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开始不想出国,但后来被打动了。”非洲华人酋长胡介国说。
胡介国。受访者供图。
胡介国1948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自记事起,胡介国鲜少见到父亲的身影,只是偶尔接到从海外拨来的电话。
胡介国的父亲胡佩劬早年在中国香港打拼,后前往尼日利亚发展,在当地开设了一间纺织加工厂。母亲常与胡介国诉说父亲的不易。
胡介国说,原先只知道父亲在尼日利亚经营纺织厂,后来才了解到父亲是非洲的第一代侨领,一直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奔走。原本拒绝出国的他内心产生了动摇。
“当时母亲虽然不舍,但觉得为了我的前途也很支持我出去。”
20世纪70年代,胡介国辗转几个国家到达尼日利亚,与阔别多年的父亲团聚。原本是上海南海中学英语教师的胡介国“跨步”到了新领域。
父亲胡佩劬希望胡介国能子承父业,但胡介国拒绝了。一是他对纺织厂并不感兴趣。二是在走访了尼日利亚各处华人聚集点和商业中心后,胡介国发现当地的纺织行业已趋于饱和,他希望能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彼时的尼日利亚因丰富的石油资源吸引大批外国投资者。各地代表团和公司不断涌入尼日利亚,酒店需求与日俱增。胡介国决定进军酒店行业。
为积累经验,胡介国到一家酒店从基层做起。凭借流利的英语和好学的态度,胡介国获得酒店老板的赏识,晋升成为酒店的管理人员。后来,胡介国又前往加拿大学习了四年的酒店管理。
1997年,胡介国斥资8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旧都拉各斯创办了金门大酒楼。
“当时的非洲人对中国了解甚少,只知道李小龙。我希望能通过酒店让更多非洲人了解中国。”
为此,胡介国在建筑材料和装修布局上都以中国元素为主,例如使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琉璃瓦,摆放景泰蓝瓷瓶、唐三彩等作为装饰。
金门大酒店。受访者供图。
然而,在酒楼工程过半的时候,尼日利亚政局发生变化,当地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一些朋友见此劝胡介国赶紧撤资,但他决定留下。
在胡介国的坚持下,金门大酒楼建成开业了。很多从未到过中国的非洲人在大酒楼里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美食和文化。
胡介国还在酒楼里举办中国文化展和产品展销会等,帮助中国企业、产品和技术进入尼日利亚。在他的帮助下,不少侨商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平稳发展。他还在当地创办了《西非统一商报》,向侨胞们传递家乡的消息,让大家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胡介国在“周日市场”和报纸读者见面。受访者供图。
酒店业做得风生水起之余,胡介国也尤为看中当地的教育事业。他曾去到一所学校参观,发现学校校舍用木头拼凑成的,三面矮墙,一面是门,须弯腰进入。教室没有桌椅灯光,学生需要自备椅子。心疼学生的胡介国出资帮尼日利亚建了4所学校,为上万名学生提供了教育资源。
胡介国对当地的贡献为他赢得了赞誉。2001年,胡介国经推举成为了非洲历史上第一位华人酋长。越来越多的非洲人通过他了解了中国,他也带领着中国企业前往非洲,架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

编辑:李明阳
责任编辑:马海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