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毅德和她的学生们
来源:四川省邛崃一中
鲁稚的阳台  编辑
人皆可为诗人
邛崃一中教师 魏毅德
按语文组的惯例,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高一是诗朗诵,高二是课本剧表演。但新教材不再以体裁划分单元,时间和体裁都是混搭,有同事提议,今年干脆让学生写诗吧。
让学生写诗,可行吗?又不考试,学生会有创作热情吗?
教材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艾青,彼时因参加反政府活动而被捕,二十多岁的青年,拿画笔的手未曾写过诗。他是富家公子,却有着一双看得见社会不公的眼睛,一颗能共情他人疾苦的心。身陷囹圄的日子里,他写下一首赞美怀念保姆的诗,犯人们互相传阅,等到他走出监狱大门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
写诗难吗?诗很高大上、遥不可及吗?
诗人并不是一种职业或身份,写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天地间,爱与忧伤,欣喜与愤怒,无力和憧憬……你看见并记录下来,它就是诗啊!在我进行动员工作的那个周末,小杨同学发给了我一段视频《诗的童话》,是银行的公益广告,内容却是呵护孩子诗心的,许多同学记住了那个渔村男孩的诗“海上的光/若隐若现/却始终明亮/就像成长/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人生的意义永远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实在是多么虚妄的愚蠢!终其一生,人的敌人始终是自己,而不是他人。人能真正争夺和占有什么呢?唯有头脑里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罢了:来过,爱过,哭过,感动过,努力过,创造过,生长过……而记录则能将一个个瞬间定格,将刹那变为永恒。“永和九年”的会稽山阴,某个“春夜”的桃李园,“壬戌之秋”的赤壁之下……莫不因记录而经典。这种记录,无需批准、无需评阅,素履所往,人皆可为!在所有的文字记录中,诗无疑是最凝练最隽永的那一种。
大朋友们对诗的热情似乎被唤起,就像沉睡了一冬的种子,终于在春天醒来:一个、两个,一首、两首,直至一叠……这些诗也许直白,稚嫩,没有音乐美、建筑美,但内容里有着十七、八岁少年人的单纯与忧伤、独立与自由、悲悯和同情,还有什么比真和善更接近诗的呢?这些诗,比我上高中时写的那些要么高亢空洞,要么故作深沉或忧伤的所谓诗,实在好太多。
感谢我的学生们,让我体会到见证成长的欣喜,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在谋饭之外的意义;感谢鲁稚老师和她的公众号,为大朋友们的诗提供了庄严的装帧!
写诗吧,
就像不需要考试一样,
就像不需要读者一样!

怕痛外三首)

高二年级16班 高钰琬琰
不爱吃鱼,
因为杀鱼前会敲鱼头,
让鱼昏过去
再开膛破肚
我总会下意识地摸头
好痛
要是身体里都是棉花就好了,
这样跌倒的时候不会太痛。

十七岁

中学生的课桌上
总会刻着各种各样的字,
一笔一画
都是新旧交替的痕迹。
17岁是个很尴尬的年纪
打不好领带
也做不了游戏

老人与数学

上数学课时
觉得自己像个老人
耳背
双眼花
只是
还没有假牙

头发

春天
万物好像都会
疯狂生长
楼下大树的叶子
和我刚剪短的头发
长得一样快

猝不及防

高二年级19班 徐金豆
五岁那年
家里的猪病了
家里人要宰它了
四五人,磨好刀 ,摁住它
刀落,血溅,嚎叫
血,
溅在他们脸上,地上
溅在卧室隔窗观望的我的眼中
嚎,响在他们耳边 , 天边
响在卧室隔窗观望的 我的 心中
瞳孔紧缩
耳膜刺痛,
课本里“杀猪般的嚎叫”
那一瞬间
由文字转换成了场景
我猝不及防

爷爷(外一首)

高二年级16班 李思一
爷爷抱着幼时的我,
我却无法抱起爷爷。
直到有一天,
爷爷变成小小的盒子,
我终于捧起了爷爷。
那只在春节热闹的老家,
却在仲夏夜带上一头白布。
此后春节
惟有邻家烟火照空房
惟有杂草自新绿
惟有悠长的归家声
回荡在黄昏的背影

