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岁墨余 · 主播 | 云湾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感觉这几年,技术飞速发展,我们“被迫社交”,接收消息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群消息从来都设置为免打扰,最害怕满屏的消息和未接来电,隔着屏幕都感觉窒息。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忙碌一天后,看到社交圈信息爆炸,难免会产生“不想点进去”的想法或者想干脆关掉手机去其他“星球”躲一躲。
我们在承认社交软件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带给我们的焦虑与困扰。
而微信里有些人聊天时的不当行为,更是让我们感到困扰和反感。
不回微信,却发朋友圈
微信聊天时,最没有素质的一种行为是什么?
高票当选的是:不回复消息,却在朋友圈更新动态。
朋友跟我分享过一件事:
有一次,一个非常不熟的同事给她发微信,托她打听点事,朋友答应了。
之后朋友把打听到的消息发给同事,为了不显得生硬,还特意发了两个友好的表情包。
可一个小时过去了,对方都没有回复。
朋友以为他是没看到,结果发现,对方在半个小时之前更新了一条爆笑视频的朋友圈。
朋友一下就生气了:
“本来我们就不熟,他托我帮忙我也帮了,也没要求他感谢我。
但是看到消息好歹要回复一声吧,这种人我下次绝对不会理了。”
有网友总结:
“已读不回是最狠的暴力。”
如果你看到了,就应该及时回复消息,这是一种礼貌。
如果消息来的时候,你真的很忙,起码过后要跟人家说一声:
“抱歉,刚才真的太忙了。” 
🎁国学爱好者免费领取🎁
《国学大师曾仕强易经课》
学习打卡5天即送
价值39.9元《易经》实体书
用易经千年智慧为你

促事业、利财富、帮学业、助婚姻

打破困惑,通透人际,拉高人生上限
活动限时1天,仅需0元
戳下方图片领取👇

并非熟人,却发60秒语音
网络上,有过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反感大段大段的语音消息?”
网友现身说法。
一位姓许的经理说,她有个客户非常喜欢用微信消息敲定方案,而且习惯发语音。
经常是一点前奏都没有,突然几十条语音消息就轰炸过来,条条60秒。
这阵仗已让人心惊胆战,再加上对方说的是方言,翻译系统有时译得还不准确,得多次播放核对。
几次三番下来,许经理一整个头大。
以至于只要手机消息提醒接连响起,许经理就立刻神经紧张起来。
许经理曾尝试和对方说明,用文字沟通更准确清晰,避免误会,对书面方案的修改也更有帮助。
但对方不以为意,说:
“诶呀,我这不是太忙了,直接发语音多省事。”
发语音他自己是省事了,却全然不管别人收听语音、整理成文字,再确定是否有误等一系列工作做下来的忙碌。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社交礼仪:
“非紧密关系,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线上关系,聊天最好还是打字,别主动给别人发语音。
特别是大段大段的语音,除非事先沟通,得到对方的允许。”
能打字说清楚的就不要发语音,即使有特殊情况,也要提前跟对方打个招呼,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

没有急事,却在休息时间发消息
网友小胡在网上吐槽:
凌晨两点,微信响了。
原来是班里一位同学的家长发来微信,大概意思是:
已经这么晚了,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怎么办?
小胡扫了一眼,看了下时间,没回复这位家长。
又过了十分钟,一个视频电话拨了过来,小胡立即拒绝。
紧接着,那家长一连发来好几条微信:
“胡老师,您看见信息回一下可以吗?
您睡了吗?
你怎么不接我的电话?”

对方的夺命几连问直接给小胡整炸毛了,小胡回道:
“XX家长,您看看现在几点了,凌晨两点您觉得您给我发微信、打视频合适吗?
您不休息别人不许休息吗?
我不休息明天怎么给孩子们上课?
什么事情不能明天说吗?”
显然,为了一些并不十分紧迫的事,在休息时间,不停地打扰别人,这种行为真的很让人反感。
因为说到底,这种行为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有这样一句话:
“做人有尺,做事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没有边界感的人就像是一场移动的灾难。
无论表现得多睿智,其实内里都是个笨蛋,无论活到多大岁数都是个巨婴。
所以,亲疏有度,远近相安,边界感和分寸感是一个成年人最好的修养,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平常不联系,一有事就出现
前两天,看见小李发了一条朋友圈,文案是:
“以后这种人,不要再来打扰我!”

原来,他有一个将近四五年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给他发了一个砍价链接,请他帮忙“砍一刀”。
其实小李最开始就很不情愿,他根本没有这个软件,但碍于同学关系,还是临时下载软件帮忙“砍了一刀”。
可砍完之后,老同学又让他用自己妻子的手机再帮忙砍一刀,小李虽然不悦,还是应允了。
从此之后,这位老同学隔三岔五就发来砍价链接。
小李不堪其扰,和老同学直言自己的想法。
令他没想到的是,对方却指责他不近人情,这点小忙都不肯帮,然后就把小李拉黑了。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研究显示:
有近80%的人对“微信投票、集赞、砍价等行为”感到厌烦,其中20%更是到了非常反感的地步。
那些所谓的“举手之劳”,其实已经给别人造成了困扰。
在请别人帮忙之前,首先要考虑对方是否愿意,你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可以麻烦对方的程度了吗?
常言道:
“小事见人心,细节见人品。”
深表认同。
在微信这一小方天地里,就能洞见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好多年前,《读者》上就刊登过一则言论:

“微信社交礼仪大忌,是问完‘在吗’无下文,工作时间发语音,秒撤消息不解释,只抢红包不发言,长篇大论没标点。”
现在看来,真是句句说在了点子上,有些人得全文背诵一下。
有的人字字句句惹人厌,让你如鲠在喉;
有的人却隔着屏幕,也能让你感觉如沐春风。
不是谁天生就是那般讨人喜欢,那些让人觉得相处舒服的人,无外乎都在时刻遵循着社交礼仪。
展现社交礼仪的时候到了,点个在看,表达你的喜爱。

者:浅岁墨余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每晚相约,陪你看故事、品人生。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