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迎一场破茧成蝶
关注我们,从容同行
留学指南
在这个竞争已经变得花样繁多的时代,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成绩。事实上,从教育本身来看,孩子能力的体现也是多元化的,远不是一场标化考试能囊括的。
正因为如此,一谈到申请美国本科,“背景提升”一定是绕不开的一关。哪怕是埋头搞 GPA 的学霸,也需要花心思展现自己“六边形战士”的风采,以获得梦校的青睐。
只是,目前市面上的背景提升项目鱼龙混杂,如何选择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战斗指数”?除了拜托专业的留学机构以外,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美本申请“小白”的起步之旅,就从这里开始吧!
#
TRAVEL
What:什么是背景提升?
背景提升指的是通过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和学术实践,提升学生在标准化考试成绩之外的一系列“软实力”,从而丰富其履历,使文书材料更加出彩、个人优势更明显。
Why:为什么要做背景提升?
每年都有大量中国学生及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申请国外高校,如果仅仅关注标准化考试成绩,国外高校很难对学生进行精准衡量与区分。背景考察将帮助学校从更多维度来评估学生考试之外的综合能力,由此发现学生个性化的优势和闪光点。
How:挑选项目要遵循怎样的原则?
原则一:与学校及专业相匹配
我们进行背景提升的目的,是为了让招生老师看到“这个学生很适合我们学校”,所以在项目的选择上需要尽量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相契合,与专业能力相匹配,也就是从学校和专业需求出发去优化个人简历。
例如,理科背景的学生希望申请商学院,所以他选择参与了全球性商业模拟竞赛,并带领团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样的参赛经历不仅彰显了学生对商业领域的热忱,也展现出他在团队中的沟通能力和执行力,同时也将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做了很好的链接,为申请添上了富有亮点的一笔。
原则二:项目的“质”比“量”重要
近年来,随着海外升学越来越“卷”,国内出现了美本申请打造“六边形战士”、英本申请狂卷A-level课程门数及成绩的现象。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想要申请美国 Top 30 和英国的G5学校,有 2-3 段时长在三个月以上、比较扎实的经历就够了,并不是越多越好。
一方面,项目要精选。重点选择那些已经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项目,比如对于想冲刺Top50的学生,建议率先规划藤校的夏校项目或者含金量高的竞赛等。
另一方面,参与活动不能浅尝辄止。在每个项目中,孩子都需要关注自己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尽力突出其重要性和价值;同时还需要持续性的投入时间精力,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如果学生在一些活动上表现突出、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对学校、团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就值得一书。
同样的,如果学生对社区(学校、邻里、城市)有正面影响,显示出了该生对社区的参与程度,这些也都值得突出。由此展示给招生官的不仅仅是参与活动的结果,更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
实战建议1:不同类型的项目如何选?
在Common Application申请系统中的活动部分中,最主流的三大课外活动形式是夏校、竞赛和公益活动。具体每个类别的活动有哪些特征?适合怎样的学生?
01
夏校项目
夏校Summer School是指每年6-8月,由美国众多大学为国内外高中生、本科生和社会人士开设的专业课程,常被称作申请美国藤校的“直通车”
当然,申请上藤校的夏校不等于就能申请上藤校,但是可以让你要申请的学校招生官知道你是被筛选过的“潜力股”。这一点在申请Top30-50、甚至是前30的学校时将大有助益。
对于目标非常清晰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ED(提前决定录取院校),准备文书“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的素材,用于申请提前录取。另外,大部分夏校都是有学分或者成绩的,这样一来,目标院校的招生官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你能否适应他们学校。
02
竞赛项目
学术竞赛是就一门或多门学科根据不同规则进行的超出课本知识的考试/竞赛,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做题型”竞赛和“科研型”竞赛。竞赛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术能力。如果参加过含金量高的比赛,在国际比赛中拿奖,学生的学术能力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展现。
做题型竞赛
AMC、奥林匹克、物理碗等比赛目前在国内都被大家所熟知。如果孩子可以
在不花费过多精力的情况下拿到不错的成绩
,一定要参加此类竞赛,尤其是理工生。

科研型竞赛
不同于做题型竞赛,此类比赛不是刷题就能出结果的,在国内也相对不普遍。其通常要求学生进行前沿课题的研究,并写出学术论文或进行学术展示。所以这类竞赛的难度更高、获奖数量更少,含金量也更高。
03
公益活动项目
美国招生官特别强调需要做有意义且持续的社区服务:“持续”的定义是至少一年的时间;“有意义”是要能够激起同理心和利他行为 (empathy and altruism),让年轻人深入去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
无论你本身是什么背景专业的学生,公益活动的方向都可以跟专业相关联。以近几年常申专业之一的心理学为例,除了在学术方面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和科学研究之外,在公益活动方面也可以多多“学以致用”,比如针对留守孩子的心理纾解等,由此积累自身在这方面的实践成果。
除此之外,领导力也是美国大学看重的学生特质之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领导力创建一个公益项目或社团,发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某项公益事业中来。如果原本自己一直某个公益组织或项目里,后续也可以考虑发展成为部门领导或项目负责人,从而体现公益活动的发展性以及个人的成长。
总而言之,在背景项目的挑选上需要“因地制宜”:文商科重实践、理工科看科研、艺术重作品。宁愿小而精,不要大而全,根据申请专业进行有的放矢的背景提升才能更有竞争力。
实战建议2:背景提升要避开哪些“雷区”?
!
雷区一:
没有定位和思路,浪费时间“刷活动”
美本申请的竞争激烈且时间有限,学生需要
最大限度利用时间
:既要探索自己的兴趣与擅长方面,也要满足美本顶尖大学招生需求。因此
切忌“病急乱投医”
,浪费大量时间在不合适的项目上(比如时间太短的夏校、不感兴趣的义工等),最终呈现的影响力却极其有限。

!
雷区二:
盲目参加科研项目,论文“大而无当”
最近几年科研论文项目呈现
“泛滥”倾向
,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似乎都人手N篇论文。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辅导论文的机构也很多,甚至有机构可以一价“全包”(包括发表和推荐信)。

但实际上,申请官在考察履历时会着重关注学生参加科研的初衷以及具体的科研过程,也会根据文书、推荐信、面试等来判断学生到底是否对这个科研项目感兴趣、是否是独立完成的等等。如果在科研过程中“注水”,很难逃过申请官的“火眼金睛”和“灵魂追问”。
!
雷区三:
舍近求远,重校外而轻校内
申请圈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拼命参加夏校和校外的活动,却不重视校内的社团和机会。其实美国顶尖大学更希望学生能够
充分利用你所在高中提供的机会
,比如你是不是你所在高中的学生会主席?是否担任模联、辩论、演讲社团的社长?在背景提升的过程中,与其盲目去参加一堆夏校和争取没有太多关联的校外机会,
不如“舍远求近”,更便捷高效地积累“筹码”。
总结来看,无论是优秀的考试分数、还是亮眼的背景,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孩子自身的热爱、渴望与追求,是孩子内在优势与潜能的体现。“包装”诚可贵,“真诚”价更高。毕竟,孩子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的终极目的,不只是为了某所大学的offer,更是为了打开眼界、找到真正的自己。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