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一名活跃在里贾纳和多伦多的华裔创作型歌手近日在CBC发表了一篇文章,
讲述作为华裔二代从小面临各种歧视,包括被同学取笑“马桶头、黄皮肤”等的经历,但父母让他从小学习中国功夫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陈马文 (音译:Marvin Chan) 妈妈很早就从中国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爸爸来自泰国。他在草原省出生长大,那时候该地区的亚洲人很少。
20 世纪 90 年代,小陈在里贾纳上小学。他自爆印象最深的就是因为锅盖头--一种亚洲式的碗形发型,以及他的黄皮肤被嘲笑、歧视。
他的老师和校长经常感到困惑。因为小陈是一个安静的孩子,成绩很好,但平时很少说话。而每次当要说话时,他总是礼貌地先举起手。
然而,这不意味着他是好惹的。当有人称他为“黄种人”或说种族歧视的话后,他会打架,并最终出现在校长办公室。
当同学们试图用他的亚洲身份来针对他是,但小陈用中国功夫搞定一切。
他说,妈妈在小学早期就让他开始上功夫课。所以在学会踢球前,他先学会了功夫腿。
在他记忆中,当他同学想看他笑话并欺负他时,会把他推入孩子圈说“成龙,让我们看看你的功夫吧......”
他当时想:“他们真的认为所有中国人都会功夫吗?”
不是,但他们只是碰巧挑选了一个真的会功夫的人。
每个星期二,小陈的妈妈都会送他和弟弟去当地一个武术团练功夫,而每个星期六,他们全家在喝完早茶后会开车送他和弟弟去中文学校。
他学的功夫叫做白行拳(Bak Hsing Kwoon)。这个派系源自名为蔡李佛拳,起源于 1800 年代的中国南方。他的师父孙亨利(音译:Henry Suen)是来自香港的蔡李佛拳第四代白星。
他师傅还经营一家名叫 Hot Wok的中餐,这是当时里贾纳为数不多的有中餐早茶点心的餐厅之一。
小陈说,每周二是他在一周中最喜欢的一天,因为可以练功夫。而星期六除了是最糟糕的(吃美味的点心除外)。
在整个小学里,他是同年级唯一的中国孩子。而在功夫和中文学校,他感觉找到了组织,因为那里所有其他孩子都是亚洲人,长得都像他。
尽管如此,他在中文学校还是很挣扎。因为几乎无法阅读中文。
他形容,“在小学里,我是隐形人。在中文学校,我是文盲。”
然而在功夫方面,亨利师傅给了他一些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东西。
小陈并不是一个身体很强壮的孩子,而更像是一名游戏玩家而不是一名运动员。他的体育课成绩也不是很好。但学功夫不仅仅是身体自卫,这是关于在文化上捍卫自己。
对于功夫来说,动作就是语言。他可以通过动作来表达情感。
李小龙在 1971 年接受Pierre Berton采访时解释说,武术是那些“想要学习通过某种动作表达自己”的人的一种手段,并且是“以战斗形式表达人体的艺术”。
亨利师傅教导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国孩子要为自己感到自豪。
他有一句著名的俏皮话,比如“第一件事:不要受伤。” 并教授诸如如何“战斗时休息”等概念。
小陈表示,他现在意识到这些不仅仅是关于功夫的课程,它们是在亚洲文化上坚持和保护的教导。
他说,“我现在意识到,我妈妈让我和弟弟练功夫并不是为了自卫,甚至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我的父母都是斯文人。他们讨厌在校长办公室里看到我身上出现更多瘀伤或黑眼圈。”
“妈妈希望我们学功夫、上中文学校、吃点心和听亨利师傅的教导,因为这是我们在文化上联系自己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草原小镇,”他说。
亨利师傅在小陈读大学时去世了。从那时起,他还开始学习泰拳和柔术,但功夫仍然是他武术的基础。
他说,“亨利师傅通过功夫给了我力量去追求我所遵循的所有艺术形式,包括成为一名创作型歌手。”
功夫不仅让小陈度过了不受欺负,找到自我的童年,也让他能成为今天的自己:一名艺术家、武术家、华裔广东人和泰裔加拿大人。
新闻来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saskatchewan/asian-identity-kung-fu-art-1.7205015
文章来源:超级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