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君按:
最近有部电影《援军明日到达》,还未上映,就引起很大争议。
这部电影官宣是这样说的,电影围绕1944年衡阳保卫战而展开——中国军队以一万八千将士和四千多衡阳民工抵御日军十一万兵力。在援军始终未至的情况下孤军守城,使日军伤亡三倍于我军,被阻四十七天。
电影的主角是方先觉,这个人是衡阳保卫战国军守将。方在衡阳保卫战中固守40余日,重创日军,大大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是抗战后期最为著名的一次守城战例。然而,在日军突入衡阳的生死关头,方先觉又率部投敌,成为抗战后期投降日军的最高将领,也是唯一投降的黄埔将领。
对于此人的评价,观点不一。有人称其投降乃是无奈,实则并非如此,投降时所部还有万余人;有人说他投降之前重创了日军,言外之意,投降情有可原。
总之,此人最后是投降了。而电影《援军明日到达》的主角正是此人,且电影的宣传海报和内容里,方都是一片正面形象。
为什么要警惕这部电影?因为文艺作品从来不是纯粹的,近年来通过文艺影视对秦桧、李鸿章、胡适等人进行美化和正名的作品层出不穷,一些人的历史观也受到影响。
如果连投降的方先觉都能被正面呈现,我不得不怀疑创作者的初衷和历史观。斐君多次说过,欲战胜于疆场,必先战胜于思想和文化。物质层面的大国较量,已无悬念,而精神之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分享一篇文章,对这部电影和类似现象进行了非常透彻犀利的分析。
方先觉这个人物登上荧幕,如果得到正面歌颂,那这会成为一个不但危险,而且充满挑衅意味的信号。
方先觉投降日军是铁一般的事实。不管方先觉之前是否做过积极的抵抗,都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历史上,先前抵抗、后来又投降的,其历史定位就是投降变节分子。
在任何一个国家,投降变节的行为都不能得到正面歌颂,否则,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如果投降变节都能得到歌颂,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有人效仿。尤其对于我们这个历史上因为投降派肆虐而付出代价特别严重的国家,对投降派的容忍度不应该有任何松动,必须始终保持零容忍。
网络上早就有一种力量,在有组织地替历史上的投降派正名,同时也在系统性地抹黑我们那些真正的英雄。
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不过我更喜欢称其为“阴谋史学”,其关键就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应该歌颂的进行贬低与否定,对应该批判的进行“正名”与歌颂。
阴谋史学的威力之大,堪称精神原子弹,破坏力不容忽视。
阴谋史学对历史做颠覆性处理,篡改大众的历史记忆,如果任其自由发挥,就能轻松摧毁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根基。
旧殖民时代以及更早时期,要侵占一个国家,主要对硬件下手,重点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土地,统治人口,然后再对软件进行改造。新殖民时代从硬件入手侵犯一个国家,已经不经济了,改为重点从软件下手。
这就是认知战或思想战。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伟人说过,我们有两支军队,即“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到了1949年,伟人又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全党:“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
不拿枪的敌人,一般会从什么地方下手呢?首先就是历史。
这帮人太善于在历史领域做文章了,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识了太多。比如,用蒋介石的日记为蒋介石翻案,用屎里觅金的方式,给民国正名。已经影响出一批民国粉,把民国想象成黄金时代,不少人还要梦回民国,体验民国的“特别风情”与“岁月静好”。他们幻想自己回到民国不是高官商贾,就是公子小姐,可以领略民国的上层生活。
对于新中国,他们则是另一套标准,只要新中国有什么问题和缺点,就要以偏概全,搞全盘否定。对前三十年艰苦而又卓绝的伟大工业化,他们要用一个“吃不饱”加以否定,不知道的,还以为民国的人都吃饱了。
他们也绝口不提正是被他们否定的时代用被他们否定的经济模式,修建了八万多座水库以及数不清的农田水利设施,改变了几千年都没有改变的“靠天吃饭”问题。
为什么民国粉和美日粉高度重合呢?因为歌颂民国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崇拜西方、取悦西方。
这些推崇民国的人,难道不知道民国兵荒马乱、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吗?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民历史上遭受的苦难,难道不知道现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民众流离失所的日子有多么难熬吗?
