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今天是525心理健康日,我想和你聊聊「接纳自己」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缺点、挫败等等。
但我发现,这样的理念常常停留在口号阶段。
直到今天,人们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依然还是和讨厌自己有关。
一旦自己没表现好,很多人会贬低甚至辱骂自己,继而陷入痛苦的漩涡当中。
为什么明明懂得了道理,却还是接纳不了呢?
要怎么做,才能让接纳真正地发生呢?
「接纳自己」绝不是口号,它需要方法、需要行动,也并非易事。
今天的文章,就来带你找到答案。
“虽然接纳很重要,但我确实表现很糟啊!”
在平时的日子里,我们基本都能认同“人要认可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些理念。
然而,当在生活中与自己的缺点、挫败狭路相逢时,就未必人人都能保持平静了。
来访者小易非常郁闷。
最近,她因为工作表现不佳,被公司劝退了。
心情郁闷之际,她又因为小事和男友吵了起来,两人陷入了冷战。
事后她既挫败,又自责——
自己明明那么努力工作,可还是比不过别人;
自己明知道不该把工作情绪带到感情中,却又再次控制不住。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小易很泄气,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烂人。
闺蜜安慰她:“你其实没那么糟,人需要懂得接纳自己。”
可小易完全听不进去,她觉得闺蜜只是不想场面尴尬才撒谎。
咨询中,她把来龙去脉和我说了一遍。
小易似乎担心我像闺蜜那样说「假话」安慰她,又罗列了很多她把事情搞砸的细节,
然后以一种质问的语气对我说:
“你看,我就是一个糟糕透了的人对吧!”
她潜台词似乎在说——
“看,「我不好」这件事已经铁证如山了,就承认这个事实,别再糊弄我了!”
随着小易发出灵魂拷问,咨询进入了短暂的沉默。
她此刻的状态,让我受到了触动。
因为,生活中很多人(也包括我),时不时也会遭遇类似的困境。
当出错时,我们容易控制不住地自责——
我为什么老是情绪失控?
我真蠢!老是做错事!
我真差劲,什么都比不过别人!
我怎么把和家人/爱人的关系搞砸了......
如果这时去谈「接纳自己」,似乎是在自欺欺人,逃避真相。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告诉小易:
“确实呀,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觉得自己很糟,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刻。
因为,我们会经常容易忘记了自身所处的「困境」。”
在困境之下,表现不好才是常态
通常,我们习惯拿自己的表现和别人对比,若发现不如别人,就容易陷入自我厌恶当中。
在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过程中,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真相——
每个人成长的「处境」是不同的。
我并不觉得小易糟透了。
因为和小易的咨询过程中,我了解到——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遭遇过不少困难的状况。
小易从小是留守儿童,爸妈长期在外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
爷爷奶奶不懂教育,经常简单粗暴地和小易说:
“你好好学习,爸妈就会回来了。如果你表现不好,爸妈就不回来,不要你了。
年幼的小易不懂分辨,信以为真,她只管努力学习,最终成绩一直保持前列,也考上不错的学校。
不过与此同时,她也养成了做事紧张的习惯,总会担心万一自己没做好,就会遭到抛弃。
因此,她在面对有挑战的事情时,容易患得患失,稍做不好就会着急、责备自己。
这使得她在工作上即使非常努力,但由于心态不稳定,所以老是表现不好。
与此同时,小易一旦没表现好,就会联想到自己会被抛弃,和男友相处也会变得敏感。
所以,她在离职后,容易控制不住情绪和男友吵架。
当看到这些背后的困境后,我们便会发现——
小易尽管实际表现不佳,但她依然能够在充满阻力的环境中自觉学习、长大、上大学、工作养活自己、找到伴侣......
