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正义来的太晚了,那还算正义吗?
对此,西方法学界早有明确的答案:不算!
对于蒙受冤屈的人,迟来的正义固然给了他们一个说法,让沉冤得雪,但正义长时间的缺席,已经在事实上对社会秩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正义,不能总是迟到。

正义的迟到,就意味着在这之前,不义的胜
利。这不仅暴露了法治建设的滞后,还揭露了更深刻的道德困境。

还有一个更关键,更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信任。
正义缺席对信任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缺乏信任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最后可能连丛林社会都不如。

而经济学家张维迎的《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便从“信任”切入,真正理解信息、信任与法律各自的本质,用这些洞察,解读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信任危机”。
这是张维迎著作中被人们严重低估的一本书,当下却显得尤为重要。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内页展示
张维迎说:“信任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转的基石,但是良好的信任并非仅仅只是一种文化遗产,它和社会制度以及技术发展水平有关。”
“华人社会或者中国人,被认为是最缺乏信任的群体之一。”这是我们都深知却从来不愿意面对的一个事实。
马丁·路德说:“你不愿为正义挺身而出的一刻,你已经死去。”
信任缺失的社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人愿意为正义挺身而出,几乎所有人都得过且过,如同行尸走肉般地活着。

事实上,信任危机,是一个普遍的痛点,家庭、职场、陌生人的社会,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信任危机。
张维迎这本书,是一本如何破解“信任危机”的书。信任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张维迎对传统礼法体系作出了精妙的论述,而“天理大于王法”的洞见,契合了自然法的精髓。
信任危机还会对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张维迎老师在《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中写道:
“一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信任——当信任变得愈发脆弱,作为繁荣根基的活水源头也终将变得枯竭。”
每当社会热点爆发,我们要深思的,不仅仅是现象背后单方面的道德、法治顽疾,而是法治、信任、道德共同交织的现实困境。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张维迎老师《信息、信任与法律》。本书不仅厘清了信任的三端——道德、声誉、法律之间的关系,更切合中国实际,从道德培育、自发社会规范等方面,对“如何重建社会信任”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堪称一本“中国人写给中国人”“量身定做”的好书。
此书第一版距今已近二十年,再版售罄后已断货多年,此次最新增订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讨论的广度与深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