死是一件必定降临的事,
我曾死过吗?
每当那残阳落下
宁静而亘古的夜色中,
我死去了
可那旭日东升时,
我的灵魂又回到了那年轻的躯壳
这是我的新生。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
我的躯体已腐烂
那个冗长的夜里的梦
是否带我进了另一个婴孩的身体中
凭哭泣,重新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至于为什么会哭泣
因为我对挚爱的记忆正在淡去,
直至我的灵魂开始编写另一个故事。

盲人

高二年级16班 雷成堃
我将自己埋葬在这片碎裂中
祈祷着没有人因此受伤
然而还是有人将我拉出来
我想象着光
想象着烈火
庆幸有人为此赴汤蹈火
然而他是个漆黑的人,
正如这个漆黑的世界。

读《追风筝的人》

          高二年级19班  杨念慈
我头裹白布,身披黑长袍
走进书中的这一刻
我不得不这样穿着
黄天,硝烟,风沙
男人抱着孩子
孩子涂满胭脂
通奸的男女在麻袋中承受万千石头
他售卖自己的义腿
他迈着猴子的步伐,
乱石如飞,血液浸湿后渐渐枯萎
暴力,血腥,残忍,杀戮……
已缠绕这片可怜的土地太旧
久得人们快忘了从前的模样
他们不是恐怖的阴霾
更不是衬托盛世的反面教材
他们是人
战争让父亲变成了稀缺品
收起对战争的轻佻吧
凡动刀的
必死在刀下

惊蛰

          高二年级16班  陈朴颖
大人们说
惊蛰时
春雷炸响
万物从沉睡中惊醒,
春天便到来
我既想
是被唤醒的万物中的一个
也想成为唤醒万物的声声惊雷中的一个

没有说出口的

          高二年级19班 李月彤
只要一想到你
我就想笑
想把所有美好
亲手捧到你面前
无论是夏日林梢的一缕风
故人归家的素衣长礼
还是漫漫长夜的一盏灯
倦鸟归巢的得偿所愿
只要一想到你
我就想哭
当爱这个字眼被饰以沉重、轻浮、虚伪
我竟不知以什么词汇
来形容我的感情
即使它炽热到烫伤我的胸膛
我希望你能理解
我笨拙的沉默下的深情
既而以同等的深情来注视我
如果再有一个拥抱
我不敢再想
你会因为血缘而爱我
你会因为利益而爱我
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可不可以
不因为我的乖顺
不因为我的付出
甚至不因为我的身份
只因为我是我而爱我?
我还在想你
注视我的眼睛吧
直到冰雪融化时
靠近我一步吧
在我掩饰后退时
多问我一句吧
在我掩唇轻咳时
揉乱我的发顶吧
在我眼泪突然盈满眼眶时
我真的想告诉你
或者是你们
尽管听起来漫不经心
我一直在想你,你们

          高二年级16班 何瑞
总说他们有思想,
但他们其实只是一片叶子
风来了
他们就走
总说他们有自由,
但其实他们
生活在一个囚笼
门即使开了
他们也不会动。
总说他们有爱
这是真的
他们爱那被染黑了的白鸽
爱那流淌着红色液体的土地
更爱
被无数精美标签掩盖着的
控制与仇杀

看短片《诗的童话》

          高二年级19班  阳欣雨
老师的话,
在孩子心中长出嫩芽。
提笔书写,
像艺术家作画,
错了也不要擦。
诗的范围扩大,
大家都笑哈哈。
曾经的种子开出了花,
孤单也不怕,
一群人守护孩子的心意啊,
原来就是诗的童话。

关于日记

高二年级19班 袁瑞萍
我的枕边躺着两本日记
一本已有些老了
因为时间一刻不停
一本还来不及完成
因为时间一刻不停
过期的日子,冗长的黑字,零星的插画
构成了我经历过那些时光的唯一证明
羞恼,无措,惆怅……
我以笔为刀,将所有刻在它们身上
上面爬满着泪痕与自嘲
字迹越发潦草
问号疯狂生长
是他们在替我咆哮
喉咙被藤蔓慢慢缠绕
青春的疼痛
依旧停留在我身上
即使无人知晓
只有它们
在无数个夜
缄默无言地
祭奠
无数个死在过去的我