因为他们的立场与结论先行,事实、逻辑在他们眼里根本不重要,他们就是要用历史发明技术加历史剪裁技术,再配合驰名双标,拼接出一个与真实历史截然不同的“历史”:民国比新中国还要好。
什么是反智?这就是反智。
阴谋史学玩的就是反智。他们自己反智,还要用阴谋史学给中国人降智,美其名曰“启蒙”。
以后有人喊着要给国人启蒙,就尽量离他远点,这要么是一个傻子,是来拉低你智商的,要么就是一个骗子,要侮辱你智商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历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雷锋、黄继光、邱少云……以及岳飞等,几乎没有不被他们黑过的。
相反,一些公认的反面人物,从蒋介石、李鸿章……以及秦桧等,几乎没有不被他们翻过案的。
包括贬低郭沫若,抬高胡适,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认知。
胡适是什么人?辱骂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学生理智失常,患了“爱国癫”。九一八事变之后,主张中国“放弃东三省,以换和平。”后来又组织“自觉救国会”,参加“低调俱乐部”,宣传对日妥协投降,倡议东三省国际共管,实行“自治”。
终其一生,这是一个奉行精致利己主义的买办文人。
郭沫若是什么人?“四一二”白色恐怖下,郭写下讨蒋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加入我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全面抗战爆发后,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参加抗战,主张“大团结以御外患当系目下之天经地义”
郭老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问题上,与胡适正好形成鲜明的写照。
在胡适被热捧、郭沫若被抹黑的这些年,我们确实有一些文人始终走不出民族自卑的情结,或者是利益牵绊使然,总之面对西方,膝盖弯下去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当年胡适为了给投降正名,他为秦桧翻案,否定岳飞。1924年,胡适写《南宋初年的军费》,称秦桧有大功,世人却一直骂他骂到今天,太冤枉了。同时,胡适在文中说岳飞是个军阀……1936年,胡适在北京基督教兄弟会演讲中说:“中国历史上那些为数不多的成功议和的政治家仍被视为叛徒,其中最著名的是秦桧,他与金人和谈成功,给国家带来了一百年的和平。七百五十年来,秦桧从来没有得到原谅。”
现在的公知为了给自己的投降正名,已经把胡适美化成“谦谦君子”、“大师中的大师”了。
当阴谋史学和大众艺术手段结合起来,就可以影响到更大的群体,破坏力又会显著升级。
列宁说过,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如果历史虚无主义和影视艺术结合,就可能制造出精神氢弹。
所以,对于影视剧的意识形态问题,我们保持警惕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有三十年前苏联这个前车之鉴。
因为影视圈的一些人,实在不让人放心。一些编剧、导演,连主旋律题材的电影都能拍得让人一声长叹,抗战题材,一会给日本鬼子披上人性的光辉,抗美援朝题材,他们要把美军飞行员拍得让美国网民大呼过瘾,推荐可以用来做美军的征兵广告。
方先觉被搬上荧幕这件事,是不是阴谋史学和电影艺术的结合,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对方先觉是如何表现什么评价的,所以不着急下最后的结论,跟我们的对手乱扣帽子不一样,我们下结论都是很谨慎的,但保持警惕还是有必要的。
饰演方先觉的于和伟发了一段文字,其中赫然一句“我方先觉誓死不退”,搞得很多人心理非常不适。
因为方先觉最后向日军投降了啊,而且是无条件投降,投降之后还多次表态效忠日伪政权。
都投降得这么彻底,还能说他是“誓死不退”?这是不是挑战大家的智商呢?
要歌颂国军中的抗战英雄,完全可以。虽然国军虽然整体很拉垮,但也不是没有真正的忠勇之士,张自忠,佟麟阁,这些宁可牺牲也不愿意投降的国军将领,都是上了大陆教科书的。
你哪怕是拍电影正面歌颂王耀武也比方先觉强,是不是?
为什么非要看上方先觉?
