的英文好不好和上不上英文专业的关系是:个人素质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我总说一个人如果核心竞争力够强,那么外部环境起的是辅助作用。就好像你打游戏,如果你本身能力够强,辣么外挂只会让你打得更快而已。如果你本身就很菜,辣么即便用再多的外挂也打不赢。(我才不会告诉你我打僵尸的时候狂用闪电,钱刷刷地掉也过不了关最后索性不玩了呢哼( ̄^ ̄) )
如果TA学习能力很强,辣么不念英文专业,TA英文也不会差,具体请参考历届CCTV之类的英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真正获奖的其实英语专业的并不多,有很多是清北法律或者其他专业的。如果这种人念英文专业,会让TA有更多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英文,辣么TA的英文可能会更好。
相反,如果一个人本身学习能力就不强,辣么念英文专业也是然并卵,只是有可能并不会像普通专业的学生辣样,考个四六级就要死要活的,会低分通过酱紫。
我个人一直以来都觉得大学存在的意义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术能力。综合能力就是我在《竞争力》中提到的那些核心竞争力:如何做人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迅速寻找有用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长期深度阅读和思考/写作的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等等。学术能力就是在该专业中应该掌握的一些能力,拿英语专业来说(或者任何语言专业)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种能力。
一、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较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掌握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三、了解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应用到写作中去
四、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五、对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了解
六、掌握基本的语言学概念
七、能将对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学的内容应用到翻译中去
一、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较好的沟通和交流
这个就需要要求较好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能够听懂各国英文的口音,不仅仅局限于英音和美音,还有澳大利亚音,还有印度英语、日本英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英语等口音。因为在国外,你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口音,尤其是做口译的时候。。在国内练听力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英美口音,导致学生听到其他口音就听不懂。
口语能力包括三个:内容、表达和发音。这之间的关系就像人的内涵(内容)和外表(表达和发音)一样。你木有一个美腻的外表,伦家可能都不会注意到你。或者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就像一本没有好看封面的书,客人都不会对你进行首次消费。在客人对你首次消费之后,翻开美腻的封皮,看到一本干货,辣么客人会开始关注你这位作者,是否还有其他书,进行反复消费。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作为一枚英专狗,你张口说英文就是要:
1)言之有物;
2)能用地道的英文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3)发音优美;才能和那些非英专的大部分人拉开差距。
为神马英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的很多人都不是英文专业的?比如名校法律专业的。因为在这种学校和专业的人脑子都很灵活好吗?他们有很多干货可以辩论。这时候,他们如果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发音,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用地道的英文说出来,辣么就perfect了!作为英专狗,有多少人肚子里有干货却苦于不知道如何表达?有多少人因为言之有物,但是发音惨不忍睹而让评委不想听下去。又有多少秀口音但是言之无物的人被当做花瓶。这三点做不好,辣么念英专又有神马卵用!
1)辣么如何才能言之有物捏?这就需要参考我在《竞争力》一文中写到的独立思考、坚持长期深度阅读和思考/写作的能力。
2)辣么如何才能把自己想说的用美好的英文表达出来捏?要有大量的authentic input。如果你从来都没有看过好的表达方式,你肿么会说捏?比如She breezed in the room. (她像清风一样轻盈地走进了屋子。)如何寻找大量authentic input?请参考这篇文章:《再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背单词就老了》。关注一些大V,比如知乎的@Frank Huang 的众筹词汇室和 @魏剑峰 的《经济学人》,都是很好的资源~
3)辣么如何才能打磨自己的口音捏?请大量模仿authentic English,无论是美剧还是公众演讲还是公开课,大量跟读。至于你想学神马口音,看你自己。我以前在电台里讨论过这个问题:【英音美音大吐槽】http://www.lizhi.fm/1251159/20757870672202118)
