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蕾切尔·西蒙斯的《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后,记者裴思童决定去寻找身边的“这些女孩”,她们经历的校园欺并非是肢体冲突,却同样暴力、残忍。这种欺凌也许是一句刻薄的评价、一个轻蔑的眼神,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居高临下的压迫感。
其中的一位采访对象杨思言是她的朋友,当她问思言“是不是经历过什么”的时候,思言的第一反应不是痛苦,而是困惑,因为她“自己都不知道经历了什么”。
困惑或许是被欺凌者的一个共同感受,因为在被欺侮、贬损的同时,这段关系有时又像是亲密的友谊,那些短暂的和平与友好就像止痛药,掩盖着真正的伤口。对于当时只有11岁的思言来说,判断这样一段关系实在太难了,她只有不停地哭,眼泪滴到枕头上、滴到饭里。
“只要狠心反击一次,就能挣脱虚假的友谊。”这句话反复出现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猫眼》的各种简介里。但是要如何狠心?怎么反击?直到十几年后,已经长大的思言才终于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她也说,遍体鳞伤的自己似乎永远留在那个11岁的宿舍里。
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们曾经邀请小羊社工一起探讨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在这一期,我们希望通过当事人的视角,窥见更隐蔽的社交暴力和更复杂的人性。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思童,《中国青年报》记者
嘉宾 | 思言,24岁,研究生在读
【时间轴&收听要点】
05:23    隐性欺凌不作用于肢体,但无时无刻不指向对尊严的贬损
06:04    欺凌有时是以“朋友”的关系出现的
13:17     被欺凌者的困惑、无助和自我洗脑
15:26    被欺凌者为什么会被选中
17:29    如何区别欺凌与普通社交矛盾
21:00    为什么没有选择向老师和父母求救
26:21   “ 我恐惧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孤独”
32:40   初中时遭遇的欺凌,到了大学依然会半夜惊醒
45:50    孩子们之间的权力体系类似于职场或宫斗
48:06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角色互换
55:36   “她们的人生都在往前走,而我却永远停留在被欺凌的寝室里了”
58:00   如何反击或者逃离?
01:07:00   父母有效化解欺凌的案例
01:15:00   欺凌行为的背后是一种丛林法则中的不安全感
01:18:20   改变很难,但认知是改变的前提
相关稿件链接:
  制作|汪心悦  玄增星
监制|郑萍萍
我们在小宇宙开播啦
欢迎订阅“ 冰点FM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