方先觉这个人物比较复杂。他是先抵抗后投降。所以,一直有人在用他之前的抵抗,洗白他之后的投降。
如果方先觉可以被洗白,那么等于战场上的投降行为,有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洗白了。
洪承畴,也是曾经作为明军将领抵抗过后金的,但后来投降了后金,为消灭大明出了不少力。但等清朝彻底控制了局面之后,乾隆把他列进了《贰臣传》。作为洪承畴投降受益者的清朝统治者,都不敢继续给他洗白了,因为这样给投降者洗白,会出大事。
如果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是来给方先觉投降洗白的,那还是省省吧。
投降就是投降,不会因为你前面有过抵抗,后面的投降就获得了合理性。
电影还没有上映,虽然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从正面还是反面处理方先觉这个投降日寇的败军之将。
但看到这种宣发的资料,内心总是感觉很不好。
投降在中国主流价值观里面,历来是被唾弃的。有条件地投降,也是不认可的。
有一些假投降,那也是为了迷惑敌人,是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但方先觉的投降显然不属于假投降,他是真投降。
在投降之后,他还按照日军的要求,出来讲话,效忠汪伪政权,瓦解国军的抵抗意志。面对记者的提问,方先觉称:“相信余之败北,并非败于军事,而实败于正义。今日目睹汪主席治下的实况,正适合余抗战之目标,今后决定参和平内容,而尽力于新(伪)中国的建设。”“人必择其主而事,今后必将本人之一切,献于英明之汪主席,协力新(伪)中国之进展。”“日军对于敌将,如此厚待,大义凛然,大恩不当言报,苟能得到日方谅解,则将携带避难桂林之家属及部下全体,誓为建设新(伪)中国而努力。”“汪主席乃我等军校时之教官,故对其事迹知之甚详,如蒙允许,欲赴南京恭谒,借以面聆和平建国方策,并负荆请罪。”
宣誓效忠汪伪政权,他不是宣誓一次,而是重复强调了一次又一次。
投降之后的方先觉,妥妥一副汉奸嘴脸,简直就是个小汪精卫。如果他能正名,那人家汪年轻时还刺杀过摄政王,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曾是慷慨悲歌之士呢。
这个头能开吗?!
甚至,方先觉也不是在战场上坚持到最后一刻,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才投降的。
根据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将军的回忆录,方先觉投降时部队还有一万多人,机枪迫击炮等尚多。“方先觉一见就哭起来了,对柏说:‘早晓得还有这么多枪和人,我就不投降了。’”比较准确的数字是方先觉的第十军在投降时,在衡阳还有17600人,包括伤病员6000人。
可见远未到山穷水尽时,方先觉的投降就更找不到合理性了。
方觉先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个人的操守也有问题。他谎报战绩“击毙日军6万6千多人”,骗得蒋介石都相信了。
前一天方先觉还给蒋介石发电报,发誓要血战到底,第二天就带领部队投降了。日军都感觉意外,因为援军的机械化部队,离衡阳城只有8公里了。
方先觉的投降发生在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再坚持一天,可能衡阳保卫战的战果就不一样了。
衡阳保卫战又是豫湘桂战役的一部分,豫湘桂战役在整体上是中国抗战的耻辱。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找不到证据能证明“我方先誓死不退”。
这部电影还未上映,就引发这么多警惕与反对之声,就不奇怪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走向共和》,后者把李鸿章的形象给立起来了。李鸿章不再是投降派的代表,他简直是公忠体国的典范。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对李鸿章的印象彻底改观了。
现在这是要用“誓死不退”给方先觉的投降正名了吗?希望不是这样。
广大网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戏说。因为对投降分子的评价,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
昨天他们能洗白李鸿章,今天就能为方先觉的投降“正名”,明天就能把汪兆铭树成“英雄”,后天就能为秦桧翻案……然后,投降主义就名正言顺了。
一些喜欢搞阴谋史学的人对历史做手脚,是为了某种现实的需要。
当初美国对中国刚发动贸易战,有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公开呼吁“现在向美国投降是代价最小的时候,否则不但要跪着,还必须跪姿标准。”在互联网上得到疯狂转发。如果真听了他们的,现在会是什么情景?
我们要睁大眼睛:警惕投降主义,永不过时!
温馨提示:
微信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观点的“星标”用户或常读用户,可能就收不到 斐君 推送的文章了。这意味着,您可能随时和 斐君 失联。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星标”斐君,操作很简单:
1.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字“斐君观点”,进入公众号首页;
2.点开右上角的“...”
3.点“设为星标”。
就可以啦。烦请设置一下,我们相约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创好文,敬请关注“斐君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