这一切虽算不上伟大,但已足够了不起。
因为,在困难的处境之下,一个人没表现好,反而是正常的,甚至是需要克服重重考验,才能实现的成果。
而一旦我们遗忘了自己的处境,就会容易照搬主流的标准,来对自己进行评判,并陷入到自我厌恶当中。
容易被遗忘的「处境」
在过去,我们长期活在「唯表现论」的视角当中——
认为一个人取得非凡成就,一定就是他很厉害,
相反,若表现不佳,则说明能力差、没价值。
可现实是,每个人所呈现的表现,和其处境有极大的关系。
2021年,18岁的谷爱凌夺得世锦赛滑雪冠军。
大家发现这个女孩不得了,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各方面能力都极其优秀。
年纪轻轻面对众多记者时,就表现出极强的自信与从容,甚至远超大部分成年人。
如果把谷爱凌的成就一切归结于她个人,那么她确实强得可怕,是毫无疑问的天才少女。
而当大家了解她的成长背景后,才发现她拥有近乎顶级的家庭背景——
不仅家境优渥,并且父母都是学霸,妈妈的教育理念亦领先绝大多数人。
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方面没有那么好的家境,另一方面,我们的父母也不是教育专家,他们总会带着自身的缺点、局限、忧虑来养育我们。
孩子需要花数年的时间,来识别父母的教育中那些不适合自己的部分。
而对大多数人而言,若能在谷爱凌这样的家庭中,基本都能取得比自己现在更高的成就。
当然,人生没有如果,借此我们需要明白的是——
不必神化那些比你厉害的人,
也不必因为表现不好而过分贬低自己。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登山——
有人一出生就在缆车上,可以轻松直上山顶,
有人则是负重前行、甚至手上还没有地图,需要自己摸索、试错,经历无数次摔倒再爬起来,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半山腰。
并不是山顶上的人一定高人一等,也不是说山腰上的人糟糕透顶。
每个人生活的处境都不同,不应以单一的表现,去衡量人的能力和价值。
因此,想要加深自我接纳,需要我们保持对自己处境的感知,调整评价自己的标准——
有人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需要理解自己容易不安焦虑;
有人成长中常被责备嫌弃,需要理解自己的胆小犹豫;
有人自幼家境贫寒,需要理解自己在财务上习惯计较......
越是经历不容易的困境,我们越要在自己的表现上,持有更宽容的态度。
理解处境不是找借口,
自我接纳不是摆烂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每个人都有困境呀!难道就把这当借口,放弃成长选择摆烂吗?
当然不是。
我们理解自己的困境,目的并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在于去给自己的成长更多的耐心。
过去,我们常常被教育,人如果做错事就该反思检讨,找自己的问题。
确实,一定程度的反思是必要的。
然而,这股思想如果肆意发展,则会矫枉过正,结果变成了一出错就骂自己。
一次直播中我谈到接纳的话题,一位观众留言:
“老师,我做错了事情就是该骂呀,不骂自己的话,怎么进步呢?”
我没正面回答,而是抛出了另一个话题——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你过往的经历中,有多少次是通过骂自己,把自己骂好的?”
其实一细想就能发现答案。
一个人通过骂自己,可以获得短暂的动力,但通常维持不久,从长远来看,自我攻击只会让人变得自卑、无力、退缩。
因为,人是不可能通过「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变好的。
相比之下,当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处境,便能包容自己的不足。
这一份包容,正是一种可以产生力量的联结,能够让低谷中的人获得力量。
我提醒小易——
人需要对自己的处境保持觉知,从而调整评价自己的标准;
或许现在的自己表现普通,但这一份在困境之下诞生的「普通」,其实也已经很了不起。
明白了这些,小易能够减少对自己的谴责。
但这依然不够,一个人还需要立足于具体的行动,来增加对自己的接纳。
「低条件」地接纳自己
很多人习惯说:要「无条件接纳自己」。
这说起来很动人,但现实中做起来极难。
尤其当人陷入自我厌恶中时,是特别需要切实看到自己「好」的证据,才能够获得接纳的力量的。
如果什么条件都没有,也就少了「好」的证据,人便难以接纳自己。
相比之下,我更建议把目标改成:
低条件地接纳自己。
把原本难以达到的条件拆分,变得更贴合实际,更有可能做到。
以小易为例,在她原本看来,只有自己工作步步高升,在男友面前一直情绪稳定,自己才算得上是一个「及格」的人。
然而,这样的标准显然是不可能的。
相对而言,我建议她可以调整目标——
  • 把不可控的改成可控的:
想要工作步步高升,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可控。
人只能控制自己,而无法直接控制他人或外界。
因此,她可以把目标改成「在工作失误时,少谴责、多鼓励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耐受力,间接提升工作能力。
  • 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
永远不发脾气是不可能的,可以把目标改成:
每次生气后,把自己生气的原因、歉意向伴侣表达清楚。
所谓「低条件」,好比是「跳起来摘桃子」,属于那种努力一下,能够切实达到的目标。
尽管这样的目标无法让我们突然脱胎换骨,但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让成长有序进行。
在这个过程里,也可以让人看到——
自己切切实实做到了一点事情,让我们可以有理有据地觉得,自己是在变好的,是可以被接纳的。
因此,接纳自己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4点:
1. 看到自己所处的困境;
2. 根据困境调整对自己的要求,不盲目照搬别人的标准;
3. 着力于去做力所能及的小目标;
4. 保持行动,积攒信心。
自我接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需要慢慢积累。
只要你能够按着自己的节奏去走,一步一个脚印,
那么,你便能越走越远,越来越接受自己,越来越喜欢自己。
不必着急,这是一生的课题。
最后,我想与你分享一段卓别林写的诗,《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中的段落——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
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
这就叫“完美”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武志红直播🌟
直播无回放
直播无回放
⬇️马上点击【预约】按钮不错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