拾荒人

          高二年级19班 郑铱
我是一个拾荒人
我来到城市
拾起垃圾桶中的玫瑰
细嗅腐败的芬芳
拾起街角处的瓶罐
添吮着干涸的水气,
拾起深巷里的报纸,
汲取着旧日的繁华
我来到乡村
拾起土路边的野花
轻抚着娇弱的芯蕊
拾起田埂旁的农药瓶
清洗着残存的痕迹
拾起庭院中的旧笼具
体会着曾经的忙碌
我来到回忆中
拾起幼时的衣裳
亲手缝上崭新的花边
拾起孩童的玩具
填补上每一处的坑洼
拾起糟糕的成绩单
亲吻哭泣不已的自己
我拾起了我自己

小巷

          高二年级19班  杜清桦
卖麻糖的老人走到哪里了呢?
这平静的小巷
该有一片野蔷薇盛开
该跑过一个小丫头的
是灰墙斑驳
是砖缝的空隙扩开
是铁铃响起
叫卖又是,打在孩子心上
叮当,叮当,叮当
清风已经吹到哪里了呢?
这短短的小巷
该有一把油纸伞撑开
该穿过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是欢声笑语
是人家的青烟游过
是天色青黄
雨声又是打在了青瓦上
啪嗒,啪嗒,啪嗒

反馈(外一首)

高二年级16班  吴宇同
他在白纸上勾勒着
奢求得到妈妈的夸奖
鲜艳的水彩
丰富的想象
在纸面上肆意飞扬
当他仰着头
把作品
递到她的手上
挺直脊梁
等待着表扬与欣赏
结果
她的目光
一直在手机上

春天已经来

春天已经来到
炮火仍在轰响
在这21世纪的星球上
死神仍在战场狞笑
火的幽灵
在生命的消亡中跳跃
春天已经来到
有人却长眠在了冬天
他们的亲人在花海里哭泣
他们的朋友在春风里哀悼
春天已经来到
花儿悄悄绽放
我闻到的却是火药与血的味道
还要经过多少个春天才能终结
一个母亲的儿子
对另一个母亲的儿子的
射杀

妈妈的眼睛

          高二年级19班 谢可欣
妈妈的眼睛小小的
政治军事她不关心
她更在乎
今天挣了多少
妈妈的眼睛小小的
夙兴夜寐她不在乎
她更关心孩子们吃得好不好
妈妈的眼睛小小的
热闹忧伤她不理会
她给我的
总是弯弯的笑意
妈妈总说,她的眼睛小小的
夸我的眼睛比她的大更漂亮
可妈妈的眼睛明明很大啊
生活的琐碎被全被装下

弟弟从哪里来

          重庆江北区玉带山小学三年级10班  胡诗雨
唰唰,唰唰,他从土里来;
叮叮,咚咚,他从石头里来;
呱呱,呱呱,他从河里来;
嘻嘻,你们猜错啦!
桂花红着脸;
石头瞪着眼;
青蛙鼓着腮;
小朋友,你来说?
原来他从妈妈肚子里来!

关于麻雀喻体

          邛崃一中教师 魏毅德
我上小学的时候
家,
在某中学操场边的两层木楼上
父亲不止一次向人描述
如何在二楼的过道上
一边做饭一边瞄着操场
直到我背着书包
从高高的看台右侧拐进父亲的视线
像只麻雀蹦跳着穿过操场
有积水的时候一路踏着水凼回家
麻雀这喻体和大人们的笑声
每每让我恼羞成怒
要到很多年以后
我才会为父亲描述的那个场景
以及描述时的场景
感到深深的幸福和忧伤
看着我走过操场的那双眼睛
如今在天上
看着我日日穿过大半个城市
回到花间雅居的家
by Magdalena Wasiczek

今日推荐
豆瓣9.5分!《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
不只是教孩子阅读和写作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请进
▍往期回顾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赞赏将全部转给本期作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