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 冬春篇》
每个人看似平静的生活里,都包裹着无数个“倒霉”的时刻,也许我们无法躲避时代的冲击、也无力挣脱社会的局限,但我们身处其中,便仍然需要保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从困境中突围的力量,毕竟人生说到底就是“生下来”和“活下去”。
最近很多听众朋友留言说,在看理想的音频节目《倒霉人生生活指南》里就找到了这样的勇气和力量。
这档节目由人类学学者袁长庚主讲,通过近20部不同主题的作品,回看了历史缝隙中的“倒霉人生”,试图在不景气的时代重构那些被遗忘和曲解的“常识”。
今天的分享来自这档节目的编辑林深,她来和我们聊聊节目诞生前后的故事。
💡 编辑手记是看理想App一档新设栏目,也许是细读,也许是反思。看理想编辑用文字与声音,与你分享一个节目诞生前后,创作团队的所思所想。
大家好,我是看理想的实习编辑林深。
夏天的大幕徐徐拉开,你那里会有午后的滂沱大雨吗,下雨之后会有满天的云霞或者彩虹吗?你身边是不是也会有聒噪的蝉鸣,惹得人心烦意乱?有没有悬而未决的爱情,让人瞻前顾后、夜不能寐?
无论怎样,我都祝贺你勇敢地踏入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人间。
2024年即将过半,这半年来,我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和答辩,参加了最好朋友的婚礼,也完成了一段“学术追星”。是这些明晃晃的节点,让过往的日子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01.

鲜活的学者与倒霉的人生

2022年,疫情封校的时候,我在「看理想」的APP上收听了袁长庚老师的“工作与人生”书单,听他讲白领工作的无意义感、高等教育市场的泛滥和个体生命的磨损与收缩……
虽然当时的我并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但是我很爱听他娓娓道来,并且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安慰。也会想,原来生活中那些让我觉得不舒适的地方,并不是全然合理的。
2023年,在收到看理想的笔试题之后,我把对袁长庚老师新节目的设想,写进了策划里。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合作的机会,虽然新节目的主题和我最初设计的,倒也没什么关系。
这档节目就是《倒霉人生生活指南》,它由编辑部的同事山楂和瑞岑主导,由我参与共同制作,如今已经接近尾声了,我想来分享一下这半年来的观察和体悟。
《倒霉人生生活指南》节目封面
2024年,能够和袁老师一起工作,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分享和反思的意义,以及善意和温情的力量,也意识到了知行合一在某些时刻是可行的。
毕竟,无论我们用多么美好的辞藻来赞颂人性,如果不能落到实践上,那么所谓的灵魂,着实是怯懦的、不堪一击的存在。
具体到节目的制作过程,我会想起一些与袁老师有关的片段。
比如,无论时间有多晚,袁老师都会赶在收到稿件反馈的当天,把录音文件发过来,以便我们第二天能够有一整天的时间制作音频。有时看到凌晨两三点发来的消息,我们总不免心里一惊。
最初,他还会试着对音频进行预处理,以减轻我们的工作量。当然,后来这份善意被我们“劝阻”了。
在录制发刊词和第二集的时候,因为大家普遍反馈音质不太好,我们提醒老师可以在录音机旁边放一些柔软的纤维制品,比如棉被、靠垫等等,来吸收墙壁的回声。第三次录制达标以后,老师说:“我这次几乎钻到被窝里了,总算是合格了。”
在节目的第一章节收尾之后,编辑部对于节目的优化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一次,袁老师在提交稿件、回复山楂的时候说:“我好像又有点犯了之前的毛病,没有全面落实你给的意见,但是这一期不知不觉写多了,我只能就这么打住,还请你原谅。”
那句“还请你原谅”,看得人心头一软,我当时想,屏幕那一边,真是一个温柔的人。
一场发生在凌晨的对话,希望大家都能早早睡觉~
除夕之前,他发来微信说:“给我一个地址,快过年了,我送些礼物给你们”,于是老师从云南给编辑部寄来了15盒鲜花饼。
我想,是这样的具体的细节,让一个学者变得可爱、鲜活而有血肉。
02.

关于爱、同情与勇气

在节目上线之后,有一段时间我会特别在意后台的数据,希望他的工作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
等待后台留言的时刻,就像等待喜欢的人回复消息一样,一遍遍刷新;心情会因为播放量起起伏伏,也会担心停顿、配乐、标题影响听感和点击率,忍不住一次次调试,但总觉得不够满意。
虽然现在我还是会有点在意数据,但是我更多地感受到,能够在某些时刻给予一些人一点点安慰,已经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收获了。
毕竟,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能够因为一段话泪流满面,能够相互安慰、彼此看见,这样的时刻,并不是很多。
前段时间,袁老师录制了一期春季「答听众问」的番外,其中有一句话是:“我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觉得人世间最可贵的力量,其实是共情的能力。”对此,我深以为然。
这是一个情感逐渐消退的时代,我们调用理智来抵御风险,却愈发难以体察自己的感受,也更难同情他人的苦难。具体到我自己,也觉得随着岁月的敲打,人会慢慢长出坚硬的外壳,将负面的感受隔绝在外。
而公共表达的错位之处恰恰在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声量足够大的时候,TA所处的社会阶层、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已经让TA不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普通人了;而处境的变化和年岁的增长,也让TA们更难体会普通人的挣扎与困境。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发言让人失望的缘由。很幸运,我们还可以在公共平台听到像袁老师这样温暖的声音。
《幸福的面包》
很久以前,朋友给我写了一张明信片。其中摘录了一段话,原始出处不明,但是我很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他写道:“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但是迫切需要各式各样能够带来和平的人,能够疗愈的人,能够修复的人,会讲故事的人,还有懂爱的人。”
我想,袁老师正是这样的人,这档节目也聚集了很多这样的人。
在袁老师的节目里,倒霉不只是今天下雨,出门却忘记带伞,在旅途中丢失了珍贵的物品,或是错过了地铁末班车。倒霉一词试图概括的,更像是我们因为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得不去面对的“缓慢受锤”。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如今只觉得,能够成为一个普通人,就已经花光了所有的力气。但是,没关系,我们都是这样的。
我想,袁老师这档节目,就是想借书中的人物和他自己的生命体验告诉我们,虽然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荒谬的、无意义的,我们的能力和生命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尊严之处或许就在于,在重重的不可能里,相信并且践行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爱、同情和勇气。
不同于年少时的踌躇满志,在往后的许多年里,我们都需要一种,明知将要面对什么,却仍然选择前往的力量。
希望这档节目会带给你一些陪伴和安慰。
《重启人生》
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踽踽独行,我想很多人都一样,偶尔也很想痛哭。关于人生,该说的话,前人或许都已经说尽了,那些大智慧,都藏在书籍里,等着我们去发掘、感悟和实践。
与阅读同样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一同走在生命的曲曲折折里呀。
袁老师说,“不存在某一代更加美好、更具勇气的人,价值和美德总是在漫长的风化过程中逐渐丧失。”希望我们都能坚持得久一点,再久一点,晚一些再投降。
祝你勇敢,祝你平安。
📚👇
回看历史缝隙中的“倒霉人生”
看平凡人如何在不景气时代中突围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节目 
撰文:林深
微信内容编辑:婧文
封面图:《小森林 夏秋篇》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