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意味着跟五湖四海的人相遇。有同理心的人,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的人生故事。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保持开放的态度,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启示。
文 | 覃思
1998年生的诗柠,成长在某南方一线城市,家住大学职工家属院,上的是这所大学的附小和附中。18岁,她考入这座城市最好的大学,碰上室友S,来自几千公里外的西北农村。大一刚认识的时候,诗柠觉得和S相处“很别扭”。
其中一个别扭的点,是S总说诗柠“缺乏常识”。比如有一次,S在宿舍跟家人打了一通电话,提到老家的丧事,要按长幼、男女的尊卑顺序进行。电话一挂,诗柠在旁边惊叹:“啊?中国还有这样的情况吗?”S白了她一眼,“你也太没常识了,农村很多地方都这样”。听到这话,诗柠并不买账,心里堵着一团气,觉得自己“对农村有关怀,看过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文献”。两人还因为职业理念不同争辩过。本科时,S和诗柠都有读博的想法。S说,她想读博是因为父母很希望她读,因为“多读书、学历高是很好的事情,在大学工作很体面”。诗柠一听,坚决“劝退”,“因为我那时候觉得,人只能出于对学术的热情走这条路”。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类似这样的室友隔阂,中国政法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于悦在自己的学生中听到过不少,甚至有的宿舍“一共四个人,就有三个微信群”,总有些话要躲着剩下的那一个。室友关系难处,于悦觉得跟学生们的背景差异大有关,毕竟很多学生就像诗柠和S一样,从相隔半个中国的距离,一下子来到隔壁床,除了高考成绩接近,成长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都相去甚远。
“很多同学困扰于来到大学之后,周围的同学来自天南地北,交往起来很痛苦,因为差异太明显了,交不到交心的朋友。”像诗柠这一代城市大学生,高考之前接触的世界是一个小小的同温层:家庭实现温饱,不需要勤工俭学、跟三教九流打交道;主要精力用来学习备考,家和学校两点一线,“两耳不闻窗外事”,更没有闲工夫闯荡江湖。这样的年轻人,对同温层之外的世界抱着抽象、笼统的印象,一走出去就会受到冲击。于悦观察到,“很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都是因为自以为别人想的跟自己是一样的”。
除了阅历的单薄,丰盛的娱乐代餐也在削弱人们的社交动力。于悦说,比起十年前他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现在的学生有短视频、电子游戏,更容易缩在自己的世界“我玩我的”,不去直面社交中的差异和冲突。“不主动社交,也就慢慢演变成不擅长社交。”而且于悦提到,像刷短视频这样的活动,也不利于年轻人养成包容开放的心态。“短视频内容往往是建立单一、简单的因果逻辑,人在这种对刺激的被动反应模式下会退化为简单的二极管思维,不是我对就是你错。”
然而,理解这个社会上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换位思考,也叫拥有同理心,是长大成人不可或缺的技能。美国休斯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研究教授布琳·布朗在《超越自卑》里提到,“同理心对建立一段我们渴望的、有意义的、互相信任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于悦也表示,同理心的缺失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问题。“我玩我的,这种状态容易使人失去支持系统,在面对压力时孤立无援,从而导致一系列情绪和健康问题,这在心理学里叫‘人际适应不良模型’。”
《烟火人家》剧照
同理心是可以锻炼的。英国护理学者特里萨·怀斯曼指出,同理心的四个性质分别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评判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表达出你对那个人感受的理解。也就是说,倾听和表达都需要练习。前两年上“亲密关系”这门课的时候,于悦会提前准备一些梗在课上抛出来,让学生发笑,让他们感觉这个环境是舒服的,不紧绷,然后把每堂课最后的30分钟留出来,供学生们自主发言。
“当感到课堂氛围是安全、不评判的,学生就会愿意分享他们的苦恼,比如朋友圈没人点赞、室友相处有摩擦等,说出来以后收到反馈,发现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这样想,班上其他人也一样,心理距离就凑近了一点。”在真诚袒露中,情感流动起来,大家愿意听听彼此是怎么想的,这是于悦追求的课堂效果。2021年,于悦还在B站上传了一段视频,标题是“我们上大学应该干什么”,有4万多人观看。他在视频里鼓励学生,对于那些没能一见如故的人,可以“给个机会,埋个伏笔”,因为关系是变化的、灵活的,“交朋友是需要时间的。见更多不同的人,也会增加你对多元化的包容,同样是一种成长”。
《二十不惑》剧照
除了学校里同学、师生之间的来往,校外的社会实践、实习、兼职等,都是增长见识、建立同理心的机会。诗柠和S相处的头两年,总话不投机,直到参与了几次社会学系组织的调研,屡次碰壁,反倒逐渐理解了S对她的“吐槽”。比如做外卖骑手的访谈,诗柠“受到了巨大的挫折”,“骑手不理解‘调研’是什么,我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两个人就这么尴尬地聊了20分钟,直到诗柠落荒而逃。在这时候,S反而成为诗柠求助的对象,“她身边就有亲戚是做骑手的、开理发店的、开饭店的,她知道怎么去跟这些人打交道、能把话说下去”。诗柠说,自己是到大三大四才愿意承认,S确实拥有一些她所不了解的“常识”,而且这些知识是重要的、有意义的,相比之下,她遗憾自己“阅历太少,以至于没办法跟不同的人做到真正的交流”。后来,诗柠在校外做过家教,也去社区收过问卷,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发现“特别富裕的家庭也有矛盾”,“廉租房的女孩也爱美”,固有的成见慢慢融化掉。
《重启人生》剧照
对于诗柠来说,尝试理解那些与她在背景、观念上截然不同的人,是一种新的打开世界的方式:在不预设是非的情况下,人们更能彼此接纳和尊重,看到对方的闪光点。毕业后的三年,诗柠每次回到读大学的城市,都会主动找S聊一聊近况,因为她发现,自己不仅能从S身上学到一些和人打交道的智慧,自己也“开始共享S的喜怒哀乐了”。
“我以前总是觉得和S不能理解彼此,这种思维很大程度上是被我自己的家庭烙印的,但现在我能看见我和S成长历程的不同,从而理解她的想法。”S最近刚拿到理想学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诗柠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为她开心”,“我觉得只要是她自己想清楚做出的决定,我就会支持”。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树树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