~以下是我新添加的内容,知乎上没有的哟~
所以我一直觉得国内把听力课和口语课分开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培训机构有什么听说一体化之类的课,至少理念还是很好的。因为只有输入(听力)却没有输出(口语),听到的句型和词组不会应用,又有什么卵用。口语课,什么输入都木有,就写个题目让学生巴拉巴拉讨论,讨论个喵啊,学生永远是用自己会的词汇和句型练习,永远不会运用新的句型和词汇。
所以如果我来设计课程,我会把听力和口语放在一起,做一门听说课,前半节是听力,后半节是口语。比如说这节课的主题是“旅游”,老师先做一个热身活动+pre-assessment,让学生讨论一下旅游可能涉及到的子话题都有什么,其中涉及到的词汇都有什么,比如旅游景点、旅行社、游客、纪念品、买东西等等。你去过哪里旅行,你在旅行中遇到过什么事情。让学生把要学的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他们才会觉得学的东西有用,才会注意听。
然后老师给学生发一张questions sheet,是接下来的听力对话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他们去的哪里,发生了什么,等等。让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这些问题的答案。
然后开始听力练习。第一遍从头放到尾,泛听,听大意。然后看学生能回答出几个问题。然后第二遍一句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词精听。然后看学生能否回答更多的问题。最后一遍泛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复述一下整篇文章的大意。
这个练好以后,将来就可以培养如何做听力笔记,如何抓住文章的逻辑顺序,为将来做口译笔记打基础,专八的时候的mini-lecture是酱紫从大一开始一点一点练的,而不是到大四的时候才开始麻爪。临时突击学的知识都不牢固,这个在我之前推荐的一门如何学习的公开课里面就有提过为什么。
如果该音频有视频,就更好了,有视觉辅助,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听完看完之后,可以给学生听力文本,看看他们在哪里卡壳了,为什么,是单词本来就不认识,还是只认识听不懂(连音、吞音什么的),还是一词多义,还是什么其他原因。然后总结在一个小本子上。
根据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ACTFL)关于学习外语的标准,学生在communication里要有3个mode:Interpersonal(交际), Interpretive(阐释), Presentational(展示)。口语课的练习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1.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老师可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新句型和词组,大家分享一下。然后用这些新句型练习造句,俩人一组练习。练习完句子以后,老师可以让大家把这些句子重新组织起来,编一个新的对话,然后让大家到前面去表演,这样就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2. 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
小组可以讨论这个音频,大家对这个对话的看法什么的。老师讲讲这个听力练习背后的文化差异之类的,比如到其他国家旅游应该注意的一些文化差异问题。然后可以搞一个小辩论赛之类的,用上新学的句型和词汇,这个可以给学生一些参考资料,让他们自己做research,然后过几天再辩论。
3. 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
也就是让学生做一个presentation,公众演讲。比如介绍一下到该地旅游应该注意的文化冲突。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国家,提前做好research,写好稿子,做好PPT,然后展示。展示完了大家可以提问。我在《竞争力》里也写过如何做公众演讲。
这样的听说课才比较科学,主题式教学,有输入,有输出。利用i+1理论,在学生现有基础之上挑选稍微难一点点可以跳脚够到的文章难度。老师起到的是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协调这个活动,把主动权放给学生(student-centered),自己只讲一点点,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课程中有计划系统地练习。
一学期练习几个主题,就可以cover很多日常会话的内容。当然我举的栗子有点简单,高校英专应该会采用更难的栗子。同样,这课不仅适用于英语专业,还有ESL课程,中文课,以及任何外语课程,语言都是相通的,教学法也是。
真希望国内的语言课程能够有所改进,即便是请外教过来上课,也不是所有外教都是Tesol出身的,知道该怎么教。如果没有这种环境,就照着这种方法自学吧~
我之后会逐渐讨论这七个能力,然后引出我的结论:作为英专狗,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辣么和非英专但是英文有很好的人就木有神马差距了~ 如果你照着这些目标好好培养你的能力,你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英文。作为非英专狗,如果你照着这些目标好好培养你的能力,你会比很多没有酱紫学习的英专狗的英文更好~ 就酱。
听说打赏李小喵英文会飞速进步哦~
长按喵爪识别二维码即可~(=ˇωˇ=)


美国教育漫(bā)谈(guà):知道自己已经挖了很多坑的李小喵 出品
微信号:USA_edu
个人微信:李小喵(lixiaomiao_ed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